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有什麼節日,景頗族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

時間 2022-09-28 19:31:17

1樓:小溪閒談影視劇

景頗族的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公尺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節。

1、目腦縱歌節

目腦縱歌節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每到目瑙縱歌節,景頗族男女老少,身著節日艷麗的民族服裝,聚集到目腦縱歌場。祭祀儀式之後,景頗族的男女老少踩著同一節拍進入舞場,歡呼聲,鼓聲、鑼聲節奏鮮明,是一場舞盛會歌的海洋。

2、能仙節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裡,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3、新公尺節

每逢秋收季節,景頗族群眾都要舉行品嚐新公尺的方式慶祝豐收,並祭拜祖先,舉行招谷魂儀式,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古時候的新公尺節,先在山官家舉行,之後才由百姓家擇日舉行。山官家吃新公尺時要邀集其轄區內的各寨寨頭、董薩以及有威望的老人,祭獻木代神,分享一年來的勞動成果。

擴充套件資料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巨集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傈僳、漢等民族雜居。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

景頗族公認有景頗和載瓦兩種語言,差異頗大。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景頗人使用的景頗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2樓:灰色人生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公尺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1.能仙節:能仙節時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閒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

2.新公尺節:新公尺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公尺的日子。

3.目腦縱歌節: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祭典活動。

「木代」是景頗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著財富和幸福,能夠給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擁有祭祀權力的神。因此,山官舉行目腦之際,百姓均踴躍參與。

3樓:苒苒雨落

景頗族之能仙節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閒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

節日裡,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

4樓:匿名使用者

景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有12萬人口,主要聚居於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景頗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目瑙縱歌」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目瑙」是景頗族支系語,「縱歌」是載瓦支系語,其本意均為「跳舞」。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開始歡度節日,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節日裡都要舉行慶典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豎有「目瑙詩棟」標牌的廣場,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舞路雜而有序,場面壯觀,充分展示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目瑙」集中地體現了景頗族的歷史文化,有關「目瑙」的來歷說法豐富多彩,但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傳說:

「目瑙」是天上太陽宮裡的舞蹈。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在太陽宮,禽鳥們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場面,歡天喜地,翩翩起舞;眾鳥們的羽毛多姿多彩,給「目瑙」慶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陽王的讚揚。

慶典結束後禽鳥們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陽庫」的地方一棵結滿12種五顏六色的果子的大樹上邊休息邊享用果子,大家議論起太陽宮學的「目瑙」舞。談至興趣高漲時不約而同地跳起了剛從太陽宮學來的「目瑙」舞。這時有個叫貢東都卡的景頗人路過看到了禽鳥們的舞蹈,馬上回去報告了族長,大家一同去**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乙個民族盛大的慶典。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豎立在目瑙廣場上的「詩棟」(標牌)分陰陽(雌雄),當中所繪製的是反映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的圖案。

舉行大的「目瑙」慶典時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一,「目瑙」舞來自太陽宮;之二,傳說景頗族的祖先曾娶太陽女為妻,景頗人是太陽的子孫,「木代」與景頗族有淵源關係。因此,景頗族貴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薩」(祭司)要進行「目瑙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詞敘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人的淵源變遷史等,內容無所不包。

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著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來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

大致有以下幾種:1、「歲目瑙」,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時舉行;2、「布當目瑙」,征戰取得勝利時舉行;3、「貢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門戶時舉行;4、「騰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時舉行;5、「空然目瑙」貴族家娶親辦婚禮時舉行;6、「達如目瑙」,出征時舉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長者去世送葬時舉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時舉行……不同類別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乙個共同點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雙」(領舞)隊和「瑙巴」(表演)隊組成的舞隊來表現和完成的。 「目瑙縱歌」作為乙個民族的傳統活動發展至今,宗教色彩和類別已日益淡化,它已成為景頗族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統稱為「統肯(傳統)目瑙」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嚮往。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景頗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目瑙縱歌節、能仙節、嘗新節、採花節、新公尺節等。目瑙縱歌節是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活動,也是景頗族最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

