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易暴矣不知其非矣」的意思是什麼?出自哪篇文言文

時間 2022-10-11 02:45:47

1樓:貝貝愛教育

這句話的意思為:用暴力來取代暴力,卻不知這種做法的錯誤。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白話釋義: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用暴力來取代暴力,卻不知這種做法的錯誤。

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悲的是死期已經到了,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從這種情況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寫作背景:

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

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

「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

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蹟。

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橫行天下的盜蹠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

從而抒發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但是,商朝末年,紂王的統治已瀕於崩潰,武王伐暴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是不可逆轉的,而夷、齊的諫阻和恥食周粟是背轉歷史大潮的。

所以,***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歷史上歌頌這兩個人物,那是頌錯了,他們不值得歌頌。而作者對篤守遺訓、不能變通的行為加以歌頌,無疑是有所偏頗的。

本文寫作獨具特色。縱觀《史記》本紀、世家、列傳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讚語,唯《伯夷列傳》則無。滿紙贊論、詠歎夾以敘事。

名為傳紀,實則傳論。史家的通例是憑藉翔實的史料說話,而或於敘述之中雜以作者的意見,就算變例了。所以,本文實開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本文雖多贊論,但縱橫捭闔,彼此呼應,回環跌宕,起伏相間。伯夷、叔齊的事實,只在中間一頓即過,「如長江大河,前後風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

《史記**》第五冊《伯夷列傳》時有鮮明比照,一目豁然;時有含蓄設問,不露鋒芒卻問題尖銳又耐人尋味。太史公潤筆潑墨之中,可略見其筆力之一斑。

2樓:匿名使用者

用暴力來取代暴力,卻不知這種做法的錯誤呀。( 用兇暴的代替兇暴的,表示統治者改換了,可是暴虐的統治依然不變。)——《史記·伯夷列傳》

3樓:匿名使用者

用暴力來取代暴力,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區別

以暴易暴是何意·出自於哪?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4樓:窗外的鬱金香

用暴力來取代暴力,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區別。神農氏、虞和夏朝乙個代替乙個都走向了滅亡,我應該回歸到**呢?易,代替;安,**;適,去,到。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5樓:匿名使用者

以以五筆拆成c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

紫菀無花 本句話的意思是 你以為這很容易,那麼困難也就要到了 你以為這很難,那麼容易也就要到了.有點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的意思 此句話出自 國語 記載說 文公問於郭偃曰 始也吾以治國為易,今也難,偃對曰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郭偃,虢序的後裔,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西元前661...

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何意

焦慮有兩種,一是對當前的行為不滿,二是對當前的狀態不滿。對行為不滿,是指當前做的並不是最該做的事。當面對乙個困難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人本能的會逃避,寄希望於做更容易的事來尋求安慰,而結果就是更加焦慮。下星期有個面試,很焦慮,怎麼辦?打遊戲?做運動?背單詞?找朋友吃飯?去圖書館學習?甚至學習本身都不能...

遠聞其香而知君至矣是什麼意思

恩哼我叫你好 這裡所說的香氣,非是指廉之如庭花之香,亦不是書卷之香,而是指人格魅力的巨大感召。出處 宋代有個廉之如,乃一隱士,早年應試不第,後結廬於青山綠水之間,房前栽花,屋後種菜,庭插細柳,室藏萬卷。每有友來,穿庭入室,皆染一身清馨,而於萬卷古今之間,促膝而談,無不天高地闊。而廉之如興之所至,也會...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中的「斯」是什麼意思

原文 孟子曰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 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 為叢驅爵者,鸇也 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是什麼意思

解釋 如果知道了這不是正派的人的行為,就應該馬上停止,為何要等到明年呢?斯 這 這樣。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 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釋義 現在有這麼乙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乙隻雞。有人勸告他說 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