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時間 2022-09-29 06:10:32

1樓:匿名使用者

方言產生的機理,主要是:

1、移民;

2、發展變異;

3、民族融合。

對於漢語的八大方言區而言,這三種情況都有。

八大方言區:

1、北方方言區,

2、吳方言區,

3、閩北方言區,

4、閩南方言區,

5、粵方言區,

6、湘方言區,

7、贛方言區,

8、客家方言區。

有的語言學家認為,閩南、閩北應該合稱乙個大方言區,其中再細分次方言區。

另外,山西晉方言區本來是次級方言區,現在有學者認為應提公升為大方言區。

屬於北方方言區的江淮方言區,也是次級方言區,也有人提出要公升級,但是還沒有達成共識。

這八大方言區,基本上,七個方言區在南方,北方方言區則包括江淮方言、西南官話,大致上顯示出南北對立分布。這是中國歷史造成的。

漢語的語言史分5階段:

1、遠古;

2、上古——戰國、秦漢;

3、中古——隋、唐、宋;

4、近古——元、明、清;

5、現代——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

以粵方言為例。秦代及先秦,有大批的中原人民南下嶺南。秦始皇派50萬大軍駐守嶺南,後來又增發全國的民工50萬人,又招募大批的女性「縫補」(後勤人員)到嶺南,帶來了中原漢語,就是廣東粵方言的開始(又有學者認為,早在楚國的時代,必定已經有了楚化的漢語。

楚化的漢語,也是南方多數方言的共同低層語言)。到秦末大動亂,這批人就沒有回中原。因此,粵方言是以秦代漢語為基礎的,帶有較多的上古漢語的特點。

但是,粵方言也不是秦代漢語的化石。因為這2000年來,一方面,先期到來的中原人士,與本地的古粵人(百粵)融合了,粵方言中留有若干古粵語的痕跡;另一方面,粵方言不斷地獲得後來的北方話的補充,如宋代,僅北宋年間,廣州的人口就增加了60%以上,南宋則更多了,因此又有了許多中古時代的漢語特點。現在推廣普通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了。

至於北方方言,雖然是漢語的基本地區,但是由於歷史上的戰爭,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地南下,造成了民族融合,北方的漢語反而變化比南方更大。南北朝是一次大亂,漢語幾乎面目全非——這也是我們今天雪古代漢語這麼困難的主要原因。元朝是一次大亂,語音、詞彙都有很大變化。

清朝滿族入關,也對漢語有很大影響。

歷史上,值得提的還有:

1、佛教進入中國,大量的佛經翻譯,增添了新概念、新詞彙,也引進了印度的語言學理論,從而觸發中國學者發現了漢語四聲(平上去入)。中國音韻學從此發展起來。

2、北宋以來的平民文學發展,特別是說唱文學,促進了白話文的啟蒙。

3、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量的外文翻譯,漢語面目大變。今天我們看100年前的文章,感到是很遙遠的。

2樓:言之午

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朗文出版社,1988)的分類法,現代漢語方言第一層次分為十大方言,即官話、晉語、吳語、徽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客家話和平話。對其中晉語和平話在方言係屬上的地位,還是有爭論的,反對者的意見認為,晉語是官話的次方言,而平話是粵語的次方言。先簡略地談談漢語各大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1).吳語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讓賢,南奔至今江蘇無錫、蘇州一帶。這是見於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吳地的北方漢人,他們帶來的是三千年前渭水流域的漢語。吳語作為一種獨立的方言,在《世說新語》、《顏氏家訓》等南北朝時代的文獻裡,已經有明確的記載。

吳語在地理上是從北向南擴發展的,最初形成於無錫蘇州一帶,然後擴散到浙北的寧紹平原、杭嘉湖平原,繼而進入浙江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歷史上北方漢人移居吳語區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在三國時代,孫吳時代對江南的開發和經營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在兩晉之交,北方人不僅因戰亂逃難,大量移入江南的寧鎮地區,而且越過錢塘江,深入到浙東;第三次是在兩宋之交,北方移民不僅造成後世的杭州方言島,而且繼續大批南下,在浙南的溫州地區定居。

歷代北方移民帶來的方言與吳語區原住居民的方言相融合,逐漸形成現代吳語。

2).湘語

先秦諸子、漢揚雄《方言》、漢許慎《說文解字》和晉郭璞《方言注》屢次提到楚語,楚語的使用地域:荊楚、南楚、東楚、荊汝江湘、江湘九嶷等。這些地方相當於今湖南、湖北。

楚語在晉代以前的漢語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據《世說新語》豪爽篇和輕詆篇的有關記載,對於當時的北方人來說,楚語的可懂度很差,聽起來像鳥鳴,不知所云。古湘語的最早源頭應該是古楚語,但是因受歷代尤其是中唐北方移民帶來的北方話的衝擊,現代長沙一帶的湘語,反而跟官話接近起來,較古老的湘語特徵應保留在南片湘語中。

