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宣州開元寺水閣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時間 2022-08-20 12:17:50

1樓:風輕揚

宣州開元寺,在東晉時建築,是一所古老的佛教寺廟。杜牧在宣州(今安微宣城縣)做團練判官,即掌管文書工作的小官時,寫了好幾首關於開元寺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六朝,在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吳、東晉、宋、齊、梁、陳。天淡雲閒,是泛指自然風景。

意思是說:六朝時代的繁華文物,都已成為一片荒草,只是自然風景還是與當年一樣。開元寺是六朝的文物之一,當然不可能是當年的樣子,這樣,就把題中所說的開元寺很自然地包括進去了。

下面兩聯,是進一步具體說明今古相同的自然風景。「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 水聲中」,飛鳥在山色中來來去去,人們世世代代在溪邊生活。人歌人哭,是引用乙個典故:

春秋時,趙武蓋了一所房子,一位來祝賀的人說,這所房子又高大又華美,你的子孫將在這裡歌(辦喜事開宴會),在這裡哭(辦喪事),在這裡興旺發達。這個典故的原意是一種祝願,這裡卻是用來說明人們世世代代在宛溪兩岸生活。「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寫得非常美,上句是實中帶虛,深秋的細雨,彷彿千家萬戶掛上簾幕。

這裡,雨是實物,簾幕卻是虛景,並不是千家萬戶真的掛上簾幕,而是雨中看起來象掛了一道珠簾紗幕。這種用法,過去的詩人也用過。初唐的王勃,詩中有「珠簾暮卷西山雨」,說珠簾象雨。

杜牧說雨象簾,說法雖然恰好相反,但藝術構思中的聯想,是一致的。在今天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常常還能看到「雨簾」「雨幕」這樣的詞。下句,夕陽斜照的樓台裡,陣陣笛聲在晚風中飄散。

這就完全是實寫了。

以上這兩聯詩,藝術表現上有乙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上句寫景色,下句寫聲音,兩兩間錯。第二聯的畫面背景是山和水,但著筆的卻是山色、水聲。第三聯,上句,千家簾幕,是雨中景色;下句,樓中一笛,是風裡聲音。

這樣寫山水和風雨,鮮明生動,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聲有色。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是作者在抒發感慨。由前面所寫的山村自然風光,聯想到歷史人物范蠡。范蠡幫助越王度過難關,奮發圖強,雪了會稽之恥。

范蠡立了大功後,棄官歸隱,駕小船入五湖。杜牧在這裡,表示對范蠡的景仰,說:遺憾的是在這煙樹參差的五湖,已經見不到古人范蠡了。

杜牧年輕時就以經邦濟世的才略自負,他希望能象范蠡那樣做一番事業。可是他一生很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結尾兩句正透露了他對那個社會的厭倦和不滿的情緒。

2樓:匿名使用者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作於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團練判官時,抒寫了作者在開元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時的古今之慨。全詩節奏輕快,語調流走,體現了杜牧詩歌拗峭的特色。

——————————————————————————————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唐代 杜牧

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閒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麼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絡詩人的經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

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

「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遊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

這種心情滲透在

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

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裡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並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語出《禮記·檀弓》,言喜慶喪弔,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

「人歌人哭水聲中」,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了。

接下去兩句,展現了時間上並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台,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

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於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乙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

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裡,就是長期保持著這副面貌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

這使詩人沉吟和低迴不已,於是,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

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後,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於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後人所艷羨。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雲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游於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物件了。

詩人的情緒並不高,但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並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裡」、「落日樓台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迴惆悵互動作用,在這首詩裡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的作者是

3樓:匿名使用者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舊對比,表達一種人事無常而自然永恆的感慨。後兩句忽然又聯想到范蠡,感慨「蕭條異代不同時」,自己與他無緣相見,只能懷著仰慕的心情憑弔他的遺蹤。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唐代: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無日 一作:無因)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髮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

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4樓:匿名使用者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律。

此詩作於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團練判官時,抒寫了作者在開元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時的古今之慨。全詩節奏輕快,語調流走,體現了杜牧詩歌拗峭的特色。

原文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急需

5樓:風輕揚

宣州開元寺,在東晉時建築,是一所古老的佛教寺廟。杜牧在宣州(今安微宣城縣)做團練判官,即掌管文書工作的小官時,寫了好幾首關於開元寺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六朝,在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吳、東晉、宋、齊、梁、陳。天淡雲閒,是泛指自然風景。

意思是說:六朝時代的繁華文物,都已成為一片荒草,只是自然風景還是與當年一樣。開元寺是六朝的文物之一,當然不可能是當年的樣子,這樣,就把題中所說的開元寺很自然地包括進去了。

下面兩聯,是進一步具體說明今古相同的自然風景。「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 水聲中」,飛鳥在山色中來來去去,人們世世代代在溪邊生活。人歌人哭,是引用乙個典故:

春秋時,趙武蓋了一所房子,一位來祝賀的人說,這所房子又高大又華美,你的子孫將在這裡歌(辦喜事開宴會),在這裡哭(辦喪事),在這裡興旺發達。這個典故的原意是一種祝願,這裡卻是用來說明人們世世代代在宛溪兩岸生活。「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寫得非常美,上句是實中帶虛,深秋的細雨,彷彿千家萬戶掛上簾幕。

這裡,雨是實物,簾幕卻是虛景,並不是千家萬戶真的掛上簾幕,而是雨中看起來象掛了一道珠簾紗幕。這種用法,過去的詩人也用過。初唐的王勃,詩中有「珠簾暮卷西山雨」,說珠簾象雨。

杜牧說雨象簾,說法雖然恰好相反,但藝術構思中的聯想,是一致的。在今天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常常還能看到「雨簾」「雨幕」這樣的詞。下句,夕陽斜照的樓台裡,陣陣笛聲在晚風中飄散。

這就完全是實寫了。

以上這兩聯詩,藝術表現上有乙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上句寫景色,下句寫聲音,兩兩間錯。第二聯的畫面背景是山和水,但著筆的卻是山色、水聲。第三聯,上句,千家簾幕,是雨中景色;下句,樓中一笛,是風裡聲音。

這樣寫山水和風雨,鮮明生動,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聲有色。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是作者在抒發感慨。由前面所寫的山村自然風光,聯想到歷史人物范蠡。范蠡幫助越王度過難關,奮發圖強,雪了會稽之恥。

范蠡立了大功後,棄官歸隱,駕小船入五湖。杜牧在這裡,表示對范蠡的景仰,說:遺憾的是在這煙樹參差的五湖,已經見不到古人范蠡了。

杜牧年輕時就以經邦濟世的才略自負,他希望能象范蠡那樣做一番事業。可是他一生很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結尾兩句正透露了他對那個社會的厭倦和不滿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