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問答》(李白的詩)及其意思

時間 2022-11-12 05:05:30

1樓:匿名使用者

山中問答(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餘」,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

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嘆。

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

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不汲汲於榮、不寂寂於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那麼「人間」究竟怎樣呢?

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可見,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

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確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脫」。

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

「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於我們讀這首詩倒是頗有啟發的。

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

回答者:高樓居士 - 大學士 十七級 12-11 21:53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餘」,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

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嘆。

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

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不汲汲於榮、不寂寂於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那麼「人間」究竟怎樣呢?

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可見,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

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確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脫」。

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

「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於我們讀這首詩倒是頗有啟發的。

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

回答者:玉欄塢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12-11 23:23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餘」,詩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嘆。

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

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不汲汲於榮、不寂寂於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那麼「人間」究竟怎樣呢?

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可見,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

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確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脫」。

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

「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於我們讀這首詩倒是頗有啟發的。

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

2樓:柯玉

《山中問答》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原文: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譯文:有人問我為什麼隱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閒。

桃花盛開,流水杳然遠去。這裡別有一番天地,豈是人間!

注釋:⑴餘:我,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棲: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讀書處。一說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⑵自閒:悠閒自得。閒:安然,泰然。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閒。」

⑶「桃花」句: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東晉時,武陵有一漁人在溪中捕魚。忽進桃花林,林盡處有山。

山有小口。從山口進去,遇一與外界隔絕的桃花源,裡邊的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莊子·知北遊》:

「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⑷別有天地:另有一種境界。別:另外。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抑知厚地之下,別有天地也。」非人間:不是人間,這裡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3樓:粥離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餘」,詩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嘆。

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

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不汲汲於榮、不寂寂於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那麼「人間」究竟怎樣呢?

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可見,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

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確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脫」。

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

「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於我們讀這首詩倒是頗有啟發的。

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

冷門知識問答 詩仙李白是怎麼去世的

乾元二年 759年 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 早發白帝城 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

《山中與幽人對酌》寫出了李白的什么形象

首句點明作者與朋友喝酒的地點與環境 次句以反覆手法渲染開懷暢飲的場面 三句運用陶淵明的典故,寫自己喝醉請對方自便 末句婉訂後約,相邀改日再飲。此詩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 恣情縱飲 不拘禮節的人生態度,展現出乙個具有高度個性化 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

李白曾經和妻子隱居在哪一座名山中

這座山是徂徠山。徂徠山,位於新泰市西部,與岱岳區毗鄰,西北距五岳之首的泰山20餘公里,南距魯國故城曲阜30餘公里。徂徠之松,新甫之柏 孔子曾在其主編的 詩經 中對徂徠山的美麗景色特別是對山上松柏的高貴品質讚嘆不已。李白曾經到處隱居為了什麼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詩好,離不開酒,離不開月亮。大唐風雅,豪邁...

山中訪友的講解,山中訪友課文賞析

六年級語文 山中訪友 課文解析及答案 山中訪友 是一篇構思新奇 富有想象力 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 帶著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 朋友 與 朋友 互訴心聲,營造了乙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1 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 山中訪友 作者之所以將古橋 樹木 山泉 小溪 白...

山中訪友段意,快,山中訪友的段意

段落大意 全文共十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講山雨悄然而至。第二至五自然段 講山雨的聲音如同 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 第六 七自然段 講山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第八至十自然段 講山雨的 餘韻 第一段 1 2 作者帶著好心情去山中訪友。第二段 3 6 描寫作者訪問山中的老橋 鳥兒 峽谷 樹林等朋友,互述心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