3).贛語、客家話

贛方言和客方言的核心地區在江西以及與之鄰接的閩東和粵北。今江西一帶在漢揚雄《方言》、漢許慎《說文解字》和晉郭璞《方言注》裡沒有作為乙個獨立的方言地名出現過,其地在《方言》中包含在「南楚」或「吳越揚」之中,在《說文解字》中包含在「吳楚」之中,在《方言注》中包含在「江南」之中。可見其地獨立的方言特徵並不顯著。

古江西在地理上被稱為「吳頭楚尾」,在贛語和客家話形成以前,古江西方言可能是一種兼有吳語和湘語特徵的混合型方言。唐初大量北方移民進入贛北鄱陽湖平原。這些移民的方言和古江西方言接觸形成最原始的贛語。

中唐和晚唐陸續到來的北方移民,從贛北深入到贛中和贛南,贛語進一步得到發展。北方來的客家人起初定居在贛語區,於宋元之際西移至閩西和粵北。他們原來所使用的贛語與贛東南、閩西和粵北的土著方言相交融,於元明之際,形成客家方言。

4).粵語

據《淮南子》,秦略揚越,出兵五十萬,越平,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東漢初馬援出征南越,其士卒多留越不歸。又據《通鑑》載,東漢末士燮為交趾太守,兄弟雄踞兩粵,中國人士多往歸之。

宋代因北方遼金的侵襲,大量漢人南下廣東避難。這些新來的移民被稱為客戶。據《北宋元豐九域志》載,客戶佔廣東總人口的39%。

看來正是宋代的移民帶來的北方方言最後奠定現代粵語的基礎。宋代朱熹《朱子語類》一百三十八雲:「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

」這說明宋代的粵語語音比較符合當時中原的標準音。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廣州音說》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餘廣州人也,請略言之。

」他指出廣州音有五條特徵與切韻音相合,如四聲皆分清濁、鹹攝韻尾不與山攝混讀等。所言甚是。看起來正是宋代的移民帶來的北方方言最後奠定現代粵語的基礎。

5).閩語

第一批漢人入閩時代應是西漢末,當時中原政權在閩地設定了第乙個縣,即冶縣,地當今福州。兩漢間第一批入閩的漢人可能是從吳地去的。吳地人民大規模入閩應在漢末、三國、晉初的百年之間。

移民入閩有兩條路線,一是從海路以冶縣為中途港在沿海地帶登陸;二是從陸路移入閩西北。為了安置移民和行政管理,**在沿海地區新置羅江(今福鼎)、原豐(今福州)、溫麻(今霞浦)、東安(今泉州)、同安五縣;在閩西北新置漢興(今浦城)、建安(今建甌)、南平、建平(今建陽)、邵武、將樂六縣。由於沿海地帶和閩西北的移民**不同,加上長期以來沿海地區和閩西北交通不便,至今這兩個地區的閩語還是有明顯的差別。

到了唐宋時代閩語作為一種具有明星特徵的獨立的大方言才最後明確起來,為人所注意。「福佬」這個代表閩語居民的民系名稱,最早也是見於唐代文獻。宋太宗時,福建泉州南安人劉昌言曾任右諫議大夫,時人「缺其閩語難曉」而不服。

關於徽語形成的歷史,由於缺少研究資料,無從深入討論。從方言的特徵來看,大致可以認為它的底層是吳語,或者說它是從吳語發展而來的。

狹義的漢語方言可以不包括官話,所以上文未予討論。從上文的討論可知,中國南方的吳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這六大方言,從方言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吳語、粵語、湘語、贛語是從北方方言直接分化出來的,閩語和客家話則是次生的,即是分別從吳語和贛語分化而來的。從方言形成的歷史層次來看,吳語和湘語為最古老的一層,粵語其次,贛語最晚。

方言的據點式傳播和蔓延式擴散

人口遷移是方言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原居一地的人民,其中有一部分人遷移到別地,久而久之形成與原居地不同的新方言,這是很常見的,例如部分閩人離開福建,移居海南島,形成新的閩語(閩語瓊文片)。

漢語的幾大南方方言的初始原因即是北方人民遷徙南方。秦漢之前,長江以南是百越所居居地,《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曰:「自會稽至交趾,千八百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

」「百粵」即「百越」。字異義同,《史記》寫作「越」,《漢書》寫作「粵」。

北方人民移居南方的方式大致是,先在交通要津建立大的居民點,然後在鄉下合適的地點,建立較小的居民點,再向四野逐步蔓延擴散。北方漢語也隨之向南方各地傳播。起初只是在漢人居住的城邑裡通行漢語,廣大農村仍是當地土著民族語言的天下,後來才漸漸通過雜居等途徑擴散。

其情況正如《後漢書·西南夷傳》所載:「凡交趾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後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

」唐代柳宗元貶官廣西柳州,所著《柳州侗氓歌》載:「愁向公庭問重譯」,可見當時柳州一帶土著民族的語言還是相當流行的。這個漸進的過程從漢代開始連綿不斷,至今在西南地區仍在繼續。

例如,就浙江而言,這個過程從秦代開始,一直到明末才結束。但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而言,這個過程遠未結束。目前的一般情況是,在城市和縣城裡,使用官話或粵語,在城鎮裡使用平話(一種漢語方言),在廣大鄉村還是使用壯語。

