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產生自私心理的原因是什麼,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時間 2022-09-27 05:56:01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多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幾代人的寵愛、保護的結果。人人關心他,人人服從他。於是孩子便產生了一種理所當然的至高無尚的心理,所以有人稱這一代的獨生子女為「小太陽」、「小皇帝」等等。

家長的讓步,也是孩子產生利已主義的乙個根源。例如:爺爺要睡覺,孫子要看電視,只能爺爺讓步;女兒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遠,爸爸也得去買;兒子要媽媽在家,一哭鬧,媽媽便一天不去上班了……這類事情的發生,在我們周圍還少嗎?

家長對孩子可以做出很多犧牲,這是愛的表示,而這種犧牲的價值是什麼呢?如果培養他高尚的品質或支援他做好事,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會使他滋生只關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樂,而不考慮別人利益、別人痛苦的利已主義思想。

這樣發展下去是危險的,乙個極端利已主義者很難說他會有愛國之心,他也不會愛自己的親人,他愛的只有他自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為有用的人;即使不為國為民做出重大貢獻,也不要成為「虎狼」之人。

2樓:豐雅厹

因為執著於 自我 在 社會中 的地位,於是自私自利,明爭暗鬥,排除異己

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3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從客觀方面看,資源的數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導致一方面以權謀私,另一方面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另外,病態文化的積沉和法制不健全,也是客觀原因。

(2)從主觀方面看,當個人的需求變成脫離了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時,就會導致自私心理。

另外,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絡。自我敏感性,是指乙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一切有益於社會的個體行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只顧自己的傾向。

自私自利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4樓:泥姮曾悌

現在的社會,中學生們常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於別人什麼情況毫不關注,甚至很多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自私自利:

1.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很多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受著父母的寵愛,家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乙個人享用,有什麼要求父母都會給你們盡量的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

加之你們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2.缺少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當人生下來時,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張白紙。

經過無我有物、有我無物和物我整合三個階段的順序發展,兒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漸發展出來。由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和社會的消極影響,有些兒童一直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上就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

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觀念,同時又是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此外,陶行知曾經說過:「每天的一舉一動,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備、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學生。」可是不少學校在考試的指揮棒下,追求公升學率,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於是使一些中學生變得越來越自私。

3.社會原因。現在的社會中,流傳著這樣的話: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確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你不自私,那麼就會被別人搶先或者是自己根本就沒有機會,而中學生的認知不是很強,很容易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自私心理是如何產生的?

5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自私心理的病來

因可從客觀與主觀自兩個方面來分析。從客觀方面看,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

由此,一方面以權謀私,另一方面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

從主觀方面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自私的心理?

6樓:七情

自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表現,當個人利益與對方衝突時,以滿足自己利益為重,即使損害他人利益也要達到個人之目的。自私有很強的危害性,從小的方面來說自私的人不講公德,嫉妒他人,大的方面會以錢謀私,權錢交易等,

自私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自私的孩子是很不受歡迎的,如何培養出有公德心、不自私的孩子呢?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主要因素,家長從小引導孩子東西要分擔、共享,培養和增大孩子的親善行為,例如助人、同情、對別的孩子說「謝謝」等簡單的行為開始,發現有這些表現及時表揚和獎勵。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認可、讚揚,讓他覺得在別人心裡有一定的位置,孩子長大後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發揚這些行為。家長萬萬不能對孩子以「以我為中心」的表現和心理置之不理,更不能讓孩子「隨他的便」任其發展。

家長鼓勵把玩具、圖書之類的物品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一起學習等,從小養成好習慣,家長要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懂得分享,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把孩子愛吃的零售分享給其他小朋友,減少自私行為,讓孩子慢慢地學會關心他人。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什麼樣的父母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要想孩子大公無私,父母就要從自身做起,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什麼是自私心理的自我調節?

7樓:易書科技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無視社會法律、道德規範、良心風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顧大局,只知道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慾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爭名奪利,甚至損人利己。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不良心理現象。嚴重地講,自私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復、吝嗇、虛榮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慾望,處於乙個人的心靈深處。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們可以將自私看作一種病態的社會心理。

各種複雜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滿足個人需求的資源,是自私的本質原因。病態文化的積沉和社會控制不嚴,也是客觀原因。

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絡。所謂自我敏感性,是指乙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只顧自己的傾向。

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及他人的依賴與索取性也高,但卻缺乏責任感。

可嘗試下列方法調適自私心理:

自我反省。依據社會公德與規範的客觀標準,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迴避性訓練。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只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睡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多做一些利他行為,通過行為改變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