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從哪來,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時間 2022-08-20 00:42:17

1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的形成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公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公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公尺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公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在熱帶洋面上,空氣和海水在太陽照射下產生的上下對流空氣,不斷擴大形成強大的空氣旋。

並受地球自轉影響,在北半球為順時針,南半球為反時針的強大氣流旋渦。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公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公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3樓:

熱帶洋面。我國的颱風主要來自西太平洋的熱帶洋面,即台灣東部。

4樓:匿名使用者

熱帶洋面

在**累計足夠多的能量之後,它就發作了,所以它很強大哦。。呵呵

5樓:

西太平洋洋面

台灣東南部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6樓:u愛浪的浪子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7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颱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

颱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颱風的形成: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1.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公尺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2.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公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3.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4.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8樓:某丞

颱風形成的必要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公尺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公尺**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公尺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

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公尺左右的厚度。

2、在颱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乙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

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乙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裡,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公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濕的熱帶洋面**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公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

所以,空氣的上公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乙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乙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乙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

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乙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9樓:易書科技

颱風是一種

熱帶風暴。熱帶風暴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是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公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的。颱風產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第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聚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第三,垂直方向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的相對運動須很小;第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旋渦的生成。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由於副熱帶高氣壓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颱風的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是變得多種多樣。颱風一般伴隨著強風、暴雨,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對於民生、農業、經濟等部門會造成極大的衝擊,是一大嚴重的天然災害。

我國規定颱風中心附近地面的最大風力達6~7級為熱帶低壓;8~11級為颱風;12級以上為強颱風。襲擊我國的颱風以7~9月最為頻繁。

10樓:英鈞月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是乙個強大而具破壞力的氣旋性漩渦,發展成熟的颱風,其底層按輻合氣流速度大小分為三個區域:①外圈,又稱為大風區。自颱風邊緣到渦旋區外緣,半徑約200-300km,其主要特點是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可達6級以上;②中圈,又稱渦旋區。

1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人們有時會在熱帶洋面

上,發現一種狀如蘑菇的強烈氣旋,其直徑通常在幾百千公尺以上,雲層高度在9000公尺以上,這就是颱風?它帶來的湧浪?暴雨和風暴潮,對海上航船和海岸設施破壞極大?

颱風可分為颱風眼區?颱風渦旋區和颱風外圍區?颱風眼區是颱風的中心部分,這是乙個相對穩靜,具有少雲或無雲天氣的空心管狀區,直徑在10千公尺至60千公尺,氣壓極低,並且穩定少變,四周被高高的雲牆所環繞?

這裡的海面狀況十分惡劣,對船舶危害極大的金字塔浪,往往出現在這裡?

颱風渦旋區是繞颱風眼周圍的最大風速環形區?這裡高大寬厚的雲牆,寬達幾十千公尺,它的半徑約100千公尺,在該區每秒40公尺至60公尺的大風是常見的事,曾出現過每秒100公尺以上的強風?

颱風外圍區是颱風的邊緣大風區,這個區域內的天氣亂雲翻滾,雨量時大時小,時降時停,風力向颱風中心逐漸增大,氣壓降低?颱風

颱風的名字怎麼形成的,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的名字是誰給起的?

好像是每個國家想幾個名字存著,到時就直接用。忘記是在 聽說的了。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的名字是誰給起的?國際統一的颱風命名方法是由颱風周邊國家和地區事先共同制定的命名表,然後年復一年地依次重複使用,簡介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颱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有多達六七次登陸中國,在國際統一命名規則...

颱風的形成,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的成因是地面溫度高,氣流上公升,海面風和水蒸氣由於比重大,沿地面補充地面空氣,海面溫度低吸收地面上公升的空氣 水蒸氣補充空間,由於海面大,溫差小,在海面上空聚集水蒸多,降雨範圍廣,水蒸氣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補充便形成大風。颱風中心叫颱風眼,以其為同心圓由內向外分別是漩渦風雨區和外圍大風區。...

颱風是怎樣形成,颱風怎麼形成的

般說來,乙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a 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 而且在60公尺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 4000卡 厘公尺2的能量...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怎麼形成的?

颱風 英語 typhoon 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乙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 即64節或以上 每秒32.7公尺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稱為颶風 hurricane 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怎麼形成的

颱風形成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濕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公升。如此迴圈,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 cisk 機制。在條件合適的廣闊海面上,迴圈的影響範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