明成祖出身藩王,為什麼也要執行削藩政策

時間 2022-01-20 03:15:38

1樓:蔣山紘

因為朱棣自己就是以藩王奪得皇位的。

朱允炆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以皇太孫身份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為以朱元璋在世的長皇子身份(皇長子為皇太子朱標,皇次子為秦王朱樉,皇三子為晉王朱棡,均死於朱元璋洪武年間)奪取皇位,燕王朱棣從就藩之地北京向皇城南京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此役歷時四年,於建文四年(1403年)結束,建文帝不知所蹤,皇城被攻陷,燕王登基,是為明太宗(注:現在我們看到的朱棣的廟號「明成祖」是後來明世宗改的)。

為了防止此類事件在今後再次發生,明太宗將北方藩王非殺即遷,使北方再無藩王對其構成威脅,同時也對之後的削藩開了先例。

2樓:匿名使用者

就像二奶轉正了也不會允許自己老公再去包二奶。

削藩是為了穩固**集權,明成祖靖難成功,自然知道藩王都養著幾萬大軍對**是什麼樣的威脅,所以朱允炆沒完成的削藩大業被朱棣完成了。

由於朱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後面的明朝皇帝對藩王是提防提防再提防,嚴格限制絕不允許再出藩王靖難這種事,朱棣削藩對明朝**集權政治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怕別的王爺依樣畫葫蘆,也學他來個靖難之變,就像趙大郎黃袍加身,也怕部下也如此,於是就來個杯酒釋兵權的道理一樣

同樣是削藩,朱允炆沒有成功,那麼朱棣是怎樣削藩的?

4樓: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太過匆忙,導致削藩失敗。雖然朱允炆深受朱元璋的喜愛,但事實證明他還是太過年輕了。朱棣削藩能夠快速成功,強大實力碾壓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朱允炆給朱棣留下了乙個大好局面,朱棣削藩能夠成功,有一半都是朱允炆打下的基礎。

5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用了強硬手段吧,而且是逐步的進行的,沒有一下子徹底進行。

6樓:查浦秋梵

沒有成功是說明他的力量太小啦,朱棣削藩是聯合一部分人,打壓一部分人,才成功的。

7樓:熊熊春翠

朱棣削藩但是卻禮遇藩王,不但沒有遭受阻撓還很受大家的愛戴,所以他的計畫成功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實施過程太過於著急,而成功的原因是實力強大和前面的積累。

9樓:yw煽情

朱棣是聯合一部分人,去打壓一部分人,就好像多了許多幫手一樣,策略也更好。

10樓:靜然快樂

強制進行,有反動的鎮壓,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措施,軟硬兼施。

11樓:baby壞小孩

我覺得還是因為那些藩王比較的看朱允炆是乙個小孩子,所以就不會忌憚他,而明成祖朱棣是比較心狠手辣的乙個人,所以最後削藩成功了。

朱棣稱帝後,四個兄弟想一起造反,明成祖為何饒他們一命?

12樓:夏日絕

朱棣造反成功之後,他的四個兄弟也想造反,但是朱棣並沒有殺了他們的性命而是選擇保全他們的性命主要是因為當時這四個兄弟並沒有造反。所以朱棣並沒有抓到這四個王爺的把柄。

朱棣再聽見齊王有想要謀反的想法的時候,就立刻把齊王軟禁在了京城的府邸之內。當初他派眾多兵力監視齊王的一舉一動。並且當時朱棣還把棋王的稱號給剝奪了,讓齊王徹底淪為了乙個平民百姓。

在永樂16年時候有人也傳出來谷王要造反。所以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前去查明事情的虛實。當時朱棣以謀反的罪名逮捕骨王之後並沒有將他殺死,而是將他變為了庶人。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外界傳朱棣的兄弟想要謀反,但是朱棣並沒有選擇把他們殺死,而是僅僅就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其實這並不是朱棣仁慈,而是這幾個兄弟並沒有真的謀反。當時只是有傳言說他們想要謀反,但是這幾個兄弟並沒有採取行動。

13樓:匿名使用者

1402年7月,燕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朱棣雖然成了皇帝,但他稱帝的方式一直飽受爭議,人們一直認為他是個篡位者。朱棣成為皇帝後,他的一些兄弟心裡不服氣,居然也想起兵造反,不過朱棣卻沒有殺他們,反而饒了他們一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朱棣稱帝後,恢復一些兄弟們的爵位,他們都是在建文帝時期被削去王位的,其中包括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等。此外朱棣還封賞了一些有功的藩王,比如開啟南京的金川門谷王朱橞。但是想「造反」起兵的就是這四位王爺!