能仙節是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嘗新節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舉行,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穫的糧、菜、瓜果做飯。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景頗族的節日: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公尺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祭典活動。「木代」是景頗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著財富和幸福,能夠給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擁有祭祀權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腦是山官顯示威望和權勢的象徵,舉行次數越多、規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

過去,目腦主要為祭祀、慶祝豐收、慶祝戰爭或拉事 的勝利而舉行。舉行目腦時,山官統轄之下的村寨須籌集豬、牛等祭品進行供奉,犧牲和耗費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腦並不普遍,乙個山官轄區一般數年或數十年才舉行一次。目腦以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形式呈現,內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諸神保佑轄區居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的意蘊。

因此,山官舉行目腦之際,百姓均踴躍參與。

1983年4月,目腦縱歌被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確定為景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由州縣或鄉的人民**組織,於每年的正月舉辦。節日期間,成千上萬的景頗族男女身著盛裝,從崇山峻嶺、蒼蒼莽林中歡歡喜喜地匯集到舉行目腦縱歌盛會的廣場。景頗族各個支系的人們都把木腦縱歌奉為最神聖、最莊嚴的節日,把參加目腦縱歌盛會視為莫大的幸福和樂趣。

節日期間,除傳統的目腦縱歌舞會之外,主辦者還會舉辦各類文藝演出,組織商品展銷、科普知識宣傳和召開各種型別的招商引資會議。

7樓:濁之水

這個我也不知道,**好像就沒有這個民族

8樓:示怡賴晗雨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公尺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9樓:紫衍母娜蘭

「目瑙縱歌」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景頗族傳統節日

10樓:匿名使用者

景頗族能歌善舞,他們有許多形象生動的舞蹈。在許多節日慶典活動中,景頗族都舉行歌舞活動。最主要的節日有「目腦(總戈)」節、新公尺節和採花節。

11樓:匿名使用者

景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有12萬人口,主要聚居於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景頗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目瑙縱歌」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目瑙」是景頗族支系語,「縱歌」是載瓦支系語,其本意均為「跳舞」。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開始歡度節日,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節日裡都要舉行慶典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豎有「目瑙詩棟」標牌的廣場,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舞路雜而有序,場面壯觀,充分展示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目瑙」集中地體現了景頗族的歷史文化,有關「目瑙」的來歷說法豐富多彩,但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傳說:

「目瑙」是天上太陽宮裡的舞蹈。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在太陽宮,禽鳥們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場面,歡天喜地,翩翩起舞;眾鳥們的羽毛多姿多彩,給「目瑙」慶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陽王的讚揚。

慶典結束後禽鳥們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陽庫」的地方一棵結滿12種五顏六色的果子的大樹上邊休息邊享用果子,大家議論起太陽宮學的「目瑙」舞。談至興趣高漲時不約而同地跳起了剛從太陽宮學來的「目瑙」舞。這時有個叫貢東都卡的景頗人路過看到了禽鳥們的舞蹈,馬上回去報告了族長,大家一同去**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乙個民族盛大的慶典。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豎立在目瑙廣場上的「詩棟」(標牌)分陰陽(雌雄),當中所繪製的是反映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的圖案。

舉行大的「目瑙」慶典時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一,「目瑙」舞來自太陽宮;之二,傳說景頗族的祖先曾娶太陽女為妻,景頗人是太陽的子孫,「木代」與景頗族有淵源關係。因此,景頗族貴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薩」(祭司)要進行「目瑙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詞敘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人的淵源變遷史等,內容無所不包。

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著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來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

大致有以下幾種:1、「歲目瑙」,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時舉行;2、「布當目瑙」,征戰取得勝利時舉行;3、「貢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門戶時舉行;4、「騰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時舉行;5、「空然目瑙」貴族家娶親辦婚禮時舉行;6、「達如目瑙」,出征時舉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長者去世送葬時舉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時舉行……不同類別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乙個共同點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雙」(領舞)隊和「瑙巴」(表演)隊組成的舞隊來表現和完成的。 「目瑙縱歌」作為乙個民族的傳統活動發展至今,宗教色彩和類別已日益淡化,它已成為景頗族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統稱為「統肯(傳統)目瑙」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