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了紀念誰,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時間 2022-01-06 16:39:25

1樓:番茄醬駕到

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易經》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繫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其實,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在兩晉和南北朝時稱為「素節」,即在九月九日禁葷食素,意為九九重陽,牛、羊、雞、鴨家禽畜代人受禍,人不忍於九月九日食之。九月九日食素習俗,在上蔡仍沿襲至今。上蔡縣東境諸鄉每逢九月九日三餐不動葷腥之物。

自唐中宗詔令中和、上已、重九三天為三令節始,重陽節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呈現四大特點,即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絳囊和尊老敬老,而登高是重陽節的中心主題。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時重陽節的習俗較多,主要有登高遊玩、賞菊飲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因此,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菊花節」「登高節」。

2樓:社會六六哥帆幸

不紀念誰,只是為了登高賞菊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3樓:張大膽

據民間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乙個叫桓景的人。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簡介

「重陽節」名稱文字記載始見於三國時期。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

4樓:遊向海的荷葉魚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 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重陽節

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

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5樓:益堂允玉韻

重陽節誰也不紀念,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6樓:陳清蘭

節日:重陽節,名人:孔子

7樓:唱跳籃球

為紀念逝去的人。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老年人在家也不上班,沒有被納入法定假期,所以不放假。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可以登高、上墳祭祖、賞菊、吃糍粑、重陽糕、焙果、飲菊花酒、插茱萸·簪菊花。

在家陪老人,或帶老人外出玩。今又重陽,歲歲重陽,遍地黃花分外香。

過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8樓:匿名使用者

為紀念逝去的人。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老年人在家也不上班, 沒有被納入法定假期,所以不放假。

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可以登高、上墳祭祖、賞菊、吃糍粑、重陽糕、焙果、飲菊花酒、插茱萸·簪菊花。在家陪老人,或帶老人外出玩。

今又重陽,歲歲重陽,遍地黃花分外香。

9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

據曹丕《九日與鐘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

重陽節是什麼節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祭祖節日之一,所以重陽節是為了紀念逝去的人。在古時候,重陽節祭祀禮俗很盛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在民間在該日還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 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有登高 賞菊 喝菊花酒 吃重陽糕 插茱萸等等風俗。從現代意義上看,這個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更多的是提...

什麼是重陽節?重陽節是什麼

是中國的乙個傳統節日,日期在每一年的陰曆九月初九這一天,重陽節出自於天象崇拜,由古時候秋季獲得豐收後進行祭祀逐漸演變而來。估計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會對重陽節很熟悉,畢竟這是中國的乙個傳統節日,可是重陽節具體是哪一天,重陽節都有什麼典故,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九 數在 易經 中為陽數,九九 兩陽數相重,...

重陽節是幾月幾,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 秋遊賞菊 佩插茱萸 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中文名重陽節 外文名double ninth festiva...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 數在 易經 中為陽數,九九 兩陽數相重,故曰 重陽 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 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 秋遊賞菊 佩插茱萸 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

今天是重陽節嗎,重陽節放假嗎?

是的,又稱老人節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 易經 中把 六 定為陰數,把 九 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併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 登高遠眺 觀賞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陽糕 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