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電加成反應的機理,親電加成反應機理

時間 2022-12-06 08:55:36

1樓:匡蕭

親電加成有多種機理,包括:碳正離子機理、離子對機理、環鎓離子機理以及三中心過渡態機理. 在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過程中,氫正離子首先進攻雙鍵(這一步是定速步驟),生成乙個碳正離子,然後鹵素負離子再進攻碳正離子生成產物。

立體化學研究發現,後續的鹵素負離子的進攻是從與氫離子相反的方向發生的,也就是反式加成。

如丙烯與hbr的加成:

ch3-ch=ch2+ hbr → ch3-chbr-ch3第一步,hbr電離生成h和br離子,氫離子作為親電試劑首先進攻c=c雙鍵,形成這樣的結構:

第二步,由於氫已經佔據了一側的位置,溴只能從另外一邊進攻。根據馬氏規則,溴與2-碳成鍵,然後氫打向1-碳的一邊,反應完成。

馬氏規則的原因是,取代基越多的碳正離子越穩定也越容易形成。這樣佔主導的取代基多的碳就優先被負離子進攻。 主要的親電加成反應型別,對於烯烴,主要有:

鹵素加成反應、加鹵化氫反應、水合反應、氫化反應、羥汞化反應、硼氫化-氧化反應、prins反應,以及與硫酸、次滷酸、有機酸、醇和酚的加成反應;對於炔烴,主要有:鹵素加成反應、加鹵化氫反應和水合反應。由於sp碳原子的電負性比sp2碳原子電負性強,與電子結合得更為緊密,故炔烴的親電加成反應一般比烯烴要慢。

2樓:惲秀雋鈔欣

由於烯烴和炔烴分子中都含有較弱的派鍵,派電子受原子核的束縛力較小,流動性較大而易極化容易給出電子而與需要電子的試劑發生加成反應,這種需要電子的試劑就叫親電試劑,烯烴和炔烴與親電試劑進行的加成反應為親電加成反應

親電加成反應機理

3樓:匿名使用者

一,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機理

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歷程可由實驗證明

實驗說明:

1.與溴的加成不是一步,而是分兩步進行的.因若是一步的話,則兩個溴原子應同時加到雙鍵上去,那麼cl–就不可能加進去,產物應僅為1,2-二溴乙

烷,而不可能有1-氯-2-溴乙烷.但實際產物中竟然有1-氯-2-溴乙烷,沒有1,2-二氯乙烷.因而可以肯定cl–是在第二步才加上去的,沒有參加第一步反應.

2.反應為親電加成歷程

溴在接近碳碳雙鍵時極化成 ,由於帶微正電荷的溴原子較帶微負電荷的溴原子更不穩定,所以,第一步反應是brδ+首先進攻雙鍵碳中帶微負電荷的碳原子,形成溴鎓離子,第二步負離子從反面進攻溴鎓離子生成產物.

在第一步反應時體系中有na+,brδ+,但na+具飽和電子結構,有惰性,故第一步只有brδ+參與反應,因而無1,2-二氯乙烷生成.

烯烴與各種酸加成時,第一步是h+ 加到雙鍵碳上,生成碳正離子中間體,第二步再加上負性基團形成產物.

要明確兩點:

1)親電加成反應歷程有兩種,都是分兩步進行的,作為第一步都是形成帶正電的中間體(一種是碳正離子,另一種是鎓離子).

2)由於形成的中間體的結構不同,第二步加負性基團時,進攻的方向不一樣,

中間體為鎓離子時,負性基團只能從反面進攻,中間體為碳正離子時,正反兩面都可以.

一般br2, i2通過鎓離子歷程,hx等通過碳正離子歷程.

二,馬氏規則的解釋和碳正離子的穩定性

馬氏規則是由實驗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則,它的理論解釋可以從結構和反應歷

程兩方面來理解.

1. 用誘導效應和σ-π共軛效應來解釋,用誘導效應解釋,σ-π共軛效應來解釋

當鍵直接與雙鍵相連時,這樣的體系中,存在著電子的離域現象,其結果使極化.

2.用潑中間體碳正離子的穩定性來解釋

從電負性看,csp2 > csp3 故烷基上的電荷向c+ 轉移,分散了c+ 的電

荷,烷基越多,分散作用越大,碳正離子越穩定.從σ-p共軛效應看,參與σ-

p共軛的鍵數目越多,則正電荷越分散,碳正離子越穩定.

碳正離子的穩定性越大,越易生成,當有兩種碳正離子可能生成時,則優先生成穩定的碳正離子,故主要得到馬氏產物.例如:

三, 烯烴加溴化氫時過氧化物效應解釋(自由基加成歷程)

烯烴與溴化氫加成,當有過氧化物存在時,hbr首先氧化成溴原子:

鏈引發由於自由基的穩定性為:3°r· > 2°r· > 1°r· > ch3· ,故其自由基加成的產物是反馬氏規則的.h-cl,h-i與不對稱烯烴加成無過氧化物效應的原因:

h-cl的離解能大(431kj/mol),產生自由基比較困難.h-i的離解能較小(297kj/mol),較易產生i· ,但i·的活潑性差,難與烯烴迅速加成,卻易自身結合成i2分子.所以不對稱烯烴與h-cl和h-i加成時沒有過氧化物效應.

得到的加成產物仍服從馬氏規則.

