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真正的形狀是鴨梨或者橘子嗎,地球是鴨梨型的是怎麼得出的

時間 2022-10-31 01:40:39

1樓:薩底

近似球體

有人說,地球像乙個倒放著的大鴨梨.其實地球確切地說,是個三軸橢球體.

太陽是球體,月亮是球體,沒有人懷疑,因為大家都確確實實地遙望到了.可是人們生活在大地上,在宇宙航行以前,不能像觀察太陽和月亮那樣去眺望地球.地球比起人類的視野又是如此地廣大,人們佇立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眼界所能達到的一小部分,就是四周被地平線所限制約以4.

6公里為半徑範圍內的一塊平地——視地平,因而對地球的形狀產生過種種從直覺出發的推測.我國古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就是把地球看作扁平狀,把天空看作罩在地面上的圓罩子.古俄羅斯人想象大地是馱在三條鯨魚背上的盤子,這三條鯨魚又是浮游在海洋上的.

再如古印度人認為大地是乙個隆起的圓盾,由三條大象扛著,這三條大象站在龜背上,而這個龜又是浮游在廣闊海洋之中的.這些都是人類對地球的最原始的認識.

早在西元前五百多年,畢達哥拉斯從哲學觀點出發,認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狀,因而提出地球為球狀的臆測.西元前三百年,亞里斯多德看到月食時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弧形等現象,提出了地球為球狀的科學證據.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但這一見解當時卻很少人接受.直到公元1522年麥哲倫及其夥伴完成繞地球一周之後,人們才確立了地球為球體的概念.

十七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一直把地球看作是正球形體,通過科學實踐,對這一看法才獲得進一步的修訂、提高.1672年,天文學家里奇比從巴黎(49°n )帶了乙隻鐘到南美洲的蓋亞那(5°n),發現這只鐘每天慢了二分二十八秒,帶回巴黎後又恢復正常.以後在其它地方作類似的觀察,也有類似的結果.

這表明從極地向赤道移動,鐘擺的擺動速度變慢,或者說是擺的振動週期變長了.經過物理學的推測,地球不是乙個正圓球體,而是兩極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轉球體.

所謂旋轉橢球體,是由經線圈繞地軸迴轉而成的.所有經線圈都是相等的橢圓,而赤道和所有緯線圈都是正圓.測量上為了處理大地測量的結果,採用與地球大小形狀接近的旋轉橢球體並確定它和大地原點的關係,稱為參考橢球體.

十九世紀,經過精密的重力測量和大地測量,進一步發現赤道也並非正圓,而是乙個橢圓,直徑的長短也有差異.這樣,從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長的軸,所以測量學上又用三軸橢球體來表示地球的形狀.

此後,又發現地球的南北兩半球不對稱,南極較北極離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極凸出18.9公尺,在南極凹進25.8公尺;又在北緯45˚地區凹陷,在南緯45˚隆起.

這一形狀和參考橢球體對比,地球又有點像梨子的樣子,於是測量學中又出現「梨形地球」這一名稱.總之地球的形狀很不規則,不能用簡單的幾何形狀來表示.更確切地說,地球具有獨特的地球形體.

從宇宙空間**地球,它既不像梨,也不象橘子或雞蛋,倒像乙個滾圓的球.人們利用宇宙飛船和同步衛星在36,000公里高空的實際觀測,已把地球的真面貌拍攝下來了.可以看到,在這個小行星上,遼闊的海洋呈蔚藍色,突出在水體上呈褐色的是陸地,青蔥翠綠的是地面上的植被,還有縈繞在上空不斷變化著的白雲.

從上面可以看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圓球體、旋轉橢球體、三軸橢球體以及地球形體等,對於地球的真實形狀而言,可以說都是近似的.反過來,人們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踐中,也需要對地球的形狀加以不同程度的簡化.

