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是什麼換算的,光速的公式是C

時間 2022-07-28 19:35:13

1樓:yx陳子昂

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它與觀測者相對於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即相對於光源靜止和運動的慣性系中測到的光速是相同的。

真空中的光速是乙個重要的物理常量,國際公認值為 c=299792458公尺/秒。

而我們常用的光速用國際單位表示是3乘以10的8次方公尺每秒,換成千公尺單位是3乘以10的5次方千公尺每秒,也就是常說的30萬公里每秒。

光速的公式是c=?

2樓:月似當時

c=λv。

真空光速定義值:c0=299792458m/s。

光速計算值:c0=299792.458km/s (一般取300000km/s)。

光速與觀測者相對於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物體的質量將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動質量將趨於無窮大,所以質量不為0的物體達到光速是不可能的。

只有靜質量為零的光子,才始終以光速運動著。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乙個重要的物理常量。

擴充套件資料

真空中的光速等於299,792,458公尺/秒(1,079,252,848.88千公尺/小時)。這個速度並不是乙個測量值,而是乙個定義。

它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公尺/秒。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公尺於1983年10月21日起被定義為光在1/299,792,458秒內傳播的距離。使用英製單位,光速約為186,282.397英里/秒,或者670,616,629.

384英里/小時,約為1英呎/納秒。

在任何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介質(比如玻璃和水)中,光速會降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在某種介質中的速度之比就是這種介質的折射率。重力的改變能夠彎曲光所傳播的空間,使光像通過凸透鏡一樣發生彎曲,看上去繞過了質量較大的天體。

光彎曲的現象叫做引力透鏡效應,根據變化了的光線在光譜外波段呈現的不規則程度,可以推算發光星系的年齡和距離。

2011年9月22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在opera實驗中發現了一種超出光速40322.58分之一的中微子,如果實驗資料確鑿無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將會受到挑戰。

但是隨後便發現,該實驗結果為裝置線路接錯而造成。該實驗結果於2012年6月8日被該小組宣布撤銷。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任何物體或資訊運動的速度可以超過真空中的光速(c)。

3樓:總角夢踏

λ這個念蘭m達,v0是光速c, e0是真空電容率, u0是真空磁導率

4樓:黑豆

c=λ/t

5樓:旒年丶黲淡

c=λv 啦麼哪 乘以 妞!!!是麼 求給分

光速是怎麼算出來的?

6樓:假面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o.c,羅默利用木星衛星的星蝕時間變化證實光是以有限速度傳播的。1727年,英國天文學家j.

布拉得雷利用恆星光行差現象估算出光速值為c=303000千公尺/秒。

光速的測定包含著對光所通過的距離和所需時間的量度,由於光速很大,所以必須測量乙個很長的距離和乙個很短的時間,大地測量法就是圍繞著如何準確測定距離和時間而設計的各種方法。

相對於光源靜止和運動的慣性系中測到的光速是相同的。物體的質量將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將趨於無窮大,所以有質量的物體達到光速是不可能的。

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才始終以光速運動著。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速度的合成不遵從經典力學的法則,而遵從相對論的速度合成法則。

7樓:匿名使用者

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里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乙個燈,第乙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乙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乙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里的時間。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麥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測量方法。他在觀測木星的衛星的隱食週期時發現:在一年的不同時期,它們的週期有所不同;在地球處於太陽和木星之間時的週期與太陽處於地球和木星之間時的週期相差十四五天。

他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而且他還推斷出光跨越地球軌道所需要的時間是22分鐘。1676年9月,羅麥預言預計11月9日上午5點25分45秒發生的木衛食將推遲10分鐘。巴黎天文台的科學家們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觀測並最終證實了羅麥的預言。

羅麥的理論沒有馬上被法國科學院接受,但得到了著名科學家惠更斯的贊同。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資料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千公尺/秒。

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資料相差甚遠,但他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千公尺/秒,很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1725年,英國天文學家布萊德雷發現了恆星的「光行差」現象,以意外的方式證實了羅麥的理論。剛開始時,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直到1728年,他在坐船時受到風向與船航向的相對關係的啟發,認識到光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公轉共同引起了「光行差」的現象。他用地球公轉的速度與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13秒。

