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由來與風俗習慣的作文

時間 2022-09-26 05:15:52

1樓:匿名使用者

又到清明節,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不僅是乙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間掃墓祭祖的風俗,大概始於唐朝,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出了人們紛紛懷著悼念先人,追憶先人,去拜掃墳墓的這一風俗。歷代相沿十 分盛行,一直相連到現在。如今,我們不僅掃自己祖先的墓,而且還要掃烈士的墓,緬懷革命先烈,牢記烈士為祖國付出的生命代價,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今 天。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有"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歷來是郊遊、踏青的季節。我們最喜歡春遊。春遊時,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

在郊外的清山綠水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的放風箏,有的鬥雞,有的踢足球,有的盪鞦韆。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時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人們在無限的春耕勞作,清明前後種的樹成活率很高。 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

農諺又雲「穀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同時也盡情地享受著明媚的春光。 總之,清明是大地復甦、萬物萌生的季節,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關於清明來歷和習俗作文450字

2樓:峰何以笙簫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3樓:匿名使用者

( ^o^)ノ ...…___●丟雷

4樓:小確幸

考慮兔兔

來呵呵啦啦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作文

5樓:王小二的

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

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

6樓:廢柴船長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

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風俗和詩句的一篇作文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與風俗習慣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最好寫一篇作文

7樓:宋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這是乙個悲痛而又懷念的節日。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諺語。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我們湖南有掛清的風俗,就是在墓前扎上一簇白的發亮的紙花,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和讚美之情。有的還要在墓前燒錢紙,燒紙房子。這些都是用來燒給死者,表示生者希望死者在陰間衣食無憂的願望。

現在國家也通過了清明節為國定假日的規定,旨在鼓勵平時忙碌的城裡人回鄉掃墓!所以,請利用這難得的閒暇的節假日,帶上你的家人,回鄉掃墓掛清吧,這既是對已逝親人的懷念,也表達了對他們的感恩。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食麵燕

清明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食俗以示紀念,膠東一帶的清明食俗頗有趣味———

一是食麵塑飛燕。巧手主婦做出的面燕精巧剔透,活靈活現,從燕的姿態乃至燕的尾巴都很講究,而且要蒸上好幾鍋,不僅自家人吃,還要送親朋好友。

二是清明早晨吃雞蛋。「雞」、「吉」字諧音,雞又報曉司晨,清明節早晨吃雞蛋,有圖吉利、祈願健康的意思。

三是喝「五穀粥」。「五穀粥」需在清明節前夕將麥子或高粱公尺脫皮,屆時將其與少量玉公尺粒、黃豆、花生公尺、大棗、杏仁等放入盆裡泡8-10個小時,之後下鍋添水,文火煮到粘稠就好。一家老少圍坐吃面燕、雞蛋,喝著香甜可口的「五穀粥」,祈盼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麵塑飛燕、雞蛋、「五穀粥」皆可冷食,正符合寒食的節令特點。

清明掃墓須動土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和敦親睦族,與這一觀念相適應的祭祀活動曾經多得不勝列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活動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被視為生命力最為持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據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

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這是古人對清明掃墓所作的一次全景描述,不可謂不具體。

其實,掃墓在秦朝之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至唐朝以後才開始盛行。

有關掃墓的解釋,《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可見,無論是《帝京景物略》還是《清通禮》,均將「除草添土」、「芟除雜草」列為清明掃墓的一項重要內容。

掃墓,老煙台習稱上墳。按照龍口當地過清明之舊俗,自清明日的前四天起,依次為新、舊、百、寒、清五天。其中「新」指新亡者墓祭日,「舊」指祖墓祭日,「百」即「百五日」,「寒」即寒食節,「清」即清明節。

五天之內均可上墳,故有「上新墳」、「上舊墳」、「上百日墳」、「上寒食墳」和「上清明墳」之說。

上寒食墳、上清明墳,不難理解。但為何偏要挑出「百」這麼乙個特殊日子呢?據當地耆老介紹,「百」是「百五日」的簡稱。

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至清明為一百七日,而先兩日為寒食,雲百五日。這一天,龍口民間習稱為「動土日」。

9樓:安邦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

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至少一千字

10樓:雪域籃心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絡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

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

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由來 傳說與風俗,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 慎終追遠 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由來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據現代人類學 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 信念自古延續,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清明節的一種固定的風...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急急,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50,清明節的起源與風俗?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清明節的起源與風俗?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清明節主要習俗是什麼。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 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有關於清明節的習俗由來和故事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 慎終追遠 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由來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據現代人類學 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 信念自古延續,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清明節的一種固定的風...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 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