例如在製造地球儀或繪製全球性地圖時,就必須把地球當作正圓球體來看待;當測繪大比例尺地形圖時,有必須把地球作為有規則的參考橢球體來處理;而在發射人造天體及其軌道計算時,則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對參考橢球體的偏離更精確地計算進去.

因此,地球的形狀不能用某種幾何形狀來表示,嚴格地說應稱它為地球形體.

2樓:覅笑

類似橘子,但沒有扁得那麼明顯

3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最長半徑6378,最短半徑6356.把最小半徑縮小到100公尺,最長半徑才多了35厘公尺。可以說非常接近正圓了。

地球是鴨梨型的是怎麼得出的

4樓:

1、物體在宇宙中的移動始終會受到各種引力的影響,所以他們既公轉又自轉,而自轉的離心力將他們塑造成球形

2、似乎和物體的張力有關係,就好像一滴水在真空狀態下會呈現出球形一樣.

地球是很早以前在太陽系中的岩石相互碰撞、形成各個行星時誕生的。地球從形成之初直至現在,主要是由液態岩石構成的。在引力極小的太空,液態物質將自動形成球形。

太空飛行員在太空環境中用水、果汁和液態金屬等物質做的實驗已證明了這一點。地球是與太陽有相當遙遠距離的巨大的液態球體,它在太空執行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圓形。小行星以及諸如火星的衛星等小型星體由於自身的引力非常弱,一旦在它們形成固態星體以後無法使自己形成圓形。

地球由於體積大,它的引力足以使自己形成圓形。如果沒有**板塊運動使山峰增高,引力作用會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圓。

當宇宙形成之初.許多重金屬類聚集.而形成了地核.

進而吸引灰塵等非重金屬物質 但地球位什麼是`橢`圓形就跟圓的特性及自轉有關. 當地球的核心達一定的重量時.引力便會對外表造成雕碩力.

因為凹陷處.接近質量較重的金屬地心. 而凸起處的引力.

因為有地殼的厚度.而引力較弱.(較凹陷處的引力之下.

吸引不了岩漿) 而且因為地心的金屬物質在初期幾乎都會放射出核能.巨大熱量使地球變為液態.此種作用力更強烈.

使得岩漿由凸起處填向凹處.也使得各處地殼距地心的距離大致相同.(圓表面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

相同) 而當地球有質心時.便已經會自轉.離心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赤道略粗於經圈.

也就是使地球非完整的圓形.而是橢圓.

因為物體在宇宙中的移動始終會受到各種引力的影響,所以他們既公轉又自轉,而自轉的離心力將他們塑造成球形。

正確的說地球形狀像乙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 。其實地球確切地說,是個三軸橢球體。

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球」形的。不過,對於「球」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乙個相當長的過程。西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西元前350年前後,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乙個圓形,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我國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現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5艘海船,用3 年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從而直接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從此,人們便一致把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西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託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亞斯文和嚴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裡(39600公里),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公里,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17世紀末,人們對地球是正圓球的主張開始有了懷疑。1672年,法國天文學家李希通過測定,發現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張。

17世紀末,英國大科學家牛頓研究了地球自轉對地球形態的影響,從理論上推測地球不是乙個很圓的球形,而是乙個赤道處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的橢球體,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國巴黎科學院派出兩個測量隊分別赴北歐和南美進行弧度測量,測量結果證實地球確實為橢球體。

本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闢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雷射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資料: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

14公里,極半徑為 6356.76公里,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

9公尺,南極地區則低下 24~30公尺。

看起來,地球形狀像乙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 。其實地球確切地說,是個三軸橢球體

地球儀是正球體嗎?和地球的真實形狀有何不同?為什麼

5樓:茅問凝局菀

地球儀是正圓球體。真正的地球是不規則的圓球體。地球儀是把地球按比例縮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地球儀很小,地球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縮小幾千萬倍後就看不出差異了。

6樓:菸頭劃過當流星

地球儀是正球體,而地球不是,但是地球縮小很多倍後就無無限接近正球體了,微小的差別我們肉眼是看不出來的,那麼地球儀生產的話只需按照正球體生產就可以了。

7樓:幸運的

地球儀是正球,但地球是橢球體。這是因為地球自轉而產生向心力使赤道處的物質向外而形成的

地球是圓的嗎?

