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鈞瓷明宣德青花瓷的差距

時間 2022-11-10 05:25:44

1樓:陶心齋主

您的問題,宋鈞瓷 明宣德青花瓷,沒有差距;只有歷史朝代的審美觀、顏色、窯口不一樣的瓷器而已!

2樓:莫曉星

鈞瓷,始於唐,盛於宋。鈞瓷是中國古代的名窯奇珍,為宋、元、明、清四朝寶瓷。現為中國五大名瓷之一,堪為世界一絕。

他以古樸端莊的造型,嚴密冷峻的裝飾,清化幽玄的窯變,五彩斑斕,光彩奪目,爭芳鬥豔,獨樹一幟。一經出世,便以其高潔澄明,清新潑辣的美感,純潔灑脫的文人氣質,倍受達官貴人的喜愛。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千年神奇窯變迷世人 !

北宋徽宗時期,鈞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徽宗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製珍品的「官窯」,並把鈞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規定民間不得使用。而位於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窯遺址,正是當年為皇室燒製珍品的地方。

史料記載,每年皇室要從官窯精選三十六件珍品,對於剩餘的產品要全部打爛,分別深埋於五個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爛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復。而負責此項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員。由此足見宋徽宗對鈞瓷的鍾愛。

也正是因為此,便有了「莫道世間**貴,不如鈞瓷一把泥」、「雅堂無鈞,不可自誇富」之說。鈞瓷釉以釉層渾厚滋潤,柔和勻淨為特色,具有明快的流動感。釉色以紅、藍為基調,融熔一體,形如流雲,燦如晚霞,變幻莫測,古人稱其為「窯變」。

宋鈞窯變工藝是乙個複雜的過程。鈞釉初尚天青或「色重而藍」的天藍,因在青料中加有銅質,經氧化、還原焰作用呈現紅色,並與青色相互融合,形成青中帶紅、紅裡泛紫、紫中藏青或紅、藍、紫相間,猶如玫瑰,又像海棠,或似晚霞的瑰麗畫面。這種青、紫並重的基本色調,主要以官辦的鈞窯為代表,具體表現為青藍釉施於器內,紅紫釉施於器外,也有內外皆施青藍釉的;而且官鈞的青藍釉有別於北宋早期以神後鎮劉莊窯為代表的民窯天青釉那樣純粹而勻淨,大都是在深藍色背景上布滿近月白色汗珠狀的流紋,少數燒得好的則遍布紅紫色迂徊曲折的蚯蚓走泥紋,或在紅紫色背景上遍布藍白色流紋。

這些特徵正好與的記載相吻合。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綵、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型別豐富,工藝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

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公尺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檯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

大明宣德年制的瓷器該怎麼鑑定,有什麼特點麼?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論什麼瓷器都有光澤,正確認識和辨別瓷器上的所屬光澤,是鑑定瓷器真偽及年代遠近的乙個必不可少的方法。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

一、賊光,或稱新光、火光、浮光,一種發於瓷器外貌炯炯刺眼的光,像剛出窯的一樣。有這種光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年代不遠的新貨。然而實踐證實,不是每一件有這種所謂賊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遠的新貨。

例如有些從未使用也從未啟封的舊瓷,一旦開箱示人,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樂青花雞心碗就歸屬這種舊瓷。以是,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須辯證地來看,不能一刀切。2、寶光,一種由內而發的溫潤鮮嫩、如脂如玉的光澤。

具備這種寶光的舊瓷都是瓷質精巧、胎釉優異的上乘之作,它能經得起氧化物的侵襲及人為磨損的考驗,即使經歷多次數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輝奪目、寶光噴濺。例如四川文物總店喬德光先生收購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歸屬這種瓷器。

三、無光,雖然昏暗、失亮,反射不出明顯的光來,但也應屬光的一種。具備這種無光的瓷器常常被認為是年代較遠的舊瓷。由原來的有光變為此刻的無光大約是因在空氣中長期的化學作用及人們長期使用的結果。

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樣,有些新瓷,經由過程人為加工處理,也能夠...不論什麼瓷器都有光澤,正確認識和辨別瓷器上的所屬光澤,是鑑定瓷器真偽及年代遠近的乙個必不可少的方法。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

一、賊光,或稱新光、火光、浮光,一種發於瓷器外貌炯炯刺眼的光,像剛出窯的一樣。有這種光的瓷器一般被認為是年代不遠的新貨。然而實踐證實,不是每一件有這種所謂賊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遠的新貨。

例如有些從未使用也從未啟封的舊瓷,一旦開箱示人,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樂青花雞心碗就歸屬這種舊瓷。以是,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須辯證地來看,不能一刀切。2、寶光,一種由內而發的溫潤鮮嫩、如脂如玉的光澤。