從歷史行政地理的角度來看,北方漢人移居南方的過程是分兩大步,第一步是縣的建置,即在漢人集中的居民點建立乙個縣(母縣);第二步是縣的析置,母縣人口增加到一定數量。就將部分人遷移到附近的地方,建立新的居民點,即子縣。在乙個縣的內部,縣城是最大的居民點,隨著人口的增加,又在鄉下建立較小的居民點,即鎮,鎮下則有村。

北方的漢人和漢語就是隨著縣的建置和析置在南方落腳和擴散的。**於同一母縣的子縣,其方言自然也較接近,甚至在現代仍屬同一次方言區。因為一則方言**相同,二則來自同一母縣的子縣,因人文和地理的關係,其人民往來較多,方言容易保持一致。

例如西漢在浙江中部今台州一帶建置回浦縣,三國時代析置天台,東晉又從天台析置仙居,唐代再從回浦析置黃岩,明代再從黃岩析置溫嶺,三門則是1940年從台州(即古回浦)析置的。上述天台、仙居、黃岩、溫嶺、三門都是從同乙個母縣回浦析置的,至今這些地方的方言仍較接近,在吳語內部自成乙個次方言區,即台州片。

歷史行政地理與方言地理的關係

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及其管理制度,論歷史之悠久、區劃之嚴密、管理之有效,都是世所罕見。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農業社會,除非戰亂或荒災,一般人都視離井背鄉為畏途,在昇平時代活動範圍大致限於本府之內。這樣的文化背景使歷史行政區劃與漢語方言區劃,尤其是次方言區劃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以舊府、州(二級政區)為單位,方言內部有較大的一致性,各省都有這樣的例子。如江蘇省的徐州府、福建省、廣東省內部的方言界線。就南方方言而言,方言區或次方言區的界線有一大部分甚至可以上溯到南宋時代二級政區的境界線。

如從唐代開始,徽州(唐宋時稱歙州)就下轄六縣: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婺源,一直到清末沒有變動。今安徽和江西境內的徽語也就是分布在這幾個縣市。

今江西的婺源,其方言屬徽語,其行政區劃唐代以來即屬歙州(後稱徽州)。行政區劃對方言區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別的人文地理現象。從普遍方言地理學的觀點來看,行政地理對方言地理多少會有些影響。

但是沒有別的國家的行政地理對方言地理會有如此深刻的作用。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同屬一府的縣往往是從相同的母縣析置的,方言的源流本來相同。例如浙江溫州府的幾個縣,其最原始的母縣都是西漢時的回浦(今臨海)。由回浦析置永寧(東漢前期)和瑞安(三國),由永寧析置平陽(晉)和樂清(晉),由平陽和瑞安析置泰順(明)。

第二,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裡,「府」是乙個不大不小的地域,在昇平時代一般百姓常年生活在一府之內,不必涉足府外,即可安居樂業。除赴考、經商、遊歷之類不尋常的事外,稍大的事皆可在縣城或府城解決。所以一府之內的方言容易自成體系,與外省有別。

而府城是一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其方言自然是強勢方言。在一般明清時代的縣志裡,常常會提到方言視府治為重。例如嘉靖《上海縣志》說:

「方言語音視華亭為重。」上海縣屬松江府,華亭為松江舊名。府城的強勢方言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維繫全府方言一致性的重要因素。

每個地方方言是怎麼形成的,方言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麼中國各個地區的方言相差這麼大

是經過長時間居住在某乙個地方,某乙個家族口語俗語,還有好多好多的口頭語。還有他們的聲調發生了變化,所以就成了成了,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方言。方言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中國各個地區的方言相差這麼大?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種族融合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當代所有漢語方言,皆於西周時深受古代漢語的巨大影響,這正是語...

颱風是如何形成的呢,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颱風屬於熱帶氣旋,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由於海陸熱力差性質登陸會造成巨大的破壞。隨著...

請問風是如何形成的,風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陽的熱量,但是由於地面每個部位受熱的不均勻性,空氣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樣,於是,暖空氣膨脹變輕後上公升 冷空氣冷卻變重後下降,這樣冷暖空氣便產生流動,形成了風。原來地球表面,各個地方接受太陽的熱量並不一樣,有的地方接受得多,空氣變暖了.溫度公升高了。暖的空氣要膨脹。相反,有的地方...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宇宙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宇宙產生之初,產生了不均勻的物質。在後來宇宙膨脹過程中,這些不均勻的物質由於引力的作用,逐漸收縮成乙個個 島嶼 這就是星系,人們將其形象地稱作 宇宙島 或 島宇宙 提起宇宙島,可追溯到義大利布魯諾關於宇宙中恆星世界的構想。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宇宙中有無限多的星系,這就是宇宙島假說的淵源。...

黑洞的形成,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討論一下萬有引力 萬有引力與相互作用的兩物體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然後,討論一下原子結構 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占有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和自身比例相比,核外電子出沒在很遠的空間外。舉個例子,原子核有高爾夫球大小,電子像小公尺粒大小,且盤旋在兩公里外,所以,原子的絕大部分是空間,所以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