這個數值較羅麥法測定的要精確一些。菜德雷測定值證明了羅麥有關光速有限性的說法。

光速的測定,成了十七世紀以來所的關於光的本性的爭論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受當時實驗環境的侷限,科學家們只能以天文方法測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還不能解決光受傳播介質影響的問題,所以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始終懸而未決。

十八世紀,科學界是沉悶的,光學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繼布萊德雷之後,經過乙個多世紀的醞釀,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出現了新的科學家和新的方法來測量光速。

1849年,法國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設計實驗裝置來測定光速。他的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相類似。他將乙個點光源放在透鏡的焦點處,在透鏡與光源之間放乙個齒輪,在透鏡的另一測較遠處依次放置另乙個透鏡和乙個平面鏡,平面鏡位於第二個透鏡的焦點處。

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齒輪和透鏡後變成平行光,平行光經過第二個透鏡後又在平面鏡上聚於一點,在平面鏡上反射後按原路返回。由於齒輪有齒隙和齒,當光通過齒隙時觀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當光恰好遇到齒時就會被遮住。從開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時間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根據齒輪的轉速,這個時間不難求出。

通過這種方法,菲索測得的光速是315000千公尺/秒。由於齒輪有一定的寬度,用這種方法很難精確的測出光速。

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改進了菲索的方法,他只用乙個透鏡、一面旋轉的平面鏡和乙個凹面鏡。平行光通過旋轉的平面鏡匯聚到凹面鏡的圓心上,同樣用平面鏡的轉速可以求出時間。傅科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8000 千公尺/秒。

另外傅科還測出了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通過與光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的比較,他測出了光由空氣中射入水中的折射率。這個實驗在微粒說已被波動說推翻之後,又一次對微粒說做出了判決,給光的微粒理論帶了最後的衝擊。

1928年,卡婁拉斯和公尺太斯塔德首先提出利用克爾盒法來測定光速。1951年,貝奇斯傳德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9793千公尺/秒。

光波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當代人們對電磁波譜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進行了精密的測量。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當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

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在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由波長和頻率可計算出光速。

當代計算出的最精確的光速都是通過波長和頻率求得的。1958年,弗魯姆求出光速的精確值:299792.

5±0.1千公尺/秒。1972年,埃文森測得了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

299792457.4±0.1公尺/秒。

8樓:匿名使用者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推動了光學實驗,也打破了光速無限的

傳統觀念;在物理學理論研究的發展里程中,它不僅為粒子說和波動說的爭論提供了判定的依據,而且最

終推動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的發展。

在光速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產生過爭執,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但伽利略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但卻是可以測定的。1607年,伽利略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

。 伽利略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里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乙個燈,第乙個人先舉起燈,當第

二個人看到第乙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乙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

光傳播兩英里的時間。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

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麥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測量方法。他在觀測木星的衛星的隱食週期時發現:

在一年的不同時期,它們的週期有所不同;在地球處於太陽和木星之間時的週期與太陽處於地球和木星之

間時的週期相差十四五天。他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而且他還推斷出光跨越地球軌道所

需要的時間是22分鐘。1676年9月,羅麥預言預計11月9日上午5點25分45秒發生的木衛食將推遲10分鐘。

巴黎天文台的科學家們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觀測並最終證實了羅麥的預言。

羅麥的理論沒有馬上被法國科學院接受,但得到了著名科學家惠更斯的贊同。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資料和

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千公尺/秒。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資料相

差甚遠,但他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

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千公尺/秒,很

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1725年,英國天文學家布萊德雷發現了恆星的「光行差」現象,以意外的方式證實了羅麥的理論。剛開始

時,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直到1728年,他在坐船時受到風向與船航向的相對關係的啟發,認識到光的傳

播速度與地球公轉共同引起了「光行差」的現象。他用地球公轉的速度與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陽光到達

地球需要8分13秒。這個數值較羅麥法測定的要精確一些。菜德雷測定值證明了羅麥有關光速有限性的說

法。 光速的測定,成了十七世紀以來所的關於光的本性的爭論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受當時實驗環境的

侷限,科學家們只能以天文方法測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還不能解決光受傳播介質影響的問題,所以

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始終懸而未決。

十八世紀,科學界是沉悶的,光學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繼布萊德雷之後,經過乙個多世紀的醞釀

