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李白的哪首詩

時間 2022-10-09 03:30:49

1樓:匿名使用者

《春夜洛城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髮。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

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

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

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

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

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

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

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乙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

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

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調名,這個曲子全名是《折楊柳》,《樂府詩集》中就收有南朝梁、陳和唐朝人譜寫的《折楊柳》歌詞二十餘首,都是傷別之辭。所以遠在他鄉的人,不時想起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

"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

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

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

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

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因而。。。

因為「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調名,這個曲子全名是《折楊柳》,《樂府詩集》中就收有南朝梁、陳和唐朝人譜寫的《折楊柳》歌詞二十餘首,都是傷別之辭。所以遠在他鄉的人,不時想起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出自哪一首詩

3樓:匿名使用者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選自《李太白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二十五.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編輯本段]譯文

第一種: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我的思鄉之情嗎?

第二種: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編輯本段]注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

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故園:指故鄉,家鄉.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

"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

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

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4樓:匿名使用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是李白的哪首詩?

5樓:律景明仁琴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出自哪一首詩?

6樓:愛旅行的牛仔

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如下: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誰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7樓:第一職責

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原文:春夜洛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擴充套件資料

注釋:洛城:今河南洛陽。

玉笛:笛子的美稱。暗飛聲:

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聲:聲音。

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聞:

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故園:指故鄉,家鄉。

賞析:《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

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詩人在這裡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

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淒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

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著一曲從不知什麼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後,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

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

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從摺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何人不起」,這是乙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乙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

中華民族是乙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乙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遊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8樓:徭靜楓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選自《李太白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二十五.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編輯本段]譯文

第一種: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我的思鄉之情嗎?

第二種: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編輯本段]注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

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故園:指故鄉,家鄉.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

"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

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

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 唐 李白 夜洛城聞笛 折柳 是古代關於惜別的一首名曲,後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 折柳 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 折柳 曲的笛聲引起的,乙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淒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