具備這種寶光的舊瓷都是瓷質精巧、胎釉優異的上乘之作,它能經得起氧化物的侵襲及人為磨損的考驗,即使經歷多次數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輝奪目、寶光噴濺。例如四川文物總店喬德光先生收購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歸屬這種瓷器。

三、無光,雖然昏暗、失亮,反射不出明顯的光來,但也應屬光的一種。具備這種無光的瓷器常常被認為是年代較遠的舊瓷。由原來的有光變為此刻的無光大約是因在空氣中長期的化學作用及人們長期使用的結果。

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樣,有些新瓷,經由過程人為加工處理,也能夠將其外貌的火光去淨,變成無光之器,但它的本質倒是新瓷。4、玻璃光,近似於酥油上反射出來的光、翡翠上反射出來的光,它不同於上述的寶光,它有一種玻璃的質感,亮度也較高,而且偏向於外爍,少生於內含。具備這種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較久遠、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經歷多次千年,依然光明不減昔時。

此類瓷器尤以宋朝哥窯製品及景德鎮影青瓷製品為盛。

五、蛤蜊光,一種鮮見、奇異的斑斕光,它產於彩瓷和含鉛瓷上,而與青花絕緣。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光,目前尚無定論,蛤蜊本是生在淺海的長約3厘公尺的軟體動物,殼卵圓形,淡赭色,四周紫色,因此作者認為蛤蜊光就不應脫離蛤蜊本體的色彩,就應當是淡赭或紫色,或兩者混雜。有人視蛤蜊光為淡紅色之光,此說可列為離題不遠之論。

有的則認為是一種無色的閃爍之光,是瓷面產生的膜狀物所致,可以用"電光水"、鍍膜法制造假"蛤蜊光"。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幾多年才氣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無色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討到達公認共識。

必須申明的是,上述五種光澤不可能同時出此刻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種光澤,除了有蛤蜊光的麵外。收藏者應該在實踐中多看、多學習、多對比,練就正確認識和辨識瓷器光澤的過硬本領,提高鑑定瓷器真偽的水平。以青花原料為斷代依據需加分析

斷代青花瓷器,青花原料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過去一向認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進口的「蘇尼勃青」料繪製的,成化以後用的是國產青料。特別是宣德的青花瓷器更強調是用進口「蘇」料繪製的,尤其是對那種典型帶「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窯瓷器尤為如此。

為了正確地認識宣德青花,這一點也必須要加以分析。因為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並帶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青花瓷器,有些就不是用「蘇青」而是用國產青料繪製的。

首先是聽聲音:新胎聲音硬、脆,而老胎鋁含量較高,具冷性,敲打時聲音沉悶;再看光澤:新瓷有高光點,光亮刺眼,而老瓷光從內發,黝亮養眼;最後可用弱酸洗胎:

刻意做舊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來面目,而老胎表層不能輕易洗掉。還有一種用膠攙和雜物的方法特殊做舊,不容易洗,需綜合分析再做判斷。

排除人為造舊的因素後,再從形、色、神韻、紋飾、成型工藝、繪畫技法等方面,根據書籍資料斷定瓷器的年代。宣德朝製瓷業發展迅速,生產出了聞名於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絕一代的宣德紅釉和五彩,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備受國內外人士的欣賞和重視,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高超的技術造詣。  方法一:

辨胎釉  瓷器胎質較細,釉面有橘皮紋現象  宣德時期瓷器的胎,由於瓷土的選擇講究,加上對窯溫及室內氣氛的控制較好,所以胎質細膩、潔白、堅硬。細砂底器物,手感極其細膩滑潤,有時可見雜質,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點是有橘皮紋,不十分平整。

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俗稱「亮青釉」,少數瑩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感覺較為渾濁,是由於釉中氣泡所致,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青花器釉面較厚,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

白釉器釉質肥潤細膩,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並泛蝦青色。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稍顯粗獷  宣德時期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

紋飾畫法一改永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紋飾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端莊穩重。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髮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給人一種威懾感;青花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不見整片一筆塗抹的畫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藝  砂底細白,撫摸如糯公尺粉的感覺  宣德時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釉質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砂底細白,撫摸極為細膩,如糯公尺粉的感覺(也像餃子皮的感覺);由於胎土中含微量雜質,偶見褐色星點;器物底足採用兩面斜削的手法,足牆較窄;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由於當時工具所限,除盤碗類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並不十分規整;盤碗類內底面器壁與器底相接處有一周下凹,俗稱「月亮底」;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宣德時期工藝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顯;器物裡釉依然平滑細膩,並可見白色絞絲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