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簡介,王昌齡的簡介

時間 2022-10-12 13:35:57

1樓:花渝之淚

王昌齡(六九八-約七五七),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安史之亂後,回到故鄉,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他與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善於把錯綜複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

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思和送別之詩,節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2樓:匹頭士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或說江寧人,或說京兆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任秘書郎,汜水尉。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巨集詞科,公升校書郎,又貶為江寧丞,再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

後人因而稱他為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發生後,王昌齡離湖南回家,路經河南,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盛唐負有盛名,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是我國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絕句的藝術成就尤高,洋溢著濃厚的民歌氣息,以精煉的藝術語言反映了真實而豐富的社會生活畫面。

風格清麗,氣魄雄渾,形象生動鮮明。明代王世貞曾把他的七言絕句和李白一同推為「神品」。他後來被貶為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世人又稱他王龍標。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反唐,他避亂回到家鄉,被刺史閭邱曉所殺。

王昌齡簡介?

3樓:wydh_汪洋大海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巨集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簡介

4樓:好靜不好動

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 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並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 「王江寧」而致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官職稱,而不是以籍裡稱。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

《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科記考》也未載。《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 727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

」顧況之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巨集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成鍈先生據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於史籍記載的乙個新發現,詳《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由於喝酒過多而病**,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傳》說他 「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看來這位詩人屢次遭貶斥,仕途極不順利。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毫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 「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

」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 「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

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

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閻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據叫《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 ·藝文志》,知王昌齡有集五卷,唐時傳世之本,今已難覓,《全唐詩》收王昌齡詩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齡詩文便只這些了。

王昌齡介紹

5樓:你猜我猜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巨集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1]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

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王昌齡的簡介

6樓:甕雁宇賦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江寧人,世稱王江寧,是我國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早年貧賤。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

與李白及當時邊塞詩派、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人物過從甚密,唱酬不斷。曾到過西北邊塞。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巨集詞科,授汜水縣尉。

二十七年,被貶嶺南,途經襄陽,孟浩然有詩相送;經岳陽,有詩送李白。次年回長安,又出為江寧縣丞。數年後貶為龍標縣尉,李白有詩遙寄。

安史亂起,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王昌齡詩生前已負盛名。

殷《河嶽英靈集》收24人詩作,其中王詩最多,並譽之為「中興高作」。他擅長七言絕句,以之與李白並稱,人稱「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王昌齡絕句長於抒情,善於心理刻畫,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內涵,意味渾厚深長。

現存王昌齡詩180多首,五七言絕句幾乎佔了一半。他的七言絕句以寫邊塞、從軍為最著名,另有一部分描寫婦女寄懷友人的詩作。今存《王昌齡集》2卷,《王昌齡詩集》3卷,《全唐詩》編錄其詩為4卷。

新、舊《唐書》有傳。

7樓:匿名使用者

王昌齡(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

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8樓: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江寧、京兆,尚未確定)。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

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

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詩,關於王昌齡的詩?

1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2 出塞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幹。3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4 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王昌齡出塞翻譯,王昌齡的《出塞》的翻譯

王昌齡出塞二首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解釋 龍城 或解釋為匈奴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 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 說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

王昌齡的故事,王昌齡的故事50字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 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 力量 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

關於王昌齡的詩句,王昌齡的愛國詩句

1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徵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2 從軍行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遮得連綿雪...

王昌齡的生平,王昌齡的生平資料

唐代詩人 約698 756 字少伯。京兆長安 今陝西西安 人。早年貧賤。開元十五年 727 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與李白及當時邊塞詩派 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人物過從甚密,唱酬不斷。曾到過西北邊塞。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巨集詞科,授汜水縣尉。二十七年,被貶嶺南,途經襄陽,孟浩然有詩相送 經岳陽,有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