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飲食差別,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時間 2021-12-20 23:21:49

1樓:別丟下顏兮

中餐是所有的菜一起上的且所有人是食用是是不分開的,上菜順序:冷菜.熱菜.

甜菜.中點.湯。

西餐是各客的(也就是分開的每人乙份),上菜順序是:開胃湯.色拉.

主盤.副盤甜點.水果.

這是最大的差別。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說上菜順序吧 中餐是先上冷盤 然後熱菜 然後湯 主食 水果... 西餐呢 是先上湯 等等 在餐飲方面呢 西餐更注重的是營養...注重服務!

中餐是注重菜餚的味道.不過近幾年慢慢的中餐也開始注重營養了中西結合.. 中餐一般用筷子 湯勺 西餐就較為複雜一點 肉叉 西餐刀 等等 很多進食工具...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3樓:科學普及交流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

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

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公升品位的問題。

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

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鹹裡帶甜;義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餚:各種麵片、麵條、面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餚。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忌廉、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豔,能刺激食慾。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式化,工序嚴謹。

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薰、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製餐具佔很大比重。

4樓:百度使用者

中國人應筷子,西方人用刀子和叉子,中國人喜歡吃熱食,而西方人愛吃冷食,中國人愛吃蔬菜,而西方人愛吃肉。

中西方飲食的差別

5樓:匿名使用者

營養與美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檯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乙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乙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豔,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

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

」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

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機械性與趣味性

由於西方菜餚製作之規範化,烹調成為一種機械性的工作。肯德基老頭炸雞既要按方配料;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也都要嚴格依規範行事,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動化裝配線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機械人來代行其職。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盡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

烹調一直為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樂趣,並以從事這一工作為充實人生的積極表現。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廚房」,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

6樓:江蘇自強智慧型科技****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

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檯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規範與隨意

西方人於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範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新增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還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中國的烹調與之截然不同,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乙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廚師做同乙個菜,雖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會依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調整(如冬季味濃郁,夏季味清淡,婚宴須色彩鮮豔,喪宴忌紅色;窮漢殺饞應濃油厚汁,老饕會餐宜新鮮別緻)。此外還會因廚師自己臨場情緒的變化,做出某種即興的發揮。

因此,中國烹調不僅不講求精確到秒與克的規範化,而且還特別強調隨意性。

分別與和合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

」此一文化特徵,亦體現於中西飲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數湯菜,如俄式紅菜湯(羅宋湯),是以多種葷素原料集一鍋而熬之外,正菜中魚就是魚,雞就是雞,蝸牛就是蝸牛,牡蠣就是牡蠣。所謂「土豆燒牛肉」,不過是燒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絕非集土豆牛肉於一鍋而燒之。

即使是調味的作料,如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醬油,也都是現吃現加。以上種種都體現了「西方重分別」。

7樓:風雨中的北湖

最大的差別是東方飲食相對清淡,素雅。而西方飲食偏肉食和味道重且油膩。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總結

8樓:南北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

不同的思維方式。

1.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2.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3.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4.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5.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鹹為主。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乙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