親電加成反應機理及官能團難易比較

4樓:匿名使用者

一,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機理

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歷程可由實驗證明

實驗說明:

1.與溴的加成不是一步,而是分兩步進行的.因若是一步的話,則兩個溴原子應同時加到雙鍵上去,那麼cl–就不可能加進去,產物應僅為1,2-二溴乙

烷,而不可能有1-氯-2-溴乙烷.但實際產物中竟然有1-氯-2-溴乙烷,沒有1,2-二氯乙烷.因而可以肯定cl–是在第二步才加上去的,沒有參加第一步反應.

2.反應為親電加成歷程

溴在接近碳碳雙鍵時極化成 ,由於帶微正電荷的溴原子較帶微負電荷的溴原子更不穩定,所以,第一步反應是brδ+首先進攻雙鍵碳中帶微負電荷的碳原子,形成溴鎓離子,第二步負離子從反面進攻溴鎓離子生成產物.

在第一步反應時體系中有na+,brδ+,但na+具飽和電子結構,有惰性,故第一步只有brδ+參與反應,因而無1,2-二氯乙烷生成.

烯烴與各種酸加成時,第一步是h+ 加到雙鍵碳上,生成碳正離子中間體,第二步再加上負性基團形成產物.

要明確兩點:

1)親電加成反應歷程有兩種,都是分兩步進行的,作為第一步都是形成帶正電的中間體(一種是碳正離子,另一種是鎓離子).

2)由於形成的中間體的結構不同,第二步加負性基團時,進攻的方向不一樣,

中間體為鎓離子時,負性基團只能從反面進攻,中間體為碳正離子時,正反兩面都可以.

一般br2, i2通過鎓離子歷程,hx等通過碳正離子歷程.

二,馬氏規則的解釋和碳正離子的穩定性

馬氏規則是由實驗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則,它的理論解釋可以從結構和反應歷

程兩方面來理解.

1. 用誘導效應和σ-π共軛效應來解釋,用誘導效應解釋,σ-π共軛效應來解釋

當鍵直接與雙鍵相連時,這樣的體系中,存在著電子的離域現象,其結果使極化.

2.用潑中間體碳正離子的穩定性來解釋

從電負性看,csp2 > csp3 故烷基上的電荷向c+ 轉移,分散了c+ 的電

荷,烷基越多,分散作用越大,碳正離子越穩定.從σ-p共軛效應看,參與σ-

p共軛的鍵數目越多,則正電荷越分散,碳正離子越穩定.

碳正離子的穩定性越大,越易生成,當有兩種碳正離子可能生成時,則優先生成穩定的碳正離子,故主要得到馬氏產物.例如:

三, 烯烴加溴化氫時過氧化物效應解釋(自由基加成歷程)

烯烴與溴化氫加成,當有過氧化物存在時,hbr首先氧化成溴原子:

鏈引發由於自由基的穩定性為:3°r· > 2°r· > 1°r· > ch3· ,故其自由基加成的產物是反馬氏規則的.h-cl,h-i與不對稱烯烴加成無過氧化物效應的原因:

h-cl的離解能大(431kj/mol),產生自由基比較困難.h-i的離解能較小(297kj/mol),較易產生i· ,但i·的活潑性差,難與烯烴迅速加成,卻易自身結合成i2分子.所以不對稱烯烴與h-cl和h-i加成時沒有過氧化物效應.

得到的加成產物仍服從馬氏規則.

加成反應的親電反應

加成反應的原理

5樓:

加成方應一般情況下都遵循馬氏加成,即把氫原子加在含氫較多的碳原子上,在又過氧化物作為方應條件時,反馬氏加成,即和上面的相反。還有你確定是1,3加成和2,4加成。那我知道1,2和1,4加成是在用於共軛二烯烴,舉丁二烯為例,在-80度時是1,2加成。

在40度時是1,4加成。

化學 有機化學 關於親電加成反應機理 希望可以詳細解釋一下,詳細點 有機學霸和達人都去

丙烯與氯氣的加成反應,比如丙烯和氯氣反應,它們加成和取代需要有什麼不

方程式 ch3ch ch2 cl2 ch3chclch2cl如果在光照條件下,丙烯與氯氣發生取代反應 ch3 ch ch2 cl2 光照 cl ch2 ch ch2 hcl 加成反應 不飽和化合物的一種特徵反應。反應物分子中以重鍵結合的或共軛不飽和體系末端的兩個原子,在反應中分別與由試劑提供的基團或...

有機物與一摩爾物質發生加成反應為什麼這有機物只有一摩爾碳碳雙鍵,不能有兩個嗎為什麼

消去反應 有機化合物再適當的條件下,從乙個分子脫去乙個小分子 如水 鹵化氫等分子 而生成不飽和 雙鍵或三鍵 化合物的反應,叫做消去反應。醇類和鹵代烴能發生消去反應。消去反應發生的條件 醇分子中,連有羥基 oh 的碳原子必須有相鄰的碳原子且此相鄰的碳原子上還必須連有氫原子時,才可發生消去反應而形成不飽...

加成反應為什麼要用溴水或者四氯化碳的溴溶液。為什麼不能用液溴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以ccl4作有機溶劑以溴單質作溶質的分散系。因為有機物之間的相似相容原理,乙烯也極易溶於有機溶劑ccl4所以將乙烯通入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裡,乙烯也溶解,使其與溴單質充分接觸反應完全提高了乙烯的利用率,可以用於工業生產等 乙烯通入溴水或溴蒸氣中並不是不能發生加成反應,只是乙烯與溴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