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過程,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片)急啊 !!!!!!!!!

時間 2022-09-12 13:26:46

1樓:湖南漢字書寫文化

雅逸堂吳斌老師主講《漢字字型的演變過程》

2樓:紫衣士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漢字演變過程

3樓:湖南漢字書寫文化

雅逸堂吳斌老師主講《漢字字型的演變過程》

漢字演變過程

4樓:唐振英儲嫣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

小篆→隸書→

楷書→行書(商)

(周)(秦)

(漢)(魏晉)

草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本,十分生動。

5樓:旁竹青狂婷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周)

(秦)(漢)

(魏晉)草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6樓:湖南漢字書寫文化

雅逸堂吳斌老師主講《漢字字型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急啊………………!!!!!!!!! 5

7樓:看景者我

各種文字演變如下:

漢字:漢字(拼音拼音:hànzì,注音符號:

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西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係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演變如下: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

8樓:新地球

中國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9樓:唐鉟

中國漢字的演變經過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楷書、行書、草書(輔助字型),演變的總趨勢:符號性增強,體形趨於簡化。古今漢字的分水嶺——隸書

10樓:心的思念

漢字有4000多年歷史,過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簡化漢字。

11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殷商時期)——小篆(秦朝)——隸書(漢朝,分水嶺)——草書、楷書、行書

12樓:

☁️∵∵∵∵∵∵∵∵∵∵∵∵∵∵∵∵∵∵∵∵∵∵

13樓:吳賜傑杰

甲骨文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型、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本: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影象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型。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

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型。

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

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本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型,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

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型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型(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本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

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型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型—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型。

9電腦字型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型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型,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型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乙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援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

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哦知道了嗎?

14樓:琦夏侯嵐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   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還難以確實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

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約四五千年以上,應當在新石器時代。   二里頭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夠見到許多類似物象的圖畫文字。

在此基礎上,這些圖畫文字與陶器花紋中的表意圖案演變為記詞字元。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成為一種文字型係。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型係,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

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15樓:倩兒

漢字演變的過程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

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

漢字結構

漢字結構上的自然流變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異體字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同乙個字不同的書寫形式越來越多。

2、筆畫的模式越來越多。

3、書寫方式越來越多。

16樓: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本,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型,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漢字演變的過程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 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 劇烈的 短期內完成的 而漢字的自然流變...

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秦隸,漢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亦稱中文字 中國字 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西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 漢字 至唐代楷化...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演變過程(100字到150字)

雅逸堂吳斌老師主講 漢字字型的演變過程 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時候回來呀,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時候回來呢。我也想去看看去 的感覺?我是嬌打 給我了。我也要注意自己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以上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帝書,楷書,行書,草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 100...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演變過程(100字到150字)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 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戰...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演變過程(100字到150字)

1 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型變化為標準,即以大篆 小篆 隸書 楷書為標準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型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