8樓:

不是,地球是橢圓型的,造成地球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體在宇宙中的移動始終會受到各種引力的影響,所以他們既公轉又自轉,而自轉的離心力將他們塑造成球形。

2、似乎和物體的張力有關係,就好像一滴水在真空狀態下會呈現出球形一樣。地球是很早以前在太陽系中的岩石相互碰撞、形成各個行星時誕生的。地球從形成之初直至現在,主要是由液態岩石構成的。

地球由於體積大,它的引力足以使自己形成圓形。如果沒有**板塊運動使山峰增高,引力作用會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圓。

3、當宇宙形成之初,許多重金屬類聚集,而形成了地核。吸引灰塵等非重金屬物質。當地球的核心達一定的重量時,引力便會對外表造成雕碩力。

因為凹陷處接近質量較重的金屬地心,而凸起處的引力因為有地殼的厚度而引力較弱。而且因為地心的金屬物質在初期幾乎都會放射出核能,此種作用力更強烈使得岩漿由凸起處填向凹處,也使得各處地殼距地心的距離大致相同。而當地球有質心時便已經會自轉,離心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赤道略粗於經圈。

也就是使地球非完整的圓形而是橢圓。

4、因為物體在宇宙中的移動始終會受到各種引力的影響,所以他們既公轉又自轉,而自轉的離心力將他們塑造成球形。正確的說地球形狀像乙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 。

其實地球確切地說,是個三軸橢球體。

5、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球」形的。不過,對於「球」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乙個相當長的過程。西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西元前350年前後,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乙個圓形,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我國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現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5艘海船,用3 年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從而直接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從此,人們便一致把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地球」。

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地球是什麼形狀?

是乙個近似為圓球狀的橢圓球形,南北軸略短,東西軸略長,有點富態 圓形的,聖經在公元幾千年就告訴我們,地球是圓型的。在摩西五經裡 橢圓形,初中的地理書上有說明 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 球 形的。不過,對於 球 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乙個相當長的過程。西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

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地球形狀,即地球的外形。我們研究地球的形狀主要是指彈性地球外殼的自然形狀,以及陸地和海洋或海底的表面形狀。由於地球自然表面的複雜性,為準確研究它的形狀,就必須把地球表面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在每個區域內仔細研究表面點的座標,最後再把它們綜合起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經有了乙個明確的認識 地...

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地球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不要聽信什麼不規則橢圓或者什麼梨形的說法。那些都是把地球表面的不規則形態過度誇張後的說法,是不可取的。通常情況下,一般人對地球的理解就應該理解為是球體。我是學地理資訊系統的,也算是地球科學中的乙個分支了。我們的老師明確的告訴我們,地球是個球體,比機器裡面加工出來的玻璃彈子球還要圓,雖然表面有山川河流...

地球的旋轉速度和形狀是怎樣的

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南北極點外,各地相同,均為15度 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處線速度為1670千公尺 小時。南北極點既無線速度,又無角速度。由於地球在不停的自轉,就產生了慣性離心力,也就有了洗衣機甩乾衣物的效果,使得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赤道略鼓 兩極稍扁的旋轉橢...

地球還能存在多少年,地球真正的壽命還有多久?

如果不發生星球相撞事件,地球可存在的時間為無限長。即使是在50億年後,太陽變成一顆紅巨星,把地球給吞沒了,地球仍然會在太陽外層稀薄的高溫氣體中存在。等到太陽的外層氣體消失在宇宙空間後,地球又會重新出現,仍然會在一條調整後的軌道上圍繞已經成為白矮星的太陽公轉。甚至在百億年以後,白矮星太陽冷卻成為黑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