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

時間 2022-01-20 03:06:40

1樓:

唐朝的安史之亂,到底發生了什麼,又是如何平定的呢?

2樓:檸檬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製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3樓:

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於守孝期間被朝廷「奪情」啟用,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郭子儀收復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於是收復雲中、馬邑,開通東陘關,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趕到靈武,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朔方節度使。唐肅宗檢閱大軍,發兵南征,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主動請纓討伐叛軍,在陳濤戰敗,唐軍損失大半,唐肅宗只能倚靠朔方軍為根基。

敵將阿史那從禮又率同羅、僕骨五千騎兵,引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數萬兵力逼近行在。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兵進擊,俘虜數萬,牛羊不可勝數,終於平定河曲。

擴充套件資料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巨集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乙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發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4樓:咔咖咖啡

平定安史之亂的共兩個人,乙個是李光弼,另乙個是郭子儀。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時期,公元755年12月16日時任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率兵反叛大唐一直到公元763年才被鎮壓。安史之亂是大唐從盛到衰的轉折點,也由此造就了此後一百多年的潘鎮割據。

由李光弼和郭子儀平定。因為安史之亂反叛者主要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因此才以兩人的姓氏來命名為「安史之亂」。

5樓:匿名使用者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一共兩個人,乙個是李光弼,另乙個是郭子儀。

1、郭子儀

郭子儀是中唐時期的名將,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太子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並且冊封郭子儀為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命其討伐安祿山。郭子儀率軍先後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的作用巨大,有人說因為郭子儀的存在才能大唐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郭子儀的權利很大但是朝廷並不猜忌他會謀反,郭子儀功高蓋主但是皇帝也不會懷疑他。由此可見史書對郭子儀的評價之高。

2、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儀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建議唐肅宗(唐玄宗的兒子李享)提拔李光弼為大將一起平定安史之亂。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需要說明的是,李光弼並不是漢族而是契丹。

6樓:巴山夜雨

一、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二、內容拓展: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

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三、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7樓:匿名使用者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

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叛亂經過:

祿山起兵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長驅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東都洛陽,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訊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長安失守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 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

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可是由於唐玄宗與楊國忠想盡快平定亂事,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慘敗收場。

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

馬嵬兵變

唐玄宗於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肅宗即位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在靈州(今寧夏靈武市區)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畫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祿山被殺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今河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

思明復叛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

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願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

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畫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思明稱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後增至60萬,但由於肅宗的孱弱和猜忌,諸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 九節度使之60萬大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閒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平定亂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 (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

8樓:檸檬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製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安史之亂是誰發起的,安史之亂的發起人是誰?

是安祿山發動的!樓主您好!安史之亂的發起人是誰?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

安史之亂說的是誰呀,安史之亂說的是誰呀?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主要的人物就是唐玄宗。安祿山 史思明,這你都不知道啊,歷史書上有的哇 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安...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怎麼樣了, 安史之亂 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一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唐時期,進入了晚唐時期。特點是皇帝不能完全控制國家了,各地的節度使,也就是藩鎮成了國中之國,威脅 唐朝自此開始衰敗下去。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又延續了將近160年吧,安史之亂後的第乙個皇帝是唐肅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二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哪個朝代的事, 安史之亂 發生在唐朝哪個皇帝執政時期?

唐代,唐玄宗天寶年間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是大唐的保護神,經歷了七代帝王,他為什麼能夠不倒

自古帝王多薄倖,帝王免不了要猜測那些手握兵權的大將,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歷經七代帝王,卻依舊能夠善始善終,他憑藉的是什麼呢?郭子儀擁有超級高的情商,當時,唐朝的官職沒有幾個比郭子儀高的,他每次接待乙個小官的時候,都恭恭敬敬以最高賓客的禮儀對待,子孫不解,他說道,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