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八股文《志士仁人》譯文

時間 2022-09-06 19:32:23

1樓:匿名使用者

志士仁人 [明]王守仁

格式原文譯文1

破題聖人於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焉。

聖人之所以能夠控制自己的心智,取決於聖人既能具備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備高尚的品德。2承題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於私者也。以是人而當死生之際,吾惟見其求無慚於心焉耳,而於吾身何恤乎?此夫子為天下之無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而示之。

稱之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慾迷惑的人。這樣的人在面臨生死考驗時,我們只看到他們如何做到問心無愧而不會顧慮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對哪些既無志氣又不仁義的人發出感慨的原因所在。

3起講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變無常,而生死之所繫甚大。

固有臨難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見危授命,而殺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決,而恆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於志士仁人乎!

有人說,世事變化無常,而人的生和死卻關係重大。面臨生死考驗時,固然有苟且偷生而損害仁義的;但也有臨危受命,犧牲自己而成就仁義的。是舍前取後,還是舍後取前,取決於對「是」和「非」的判定,且容易迷惑於人情。

志士仁人也會面臨這樣的抉擇嗎?

4起二股

夫所謂志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閒; 所謂仁人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節。

所謂「志士」,指的是,肩負履行三綱五常的重任,一心追求高尚和清廉,不懈地探索如何成為遵循倫理道德的典範。所謂「仁人」,指的是,使自已具備上天賦予的所有品德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身體光明磊落,並始終不渝地要憑此成為遵守氣節的典範。

過接是二人者,固皆事變之所不能驚,而利害之所不能奪,其死與生,有不足累者也。

既然「志士」和「仁人」這兩類人在本質上都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且利害得失不能改變其志向和氣節,他們的生與死也就不足以對他們構成妨礙了。

5中二股

是以其禍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難而求全者矣,然臨難自免則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為,而彼有所不屑也;

變故之偶值,固有可以僥倖而圖存者矣,然存非順事則吾生以全,而吾仁以喪,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為也。

因此,在禍患興起時,固然有逃避災難而保全自己的,但臨難自保只能安定自己的身體,不能安定自己的心智,苟且偷生的人實施的這種行為,「志士」和「仁人」是不屑於實施的。偶爾遭遇變故時,固然有憑僥倖而不受損害的,但不因應事情的變化而憑僥倖逃脫,雖然能夠保全自己,但卻喪失了仁義,違背道德的人做的這種事,「志士」和「仁人」是不會做的。

6後二股

彼之所為者惟以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

心跡無兩全之勢,而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

「志士」和「仁人」只按「理」辦事,不打算在「理」之外還按其他規則辦事,至於那些奉獻自己的生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天下忠貞不屈的人樹立表率的「志士」和「仁人」,就是到了生命要終結時也不遺憾。

理想與理想的實現總是有距離,至於捐軀赴難來成就天下道義的志士」和「仁人」,就是犧牲了生命也不後悔

7束二股

當國家傾覆之餘,則致身以馴過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趨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辭焉,蓋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將效死以為之,而存亡由之不計矣;

值顛沛流離之餘,則捨身以貽沒寧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當之而不懾,視之而如歸焉,蓋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將委身以從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處在國家被顛覆時,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因應禍亂的「志士」和「仁人」,他們的仁義之心會使他們慷慨赴難而不後悔,自願擔當起責任而不推脫,這就是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公正之心,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不會考慮是生還是死了。

處在生活窮困,到處流浪時,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幫助其他窮困不已,流浪不止的人的「志士」和「仁人」,他們的仁義之心會使他們面臨窮困潦倒時也不畏懼,看待窮困潦倒,到處流浪就象看待回家一樣。這就是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仁義之心,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不會顧慮是生還是死了。8大結

是其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其慷慨激烈以為成仁之計者,固志士之勇為,而亦仁人之優為也。視諸逡巡畏縮,而苟全於一時者,誠何如哉?以存心為生,而以存身為累,其從容就義以明分義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決也,視諸迴護隱伏,而覬覦於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因此,「志士」和「仁人」以他們的「心」為重,以他們的「身」為輕。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義的事,固然是「志士」們奮勇施行的,同樣也是「仁人」們爭先施行的,瞻前顧後、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以保全「心」為活著,以保全「身體」為拖累,從容就義來表明自己承擔的道義是大公無私的,固然是「仁人」的歸宿,同樣也是「志士」的選擇,那些逃避、袒護、隱逸、躲藏,覬覦於不死的人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

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為,哪些無志的人應該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為,哪些不仁的人應該認真反思。

