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9-20 13:01:04

1樓:植涵潤

楊伯峻: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 錢穆:先生說:「我不是生來便知的呀!

我是喜好於古,勤快求來的呀!」 李澤厚:孔子說:

「我不是生出來就有知識,而是愛好古代,努力探求得來的。」 詳解:這一章完全承接上一章而來,上一章更多地站在人類泛指的角度討論智慧型與實踐的問題,而這一章,孔子用自己為例子來說明具體的個體如何獲得智慧型的問題。

「生」,天生、先驗的;「之」指代「生」,「知之」,以之而智,依生而智,依天生、先驗而有智慧型。所謂「好古」,喜愛先哲的遺典、古代的典章等。 「敏」,假借為「拇」,大拇指,轉義為「印證」的意思。

「好古」不能光從書本到書本,必須在現實的實踐中得到「印證」;「求」,選擇,「敏以求」,印證並選擇。 千百年來,孔子形象被無數腐儒、反儒者有意無意地歪曲;千百年來,關於孔子泥古、復古的謊話成了腐儒、反儒口中的真理。而在《論語》中,孔子以自己為例子明明白白地表述了對「古」的觀點,就是要「敏以求之」,「之」指代「古」,要對「古」印證並選擇,這才是孔子對「古」的真實態度。

在上一章,孔子已經明確表示智慧型來自於實踐,而在這一章裡,孔子更明確指出,對先哲的遺典、古代的典章等要印證並選擇,而印證、選擇都離不開當下人的實踐,只有這樣,才算真的「好古」。 本章,孔子提出了學習前人知識、智慧型的三個步驟:好、敏、求。

首先,對前人知識、智慧型所凝結成的遺典、典章等必須尊重、善待進而學習、研究,才談得上「好」。尊重、善待進而學習、研究,真正把握以後,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印證,這才是「敏」。「敏」,有兩層的含義:

其一,前人知識、智慧型都**於其當下的實踐,而時代變化了,條件變化了,其應用可能要失效,可能有所改變,這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印證、發現;其二,對前人知識、智慧型的把握,特別對於那些洞穿時間的智慧型的把握,必須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摸索,才能發現前人的真義,決不能像某些人對待孔子、馬克思那樣,根本沒弄明白就扮代表,這樣是談不上「好」,更談不上「敏」了。有了印證,自然就有了選擇的基礎,選擇不是機械地挑選,不是用對錯等簡單標準來劃分,而是根據當下的實踐有機地發展、延伸,這樣才不辜負古人,也不辜負自己,這才算得上是「求」。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先驗地依賴天生、先驗而有智慧型的人,只是愛好學習、研究先哲遺典、古代典章,並在實踐中對此印證、選擇的人。

2樓:丸子哥

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是什麼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的意思是人不是生出來就都懂得許多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出處 唐代 韓愈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 教授學業 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