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元宵 春節的來歷 習俗 故事 禮節 食品 晚會

時間 2022-11-12 22:25:53

1樓:綻放you微笑

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過節氣氛指數:★★★★☆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say:過春節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壓歲錢啦!民間傳說,孩子們可用壓歲錢抵制「年獸」的傷害哦。呵~呵~ ^_^*

過節氣氛指數:★★★★★

春節舞龍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裡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say :只可惜現在很少有地方還擁有舞龍這麼好的風俗了~~

過節氣氛指數:★★★★

倒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乙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

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

」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say:難怪啊,我說這「福」字好好的為什麼要倒著貼。+_+

過節氣氛指數:★★★★

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公尺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

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過節氣氛指數:★★★☆

咬春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

"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

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裡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過節氣氛指數:★★★★

2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原先只是古時的印度的摩喝陀國為了他們的國教佛教而設的乙個日子,在那裡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在我國最初的叫法其實就是指湯圓,說起湯圓,沒人不知道它的模樣及形狀,想必還會令人不自覺的流口水。

3樓:天國心戀

節目單湖南衛視節目單春節來歷春節的來歷和習俗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4樓:竹葉未必飄香

湖南衛視華人春晚將於1月25日(正月初一)晚19:30播出。從當前**的嘉賓陣容來看,不管是老藝術家還是年輕偶像,華人春晚都囊括到,而不同型別的演員以及不同的表演形式也將收割不同喜好的觀眾。

節目如下: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搭檔唱跳新生代唱跳歌手王廣允帶來一首《我就是你的粉》

京劇演員李勝素與聲入人心男團搭檔演繹互動戲曲《梨園新韻》,周筆暢將演唱《就在此刻》

周深《梨園新韻》

王鷗將身著旗袍帶來一場旗袍舞蹈秀《茉莉花》

許魏洲將與彩虹合唱團合作《幸福的煩惱》

劉憲華帶來《龍的傳人》

楊鈺瑩、信、金志文則跨界搭檔辣木洋子、卜鈺等人演繹一出**小品《吉星高唱》

黃子韜帶來的原創歌曲《你也會像我一樣》

沙寶亮與舞者張翰跨界合作帶來的《落葉歸根》等等

5樓:秦望山佛教文化

雲門寺的盛況,可從陸游的《雲門寺聖院記》中了解到:「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並溪,樓塔重複,依巖跨壑,金碧飛湧,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遊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覿也。」

雲門寺之顯赫,在於它是乙個佛教聖地。歷代主持均為一代高僧,如支遁創立了「即色空」學說,曇一創立了「幻化宗」學說,湛然東渡日本傳教十餘年,這些都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善男信女也特別多,香火異常旺盛。

春節的來歷,故事和習俗

6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乙個山腳下。有乙個村莊。在山頂的洞裡有乙個可怕的怪獸叫做「年」。

每逢正月初一他就到村子裡來吃人。天上的神仙為了幫助老百姓就派了乙個紅袍老人去告訴他們。 紅袍老人說:

「年他最怕的就是響聲和紅色,大家可以在門上掛上紅色的對聯,放一些紅色的鞭炮。」 雖然他是那麼說,但是大家不敢相信。 可為了趕走年,大家還是那麼做了。

從此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再也沒有連這種可怕的吃人動物了。 所以每逢正月初一就是過年。

7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中,很久以前,在乙個山腳下,有乙個村子。而在山頂的洞裡,住著乙個專門吃人的怪獸,叫「年」。每到春節的夜晚,這個可怕的怪獸就會到村子裡吃人,天上的神仙知道了這件事,就下凡來幫村民們解難。

他告訴村民,怪獸很怕紅色的東西還有響聲。

又一年的春節到了,村民們很擔心,怕這個方法行不通,但還是試著做了。怪獸來了,村民們按照這個方法做了,在房子上貼上紅紙,穿上紅衣,拿出各種紅色的東西,並製造出各種響聲。沒想到,怪獸真的被嚇跑了。

從此,村民們又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這個方法慢慢流傳下來,也有了「過年」這個詞。

8樓:pandasky瑤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會吃人的怪獸,每到春節,就出來吃人,大家都怕它。一年春節,幾個村民上了山,用竹筒做飯,正巧遇到這個怪獸,火燒竹筒的聲音竟嚇跑了怪獸。從此,村民都要燒竹筒。

傳到今天,就變成了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說還有習俗

9樓:奶思呀呀

春節的來歷:

我國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乙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習俗: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春節和元宵節的習俗,春節,元宵節的習俗

各地的習俗應該是都不太一樣的,不過應該是大同小異,比如說我們這裡就是過除夕和初一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的,大年三十下午貼春聯,然後是拿幾個鞭炮去外面請神,是三個大炮,回來的時候人都回到家裡,然後拿一根長棍橫放到門前,堂屋門前也放一根,然後就是包餃子了,煮熟後,自己人不能吃,舀四碗或者是六碗去讓神和死去的...

春節習俗來歷,春節的來歷和風俗

民俗故事 春節的來歷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 年 說文 禾部 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

春節習俗來歷,春節的來歷和風俗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 最熱鬧 最重要的乙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 祭奠祖先 除舊...

春節的來歷,中國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從前有一種動物叫年,常常到農村禍害,村民們為了防止年的到來,所以就敲著鑼打著鼓來驅趕年。人們在除夕的那一天穿紅衣,將竹子燃爆,發出 噼里啪啦 的聲響。因為年最怕紅和熱鬧,所以年大驚失色 落荒而逃。從此,就有了過年。春節已久,無從考證它的來歷。關於春節的歷史,缺少上古時期的文獻,古時候沒有辦法直接證實...

元宵節的來歷 習俗 傳說,元宵節的來歷以及風俗習慣是什麼?

來歷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習俗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 吃湯圓 猜燈謎 放烟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