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姑娘出嫁,親人朋友為她梳妝打扮,為什麼

時間 2022-11-16 22:15:39

1樓:

很正常啊 也是一種習俗 還有 開心就好

2樓:烊貓

漢族姑涼也會這樣啊。

3樓:

怎麼打扮自己的孩子

1、孩子的穿著打扮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嬰兒期,幼兒期,學童期,不同時期,孩子的衣著是不同的。嬰兒期的衣服,應質地柔軟,寬鬆,穿換方便。幼兒期的衣服應耐洗,設計簡單,穿脫方便。

學童期的衣服應自然,大方,色彩不應過於華麗。

2、給孩子選擇擇合適的衣服裝飾品。與孩子衣服搭配的裝飾品應以實用為目的,配合衣服的設計和色彩選擇。

3、給孩子選購合適衣料的衣服。

衣服的色彩可根據季節選購,夏天宜穿淺色的衣服,大花朵,粗條紋的布料與孩子的身材不相稱,不宜選購來做孩子的衣服。

4、打扮孩子要以自然美為好。

孩子的著裝應以舒適,得體,健康為目的,不應著意追求名牌,助長孩子的攀比之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6、打扮孩子,應注意不要憑大人的興趣來打扮孩子。

不管是哪個年齡期的孩子,都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別來考慮孩子的穿著,更不應男孩著**,或女孩著**,這樣做是會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用發育的,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不良後果。

彝族的婚俗

彝族有這樣一種說法:「姑娘的**禮是沒有新郎的婚禮」,應當如何解釋?

4樓:喵神咖哩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耍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

5樓:鐜嬪皬濞溹竻

舉行婚禮這一天,男方家喜氣洋洋,親朋滿座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歌聲不停,嗩吶聲不斷。

6樓:718來吧

男方家聚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時,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潑水

7樓:必嗆蹲悔倉誠鞍

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

介紹一種民族的民風民俗

8樓:當天使為我落淚

你是不是南師附小的學生,我是,今天我們布置的就是這個作業.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型別。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

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乙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

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乙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乙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

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等等....

9樓:天枰蒙奇

苗族介紹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1]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後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召龍節」、「吃薪節」、「苗年節」、「鼓藏節」等。

10樓:動感十足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乙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乙個部落的名稱。

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乙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潔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乙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公尺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公尺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傣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曆、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彝族女孩為什麼不讓上門接

11樓:幫幫忙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喜氣洋洋,親朋滿座。院子中間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內彬外披紅掛綵,正中擺放著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斷地演唱著富有民族情調的(青棚調),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歌聲不停,嗩吶聲不斷。

男方家聚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時,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潑水,以示歡迎和慶賀。彝家人認為:潑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後就不會到很遠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

娶親的隊伍進了女方家門後,在供桌上點上香,磕完頭,接著就開始展示帶來的禮物,如衣服、鞋子、包頭、錢幣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妝,如:櫥櫃、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電、縫紉機等。

這時候,由女方父母請來的歌師開始唱娶親歌,唱一段,展示一樣,且唱到什麼就必須展示什麼,不然歌師就要用簸箕在娶親人的頭上打三下,引得眾人哄堂大笑。

展示完畢後,女方家招待娶親的人喝水:先喝茶,後喝糖水,稱為"先苦後甜",接著擺好香檳,請女方的舅輩來說一些吉利的話,然後開啟紅盒,給新郎披上兩匹紅彩帶。一切完畢之後,女方家盛宴招待娶親的人,親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鄉親。

席間,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後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飯後,才能娶新娘動身回家。如果路遠,女方家會熱情地招待娶親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當晚,女方家院子裡或房外廣場上,人們通宵達旦地跳左腳舞。

如果路近,當天就可以娶親回家。

當人們進行上述活動的時候,新娘一般在樓上梳妝打扮,作出嫁前的準備。動身之前女方的舅輩帶著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別,新娘則由哥哥或弟弟從樓上背到堂屋門外與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後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親。送親的隊伍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主,其餘的姑娘的同伴或較親的小輩,他們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跪求《內山的姑娘要出嫁》這首歌的漢語注音

閩南話很難能找到普通話來替代的.一般mv裡面看到的那些歌詞也都是普通話.只是有少部分的閩南話會有它的特用詞.比如 她 就用 伊 我 就用 阮 建議你去多聽聽閩南歌,有字幕的.這樣會有幫助的.內山姑娘要出嫁諧音歌詞 內山姑娘要出嫁 歌詞 內山姑娘要出嫁 是選自 蔡秋鳳台語 7 爛田準路 的一首歌曲,由...

在農村姑娘出嫁,父母不陪嫁,為什麼被認為理所當然

我覺得有些地方的風俗我覺得是這樣的,我們沒必要去糾結這些。因為農村裡的人的這種觀念都是很難理解的,這種並不好。因為他們很多人都覺得男方可以不可以不給彩禮,但女方可以不給嫁妝 現在農村姑娘出嫁,父母不陪嫁的原因就是感覺也不會要太多的彩禮,所以說因為不用陪嫁。在農村姑娘出嫁,父母不陪嫁,是理所當然的 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