永樂元年五月,「有告言代王桂罔上虞民不軌等事」,朱棣派人調查,「其有實蹟」。朱棣卻並沒有將朱桂抓起來,而只是「削其三護衛,止給校尉三十人隨」。朱桂作為代王,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

永樂三年,朱棣接到舉報,說齊王朱榑「陰畜刺客,招異人術士為咒詛」,有圖謀不軌之舉。於是朱棣將朱榑召到南京,當「廷臣劾榑罪」時,朱榑厲聲喊道:「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時耶!

會盡斬此輩!」朱棣聽到這句後,非常不高興,將朱榑軟禁在京城府邸。

接著朱棣做出一項決定,削去朱榑齊王的封號,並將朱榑的兒子召至京城,廢為庶人。朱榑是朱元璋第七子,在建文帝時期曾被削去王位,朱棣即位後恢復其爵位,至此王位再度被削。朱榑雖然淪為庶民,但朱棣並沒有殺他,到直到宣德三年才病死。

永樂十六年,谷王朱橞出事了,他被自己的同母兄弟、蜀王朱椿舉報,說他「招匿亡命,習兵法戰陣,造戰艦弓弩器械」,想要起兵造反。朱棣聞訊後,將朱橞拘捕,但依然沒有殺死他,而是將其廢為庶人。直到宣德三年,朱橞才病死。

周王朱橚與其他藩王不同,他與朱棣是同母兄弟,但是他也出事了!永樂十八年,「河南中護衛軍丁俺三等屢告橚謀不軌」,朱棣「遣人詢察非妄」,於是徵召周王入朝。朱橚「頓首謝死罪」, 「帝憐之,不復問」。

回到封國後,朱橚立即上表獻出自己手中三護衛的軍隊。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王爺意圖不軌,朱棣為何不殺他們呢?其實並非朱棣仁慈,而是這些王爺根本就沒有謀反!朱棣對付的這些王爺都有問題,他們大多驕橫不法、為非作歹,很容易被抓到把柄,朱棣只不過以「謀反」之名,行削藩之實而已,這招當年建文帝用過。

朱棣即位後,也面臨著建文帝的問題,藩王們是自己的兄弟,手中握有重兵,經濟上也享有很大的權力,對皇位是個嚴重的威脅。不過朱棣比建文帝要聰明,他削藩採用的是「胡蘿蔔加大棒」模式,削去藩王兵權的同時,加大對藩王的賞賜,對於問題嚴重的則削去爵位,保全性命。

14樓:我說周周知道

因為明成祖朱棣想要通過這個契機來削弱藩王的實力而且在當時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除了這四個人還有別的藩王,所以要考慮這些人的感受。

15樓:佳

朱棣即位後,也面臨著建文帝的問題,藩王們是自己的兄弟,手中握有重兵,經濟上也享有很大的權力,對皇位是個嚴重的威脅。不過朱棣比建文帝要聰明,他削藩採用的是「胡蘿蔔加大棒」模式,削去藩王兵權的同時,加大對藩王的賞賜,對於問題嚴重的則削去爵位,保全性命。

16樓:在藥王山讀西遊記的紫丁香

朱棣稱帝後,明知自己穩坐江山,四個兄弟再想造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再說他的江山也是從他侄兒那裡得來的,為了顯示剛剛座位的他寬巨集大量,對人仁慈,所以就饒恕了四個具有兄弟姐妹情的兄弟。

1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朱棣稱帝,本就是奪取朱允炆的皇位,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實則是害怕自己被削藩畢竟朱允炆心太黑了,殺叔殺弟殺侄弄死好幾個王爺了,朱棣想盡量挽回自己的名聲,並且大權在握的朱棣也並不怕被剝奪軍權的兄弟影響他的地位!饒他們一命能換乙個好兄長的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18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因為朱棣稱帝後,大權在握,沒有任何人能威脅到他的皇位,所以可以通過饒恕造反的兄弟來標榜他的寬巨集大量和仁慈,樹立乙個較好的皇帝形象!

19樓:天涯浪廢錢

他已牢牢的坐穩江山,他本身從侄子手裡奪下的江山,以招人非不想在留罵名。

20樓:優秀一族

因為朱棣的江山也是造反從侄子的手中奪來的。他若殺了四兄弟怕引起眾怒。再說剛稱帝安撫人心很重要。

21樓:哈姆薩姆

朱棣稱帝後,恢復一些兄弟們的爵位,他們都是在建文帝時期被削去王位的,其中包括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等。此外朱棣還封賞了一些有功的藩王,比如開啟南京的金川門谷王朱橞。但是想「造反」起兵的就是這四位王爺!

22樓:

乙個是手足情,還有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用他的這種寬容來告訴天下的人,他是乙個重情重義的人, 用這種方式來穩定他的統治。

23樓:買珈藍月

看來就是因為兄弟知親上吧!手足之情重如泰山。

24樓:漂浮的雲

因為朱棣也是反了他侄兒的

25樓:匿名使用者

饒他們一命,是因為這四個人影響不到他的統治。

同樣是削藩,為何建文帝敗的一塌糊塗而明成祖朱棣卻成功了?