,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出現了新的科學家和新的方法來測量光速。

1849年,法國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設計實驗裝置來測定光速。他的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相類似。他將一

個點光源放在透鏡的焦點處,在透鏡與光源之間放乙個齒輪,在透鏡的另一測較遠處依次放置另乙個透鏡

和乙個平面鏡,平面鏡位於第二個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齒輪和透鏡後變成平行光,平行光

經過第二個透鏡後又在平面鏡上聚於一點,在平面鏡上反射後按原路返回。由於齒輪有齒隙和齒,當光通

過齒隙時觀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當光恰好遇到齒時就會被遮住。從開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時

間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根據齒輪的轉速,這個時間不難求出。通過這種方法,菲索測得的光速是

315000千公尺/秒。由於齒輪有一定的寬度,用這種方法很難精確的測出光速。

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改進了菲索的方法,他只用乙個透鏡、一面旋轉的平面鏡和乙個凹面鏡。平行

光通過旋轉的平面鏡匯聚到凹面鏡的圓心上,同樣用平面鏡的轉速可以求出時間。傅科用這種方法測出的

光速是298000 千公尺/秒。另外傅科還測出了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通過與光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的比較,他

測出了光由空氣中射入水中的折射率。這個實驗在微粒說已被波動說推翻之後,又一次對微粒說做出了判

決,給光的微粒理論帶了最後的衝擊。

1928年,卡婁拉斯和公尺太斯塔德首先提出利用克爾盒法來測定光速。1951年,貝奇斯傳德用這種方法測出

的光速是299793千公尺/秒。

光波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當代人們對電磁波譜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進行了精密的測量。1950年,艾

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當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

。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在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由波長和頻率可

計算出光速。

當代計算出的最精確的光速都是通過波長和頻率求得的。1958年,弗魯姆求出光速的精確值:299792.5±

0.1千公尺/秒。1972年,埃文森測得了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299792457.4±0.1公尺/秒。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研究歷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從人們設法測量光速到人們測量出較為精確的光速

共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時間,但在這期間每一點進步都促進了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的發展,尤其是在微粒說

與波動說的爭論中,光速的測定曾給這一場著名的科學爭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有沒有比光速更快速度的物質

對於人類而言,每秒能夠前進大約30萬公里的光速非常之快。只要不到0.14秒的時間,光就能繞著地球赤道 赤道半徑6378.1公里 旋轉一周,每秒可以繞行將近7.5周。地球上無論相隔多遠的地方,以光速前進總能快速到達。即便到了太空中,光速仍然很快。人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飛到火星通常需要半年的時間,如果以光...

光速是速度的極限嗎,光速為什麼是極限速度

以 現有 的 知識 科技 之下,光速極限速度。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光速,299792458 m s,一切物質的速度都超不過此值,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大速度,光速不以參考係的不同而變化,不論你怎麼做怎麼測量,真空光速就是299792458 m s,不大也不小。以上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成立的大前提,...

為啥光速最快,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有沒有比光速更快速度的物質

對於任何攜帶能量和資訊的物質,光速是它們的運動速度上限,這是由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所限制的。狹義相對論禁止超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最快的速度,其精確值為299792458 m s。根據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的質能方程來看,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會變得無限大。所以可想而知,物體的速度接近光...

比光速還快的是什麼啊,世界上比光速還快的東西是什麼?

個人認為超光速的物體存在。請大家和我一起來推理一下 人所周知,黑洞是宇宙中引力最大的物質,在視界內連光都無法逃脫,即黑洞的第二宇宙速度已經超過光速。似乎沒有物體可以從黑洞表面逃脫了,不是嗎?但霍金從他的黑洞理論模型計算出在黑洞內部,有乙個不為零的溫度 具體怎麼計算我不懂,但這是真的,請大家相信我 它...

秒殺光速的三種速度是什麼 比光速還快的速度是什麼?

量子糾纏的速度 宇宙的膨脹速度 蟲洞的穿越的速度 這三種速度比光速快。量子糾纏的速度就遠遠超過了光速,目前量子通訊已經被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特別是在我們中國。從理論上而言,任何粒子都是相對存在的,因此如果地球上的一顆粒子能夠瞬時間實現和遙遠的星際天邊的一顆粒子產生資訊的交流傳遞的話,那麼這種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