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人在「三月三」這一天,會如何慶祝節日

時間 2022-05-05 13:48:35

1樓:秒懂百科精選

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2樓:美食與食慾

他們會很多親戚朋友都聚在一起聚餐,然後一起去唱歌跳舞,載歌載舞是特別快樂的。

3樓:呆呆聊雜談

3月3這天風特別大,他們應該也是跟做跟風有關係的慶祝方式,具體就不太清楚

4樓:淺唱幸福

在三月三這一天布依族人會殺豬宰羊,然後把這些東西放到山上,用樹枝站上鮮血掛在地里。

5樓:

我覺得少數民族的節日都是唱歌跳舞,然後大家歡聚在一起這麼過的,所以他們也應該差不多

6樓:倔強小樂兒

布依族人都是載歌載舞的慶祝節日,並且會製作好吃的食物一起分享。

7樓:

他們可能會吃很多好吃的東西在一起聚餐,然後在一起歡歌在舞跳舞,差不多節日都這麼過

8樓:

他們會打春嗎?因為3月3這一天不是春天來了嗎?我們這邊都是放風箏。

9樓:月月月月

我這就不知道了,而且我也沒有參加過這個活動,我也沒聽說過,我怎麼知道他怎麼慶祝的,不清楚。

10樓:啦啦啦啦小樂

這我還真的不是很清楚,因為我也沒有去過,所以不太了解人家那邊的習俗,但我能覺得應該是熱鬧。

為何布依族人把「三月三」這一天,稱為傳統節日?

11樓:樂樂你看見

一、布依族人有乙個傳統的節日叫做三月三,是陽曆的3月3日,可以說這個節日作為布依族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個節日在當地是非常普遍的乙個節日,而且節日**和內容跟隨居住地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區別,有的地方管這個節日叫做祭地蠶。

二、傳說古代有乙個農夫,在一年的春天之後發現許多蠶殺死了秧苗。經過反覆觀察,他認為蠶是神放在地上的「天馬」。為了避免小田裡的昆蟲,他用許多方法來祭祀。

後來,在春播期間,他把糯公尺花炸了喂蠶,結果儲存了秧苗。這訊息很快傳到遠處的布依家。從那時起,布依族在這一地區尋求獲得豐收,以保護莊稼。

三、在每年的初三和初三,他們不把沙草花作為補給品,他們在山附近敬拜「天蠶」。上帝保佑,不要叫蠶來咬田裡的秧苗,讓糧食豐收。祭祀結束後,人們沿著田埂走著,唱著民歌,把山谷裡的花灑進田裡。

人們認為,蠶的祭祀可以使蠶迷惑、封住嘴,保護地里的秧苗不受害蟲侵害。

四、後來,3月3日被定為「歌會」,貴陽南郊的布依族人稱「3月3日」為「歌會」。節日內容與武當區新堡鄉大致相同,但他們用唱歌來祈福,以避災。傳說所唱的歌是最美的,無論你在**工作,你都會聽到歌聲,當他聽到這個聲音時,害蟲不會傷害莊稼。

布依族人的傳統文化非常豐富多彩,可以說這些傳統的文化,也讓布依族人的精神生活很豐富。

12樓:淺唱幸福

我認為他們之所以把這個日子作為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這個節日是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節日。

13樓:秒懂百科精選

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14樓:美食與食慾

具體這個不是特別清楚,可能說3月三六月6都是比較吉祥的日子吧。

15樓:呆呆聊雜談

因為肯定就是從先人那帶就開始過,一直流傳至今也是非常久遠的乙個節日。

16樓:

他們可能認為這一天非常重要,而且是從很早以前就流傳下來的,所以就成為傳統節

17樓:

對於他們來說這一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一天象徵著春天真正的到來。

18樓:倔強小樂兒

應該是從古流傳來的吧,就像我們漢族也有很多傳統節日一樣,祖宗流傳下來的。

19樓:

因為這一天非常重要啊,所以就把它稱為傳統節日,而且也是從很早就流行下來的

20樓:啦啦啦啦小樂

肯定是成為傳統節日的,而且我個人覺得這一天是有很大的意義吧,但其實我並不是特別的清楚呢。

21樓:月月月月

這我就不知道了,每個地方都有人家自己的習俗跟傳統,我覺得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是好事情。

三月三.在布依族表什麼節日?