26樓:

從古至今,附庸王一直令歷代統治者頭疼。作為血緣的近親,附庸王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這是宮衛皇權的鋒刃。

當朝鮮和中國有叛徒或強大敵人時,附庸王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附庸王勢力過於強大,野心擴張,也會對皇權構成威脅。

導致建文帝削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過於心急,行動太快、太簡單、太粗糙。皇室內部沒有研究,沒有一步地實施,倉促火了的直接下定論,在這段時間裡,湘朱柏被殺,在王室內部引起恐慌,**和反對派之間的人心和思想也不穩定。

請點選輸入**描述

從朱棣的割臣手段來看,朱棣不知道自己比建文帝、朱允炆皇帝聰明多少。其實,面對困難的事情,不要總想著自己的安排,想一想快刀斬亂來解決。我們應該學會調動大家的力量,一步步地徵求各方的意見,這樣處理棘手的問題,不僅能妥善解決,而且不會玷汙自己的聲譽。

27樓:zpfly飛

朱棣有實權,所以才能削藩成功。

28樓:指南針指北針

他削藩的手法和建文帝不一樣,也不主動挑事。一方面,朱棣充分展示親情,對藩王的一些小毛病基本不管不問,並且在經濟待遇上優待藩王。

29樓:珺權

朱棣就是從乙個藩王起身做的皇帝。他太了解其他藩王的想法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30樓:靜好

主要是因為朱棣換了一種方式進行削藩,讓藩王可以有優越的生活。

31樓:

這就是拱衛皇權的一把利刃,當朝中有奸臣或者外有強敵來犯之時,藩王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32樓:

孝文帝沒有朱棣的雷霆手段霹靂手段。

33樓:星期一中年

因為朱棣手裡有兵啊,槍桿子裡出政權。

34樓:qiao趙

建文帝沒有打好基礎就動手,才落得適得其反。

朱允炆削藩的時候殺了那麼多叔叔,為什麼朱棣造反時他卻下令不要殺死朱棣

35樓:9點說史

原因:第一,朱允炆心慈手軟,凡是「厚黑學」不行的皇帝基本上都不得善終,簡單的說心慈手軟的人當不了皇帝。

第二,朱允炆太過自信,了解明初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時的政治環境也包括軍事實力對造反的朱棣是很不利的,正因為朝廷在起初的實力要強於藩王朱棣,盲目的樂觀和過於自信導致朱允炆說下了「致命」的話語(勿傷朱棣)。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意為「平定國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亦稱建文帝、明惠帝)。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

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明朝藩王真的娶妻難嗎,明朝藩王有什麼權利?靖難之役前後有何區別?

自朱棣篡位成功之後。朝廷對各路藩王是各種不放心,各種不信任。比如 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明朝專門設立了宗人府。這個機構最大的作用,就是管理宗室,也包括藩王。他們管轄的範圍極廣。如取名 讀書 娶妻生子 交朋友 喪葬事宜,等等。可以這麼說,這些宗室藩王一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宗人府都有權參與。這就導致藩王...

清朝初期分封藩王,為何後來只有三藩之亂,另外藩王呢

清朝初年 三藩 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 廣東平南王尚可喜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占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

平定「三藩之亂」後,這藩王結局都是怎樣的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乙個封建王朝,而在這個王朝中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應該是康熙和乾隆了吧,今天我們要說的三藩之亂就是在康熙王朝的時期發生的事。就這樣,八歲的康熙登上了皇位,直到十四歲的時候,康熙生擒鰲拜,這才得以親政。然而在他執政初期,國內外的形勢並沒有那麼明朗,在外有沙俄帝國的入侵,在內還有藩王從...

同樣是削藩為什麼漢景帝能平定藩王叛亂,建文帝卻丟失皇位

同樣是削藩為什麼漢景帝能平定藩王叛亂,建文帝卻丟失皇位?漢景帝是西漢第四位皇帝,建文帝是明朝地微微皇帝。二者都作為王朝前期的皇帝,又面臨乙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各地藩王做大,到了不得不削藩的地步。但這兩位皇帝的結局卻不一樣,漢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亂,穩定了皇權,而建文帝卻輸給了燕王朱棣,丟失皇位沒了下落。...

西漢藩王是不是只能呆在自己的封地

不是啊 西漢藩王經常去長安拜見皇帝的 沒有啊,他們也可以去都城朝拜什麼的啊 漢武帝時 出界律 規定 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絕對不能私出國 諸侯國 界。這一規定的根本 這一題當然不選c.你想想 防止諸侯割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要找根本目的,而不是表面措施。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 那不一樣是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