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考試卷叫什麼,古代的試卷叫什麼?

時間 2022-02-18 21:44:00

1樓:最強大腦花

古代的科舉沒有考試卷。相當於現在的命題作文罷了。

科舉內容

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乙個人能不能公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公升官。所以在**中說:

「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2樓:輝煌

明清時科舉,根據鄉試、會試、殿試,將考卷分別稱為「鄉試卷」、「會試卷」、「殿試卷」。

而因殿試又稱廷試,故殿試卷又稱「廷試卷」。這是明清時期的統稱。

********************

至於唐宋時期,一般由士子自備紙張,然後向貢院之類的地方投卷,所以被稱為「試卷」,至於在被確認核證後由官府行以官印後,則稱之為「印卷」。

後來,在宋朝,因為為防止舞弊,所以會將士子的試卷重新抄錄,於是,士子墨筆寫的原卷被稱為「墨卷」「原卷」,而由官方抄寫的被稱為「謄錄卷」,又因為使用硃砂筆寫,也稱為」朱卷「。

********************

另外,未作答者稱為「白卷」也稱「曳白」,格式不符合要求的,稱為」違式卷「,這兩種考官毋需審查。至於說備用的,答的尚可卻未被錄用的,一般會被考官用來做「堂備卷」,避免在錄用的卷子中發現問題時,無備卷可用,這種「堂備卷」一般都在榜尾。所以很多人在被排在榜尾後,會有重考的心思。

至於中者,統稱稱「中式卷」或「取中卷」、「中卷」。未被錄取的則稱為「落卷」,包括同考官未薦或同考官已薦而主考官未取之卷,也稱「遺卷」。這種必須要有批卷才可以,否則便是違試,會被追究責任的。

最後,自明萬曆年間開始,鄉會試榜發後,會抄考生答卷刊冊,這個被稱為」程文墨卷「,而士子自行刊印的,也被稱之為」朱卷「,不過與宋朝那個就毫無瓜葛了。

********************=

以上純粹手打,抄襲者今年破財百萬。

3樓:劇騫魁

什麼朝代的有什麼朝代的叫法

4樓:淺草風鈴

有叫文題的,有叫明例的,還有乾脆叫考題的。別的不知道了。

古代的試卷叫什麼?

5樓:萌新小主

明清時科舉,根據鄉試、會試、殿試,將考卷分別稱為「鄉試卷」、「會試卷」、「殿試卷」。

簡介(1)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2)明代科舉主要考八股文,為了功名,讀書人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依照題義闡述義理,寫作八股文措詞要用古人語氣,代聖賢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須對偶。

(3) 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

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鄉試,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鄉試每三年才有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一般在八月。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了,叫什麼名字稱呼???

6樓:

1、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2、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

3、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4、進士

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6、秀才

別稱「茂才」。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7、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

8、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

9、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

10、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11、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12、貢生

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公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

13、童生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歲數大小都稱童生。

擴充套件資料唐代武則天時,科考的長官宣讀「奏狀」,即報給皇帝的名單,名次最高的考生站在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元」為「頭乙個,第一」之意)。到了宋代,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狀元」的名稱也固定了下來。

古代填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則分列其左右,好像人面部的兩隻眼睛,所以在宋代初期稱作「榜眼」。

「探花」一詞與唐代科舉考試之後的活動有關。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後,榜上有名的士子相約舉行盛大的宴遊活動。新科進士們選出兩名最年輕英俊者當「探花郎」,騎馬遍遊長安的大街名園,採摘各種早春鮮花。

因此,「探花郎」的稱呼原本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並沒有關係,名額也是兩名或者三名。到了南宋後期,才成為第三名進士的專名。

7樓:陽光點的燦爛點

1、及第: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叫作及第,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是考中進士的意思。

2、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10、生員: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的社會影響

1、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2、消極影響

1、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2、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

3、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發財的想法,所以導致追求部分士人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從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會悲劇。

4、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係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

8樓:匿名使用者

中了就叫生員(秀才、相公),不中還是童生。

童生試: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端別的考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

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9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鄉試(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

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古代的春節叫什麼

不同時代的叫法不同。在先秦時叫 上日 元日 改歲 獻歲 等 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 三朝 歲旦 正旦 正日 魏晉南北朝時稱為 元辰 元日 元首 歲朝 歲首 等 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 元旦 元 歲日 新正 新元 等 而清代,則一直叫 元旦 或 元日 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

古代鑄造錢幣的機構叫什麼,古代鑄造錢幣的模具叫什麼

古代由 統一鑄幣。設 上林三官 即鐘官 掌鑄錢 辨銅 掌原料 均輸 掌制範 組成 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我只記得漢景帝時期,郡國並行時,除 統轄的郡縣區,其他諸侯國是可以私造錢幣,可通行整個漢。且各諸侯國錢幣並不統一。換句話說,那些諸侯國到底是不是漢的都未必,也管不著人家。後來...

中國古代酒具,古代喝酒用的器具叫什麼

林逸煙 1 觥 gong 酒器,蓋作獸頭形。詩經 周南 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2 觥籌 酒杯和酒籌。酒籌用以計算飲酒的數量。歐陽修 醉翁亭記 中 射者中,羿者勝,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3 罍 lei 同 罍 盛酒的器皿,形狀像壺。詩經 周南 卷耳 我姑酌彼金 維以不永怙。禮記 禮器...

理髮在古代叫什麼,古代人是怎麼理髮的?

古時的理髮就是沐髮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滿清入關以前。古人挽髮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髮 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 櫛工 由於各朝代對頭髮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 篦頭 清代叫 剃頭 還有叫 剪頭 推頭 等。擴充...

古代新娘是怎麼樣的,古代結婚叫什麼呢

在結婚前沒見過新郎,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嫁給乙個陌生人,有的能幸福生活,有的也不一定。含羞答答,內心恐懼。古代結婚叫什麼呢?古代結婚叫成親 拜堂。1 成親。成親,讀音ch ng q n,漢語詞語,意思為結婚。引證解釋 沈從文 貴生 回到舅舅病床邊時,就說他想成親哩。2 拜堂又稱拜天地。漢族婚姻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