22樓:一尾冰藍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後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

經過反覆觀察,他認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把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

這個訊息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

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具初三會天,不動上砂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裡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人們認為,祭了地蠶,既可使它們迷糊,又能封住它們的 嘴巴,田裡的禾苗即可免遭蟲害。

後來將三月三定為「歌會節」。 貴陽南部郊區布依族把「三月三」 稱為「仙歌節」。節日內容與烏當區新 堡鄉大體相同,但他們是用唱歌的方法來祈求天神免災,這天男女青年上 山對歌。

傳說誰唱的歌最動聽,天上的歌仙聽了,便會賜你一副金嗓子。你勞動到**,**就會聽到金嗓於唱歌, 害蟲聽到這聲音就不敢傷害莊稼了。

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 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來到河邊聽青年們 唱山歌,**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打水 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花糯公尺飯分 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 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

羅平牛街的布 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三天中,舉行 盛大的遊山、對歌和交友活動。方圓幾 十里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 對調活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 中大顯身手,憑著即興作詩吟唱的天 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 的時間。

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係。

三月三布依語稱之為「根三碗」,是布依族最隆重的歌節。按照習俗,從農曆三月初三起,體息三天,這幾天布依姑娘就會做出美味可口的糯公尺飯,並染成五種顏色的「五花飯」,然後成群結隊來到歌場同夥伴們對山歌。兒童們還小,尚不解風情,因此他們一般只帶上紅雞蛋和小水車到河裡來玩耍。

這一天,村子裡往往還要殺雞宰羊祭祀山神和水神,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男女初次對歌,一般都是集體對唱。姑娘一開始常常會試探,她們唱道:「妹拿花碗丟上天,花碗落在海中間。

有心有意撿花碗,無心你莫海邊玩。」如果男女兩方有意,便約定時間、地點單獨對唱。到了這個時候,也許小夥子就會唱道:

「花連樹來樹連根,鑰匙連鎖鎖連門,鑰匙只連一把鎖,小哥只連妹一人」。而姑娘就會巧妙地表白:「妹家門前一棵挑,十人過路九人搖,別人過路搖不動,小郎一到自會搖」。

在布依山寨裡,許多未婚的青年男女,就是通過對歌相識相戀,最後一訂終身。

23樓:秒懂百科精選

三月三: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布依族過什麼節日

布依族有什麼節日

24樓:看那日出日落

每年的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傳統節日,這一天他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布依族有什麼節日?

三月三日是什麼節日?

25樓:匿名使用者

三月三日是上巳節,是乙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現在的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盤古、布洛陀傳說裡此日為亦為盤古誕辰日。

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漢族等民族傳統節日。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會放假2天。

擴充套件資料

三月三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的節日活動:

1、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

《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2、出遊賞杏花的習俗。三月初三,舉家出遊,有的人家帶著酒菜在郊外野餐,而這時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開放的時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說法。實際上杏花並不算好看,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在農曆三月是最早綻放的,正好被人賞玩。

3、吃雞屎藤。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公尺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

26樓:匿名使用者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是江南一帶的俗話。傳說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難,命觀音娘娘普降聖水。

於是最有靈氣的地菜,便充當了這一愛心的使者。

地菜,是一種綠色的植物,小小巧巧的葉片多貼地而生,學名叫薺菜。幼苗時期很不起眼,不仔細看很難找到她。也許是為了方便人們採挖吧,地菜一般長在堤岸和菜地裡。

地菜是隨了春風春雨來的。春風過處,你會看到嫩嫩的地菜齊刷刷的鑽出地面;春雨滋潤後,你會發現一大片綠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桿,葉片兒托著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讓你感到生機盎然,耳目一新。

農曆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即薺菜,在路邊或野地裡隨處可見,它不僅是營養豐富,而且還能**多種疾病,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可見薺菜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藥一方。

在中藥裡,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

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27樓:湘雪晨晨

三月三日是上巳節。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

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三月三拜蚩尤說法。

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現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該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其不僅是漢族節日,也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

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布依族習俗: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後進行。「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裡的每戶,除了乙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餘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後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群體性的集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節日遊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