志士仁人 [明]王守仁

格式 原文 譯文

1 破題 聖人於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焉。 聖人之所以能夠控制自己的心智,取決於聖人既能具備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備高尚的品德。

2 承題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於私者也。以是人而當死生之際,吾惟見其求無慚於心焉耳,而於吾身何恤乎?此夫子為天下之無志而不仁者慨也。

故言此而示之。 稱之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慾迷惑的人。這樣的人在面臨生死考驗時,我們只看到他們如何做到問心無愧而不會顧慮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對哪些既無志氣又不仁義的人發出感慨的原因所在。

3 起講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變無常,而生死之所繫甚大。

固有臨難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見危授命,而殺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決,而恆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於志士仁人乎! 有人說,世事變化無常,而人的生和死卻關係重大。

面臨生死考驗時,固然有苟且偷生而損害仁義的;但也有臨危受命,犧牲自己而成就仁義的。是舍前取後,還是舍後取前,取決於對「是」和「非」的判定,且容易迷惑於人情。志士仁人也會面臨這樣的抉擇嗎?

4 起二股 夫所謂志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閒; 所謂仁人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節。 所謂「志士」,指的是,肩負履行三綱五常的重任,一心追求高尚和清廉,不懈地探索如何成為遵循倫理道德的典範。所謂「仁人」,指的是,使自已具備上天賦予的所有品德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身體光明磊落,並始終不渝地要憑此成為遵守氣節的典範。

過接 是二人者,固皆事變之所不能驚,而利害之所不能奪,其死與生,有不足累者也。 既然「志士」和「仁人」這兩類人在本質上都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且利害得失不能改變其志向和氣節,他們的生與死也就不足以對他們構成妨礙了。

5 中二股 是以其禍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難而求全者矣,然臨難自免則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為,而彼有所不屑也; 變故之偶值,固有可以僥倖而圖存者矣,然存非順事則吾生以全,而吾仁以喪,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為也。 因此,在禍患興起時,固然有逃避災難而保全自己的,但臨難自保只能安定自己的身體,不能安定自己的心智,苟且偷生的人實施的這種行為,「志士」和「仁人」是不屑於實施的。偶爾遭遇變故時,固然有憑僥倖而不受損害的,但不因應事情的變化而憑僥倖逃脫,雖然能夠保全自己,但卻喪失了仁義,違背道德的人做的這種事,「志士」和「仁人」是不會做的。

6 後二股 彼之所為者惟以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 心跡無兩全之勢,而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 「志士」和「仁人」只按「理」辦事,不打算在「理」之外還按其他規則辦事,至於那些奉獻自己的生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天下忠貞不屈的人樹立表率的「志士」和「仁人」,就是到了生命要終結時也不遺憾。理想與理想的實現總是有距離,至於捐軀赴難來成就天下道義的志士」和「仁人」,就是犧牲了生命也不後悔

7 束二股 當國家傾覆之餘,則致身以馴過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趨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辭焉,蓋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將效死以為之,而存亡由之不計矣; 值顛沛流離之餘,則捨身以貽沒寧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當之而不懾,視之而如歸焉,蓋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將委身以從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處在國家被顛覆時,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因應禍亂的「志士」和「仁人」,他們的仁義之心會使他們慷慨赴難而不後悔,自願擔當起責任而不推脫,這就是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公正之心,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不會考慮是生還是死了。處在生活窮困,到處流浪時,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幫助其他窮困不已,流浪不止的人的「志士」和「仁人」,他們的仁義之心會使他們面臨窮困潦倒時也不畏懼,看待窮困潦倒,到處流浪就象看待回家一樣。

這就是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仁義之心,即使要為此付出生命,也不會顧慮是生還是死了。

8 大結 是其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其慷慨激烈以為成仁之計者,固志士之勇為,而亦仁人之優為也。視諸逡巡畏縮,而苟全於一時者,誠何如哉?以存心為生,而以存身為累,其從容就義以明分義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決也,視諸迴護隱伏,而覬覦於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因此,「志士」和「仁人」以他們的「心」為重,以他們的「身」為輕。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義的事,固然是「志士」們奮勇施行的,同樣也是「仁人」們爭先施行的,瞻前顧後、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

以保全「心」為活著,以保全「身體」為拖累,從容就義來表明自己承擔的道義是大公無私的,固然是「仁人」的歸宿,同樣也是「志士」的選擇,那些逃避、袒護、隱逸、躲藏,覬覦於不死的人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為,哪些無志的人應該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為,哪些不仁的人應該認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