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別》賞析,李白《送別》賞析。

時間 2022-08-20 15:22:16

1樓:老鼠打上山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遊時所寫。

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

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

「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

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

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並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盪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鏈結在一起,由於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對於「月下飛天鏡」一句,有人解釋說:

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於確當。「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

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這裡並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雲說:

「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

」(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後「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遊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五歲後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酷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遊,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

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緻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作者】陸永品

2樓:

好詩,我也學過!!有眼光!!

李白送別賞析

3樓:冰雪凌琪

《送別》(又名《送楊子《送別》(又名《送楊子》)(李白,一說岑參作)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首聯「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寫送別的地點。「斗酒」是送別宴會上的熱鬧氣氛。「醉不眠」寫送別者對被送者的真摯情感,雖醉而不忘是在送別,可見關切之深。

王昌齡《別李浦之京》:「故園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鄰莊尚漁獵,一封書寄數行啼。

」可證醉而不迷是關切之深。

醉,是一種巔峰體驗,楊義:「情緒巔峰體驗是一種奇異的體驗,神思襲來,往往使生命主體盡情地把自己的生命向外發散,從而使人與宇宙萬物產生了一種新的生命因緣。」「人與人間交換生命資訊也發生了『魔變』,變得深致,而且變出匪夷所思的新花招。

」(《李杜詩學》p97)於是醉態中詩人眼中的景物魔變了:

頷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描寫送別之地醉人眼中的景色。有梨花,肯定是春花燦爛的季節,應該是生機勃勃。但在酣醉而痛苦的詩人筆下,鮮麗的春天的景色卻帶上了寒冷的色彩。

這與岑參《白雪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全然不同。岑參是帶著新奇的心態觀察大雪紛飛的景色,而他熟悉的是梨花盛開的場景,故用梨花盛開寫銀裝素裹的世界,其間所透露的是邊塞軍人那種以苦為樂的樂觀主義的精神。李白寫的是分別,有心中的苦澀,故而滿樹梨花的爛漫景致也幻化為冰冷之物,成片楊葉的新綠上那展示新姿的白色也幻化成飄忽不定的煙塵。

這是寫幻化的實景,並借景傳達心中的情感。這就是造境,因為心苦,所以景寒。李白《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頸聯「惜別傾壺醑(xǔ,美酒),臨分贈馬鞭」,具體寫分別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麼不捨,總得有分別的一剎那。在不得不離開之時,要離去的人傾壺喝酒,送行的人臨別交給友人馬鞭,都是無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態,是男子漢式的痛苦和灑脫。

醉態中的詩人和友人,除了分別痛苦的攪擾,他們已忘記身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沒有溫情脈脈,沒有溫文爾雅,只有這放肆的離別之苦。壯士式的告別,故此不做小兒女態,同樣展現了盛唐人的大丈夫氣概。

尾聯「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寫送別友人的深情。是設想之語。設想看著友人到達目的地「穎」,計算友人到「穎」地的時間當在月圓之夜,可見這顆心已經跟隨友人而去,而且很久。

寫跟隨之遠、跟隨之久,雖是設想之詞,卻抒發了對友人無限深情的牽掛。這是李白式的抒情,真摯、深情而富有浪漫情調。通過「遙想」傳達友誼,在李白詩中比較常見,如《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此情不可道,此別何時遇。

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又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也是唐人常見的抒情方式,如牟融《送客之杭》:「西風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暫留。

帆帶夕陽投越浦,心隨明月到杭州。風清聽漏驚鄉夢,燈下聞歌亂別愁。懸想到杭州興地,尊前應與話離憂。

」【小結】

1.依託觀景人的心態和醉態描寫景物,令景物隨著心態的變化而變化,醉態、心態與景物融而為一,寫出了特定情境下的物色和心靈,浪漫而神秘。

2. 語言俗中有雅,自然流暢。詩歌首聯是通俗的口語;頷聯工麗流美;頸聯是工對,又有俗語;結語不用對句,卻在想象中蘊含深情。通俗和工麗結合,真情與想象相融,情致感人。

》)賞析(李白,一說岑參作)

李叔同《送別》 原文及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5樓:等著春天吧

。。。。。。。。。。。。。。。。。。。。。。。。。。。。。

李白的《送友人》賞析簡短

6樓:匿名使用者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此詩寫得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

或者這樣賞析

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後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後四句寓情於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這兩種任選一種或一起寫也可以

希望我的答案能給你帶來幫助,祝你天天開心

李白《鍍荊門送別》賞析

李叔同《送別》歌的**風格賞析

7樓:是否在人間

李叔同與《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別》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課。

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

一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乙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乙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

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乙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