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可看出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時間 2022-05-02 06:38:03

1樓:夢裡心落

【意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嚮往。

【出自】《孔子世家贊》

【原文】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翻譯】

太史公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

」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嚮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去到魯地,**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

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作者】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樓:縱橫豎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出處:《孔子世家贊》

《孔子世家贊》

【作者】司馬遷 【朝代】漢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去到魯地,**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3樓:歲月不寒

崇高的德行,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在《小雅》裡,「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讀háng。「行止」的「行」就讀xíng。

但後來將《小雅》中這個句子獨立出來說「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會誤讀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隨)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你問的意思就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表達的意思是傾慕,嚮往之意.

4樓:匿名使用者

大致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象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清高的境界,但內心仍然嚮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什麼意思

5樓:聚成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大致的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2、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 》。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6樓:熱詞替換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乙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7樓:賢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釋疑】這句話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舝》。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釋:「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麼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結合詩經通篇,就是喜氣洋洋的新郎官在快樂地吟唱娶親之事,所以這句話的本來意思就是——抬頭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馬兒跑不停,六條韁繩連如琴。見你車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馬遷讚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就與道德品行掛起鉤來了,正如漢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這樣,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8樓:熱詞替換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乙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9樓:穆子澈想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出處:漢代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贊》

原文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

去到魯地,**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儘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內心非常嚮往。

出自:漢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之《孔子世家贊》

原文選段: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釋義:仰,這裡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這裡喻指高尚的品德。行,這裡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語氣助詞,無意義。鄉:通「向」。

主題思想:

《孔子世家贊》是《史記·孔子世家》的結束語。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將相,但司馬遷卻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來處理歷史人物,他把孔子當做古代的聖人來看待。

這說明司馬遷頗具遠見與卓識。文中洋溢著司馬遷對孔子的無限敬仰之情。文筆簡法,含意深遠。

作者成就:

司馬遷的《史記》文詞精煉,詞彙豐富,語言精切淺白,有精粹的語言藝術特色,善用虛字,語氣傳神,並善用民歌與諺語。句式則靈活多變,長短錯落,駢散並用,具參差之美。

司馬遷為了讓每篇傳記避免重複、具備統一審美價值和更加完整,遂創造了嶄新敘事手法「互見法」來撰寫《史記》;「互見法」即是將乙個重要人物的事蹟透過不同地方分述,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事件分述於不同地方,但以乙個地方的敘述為主。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皆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同時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1樓:蕭邦再現

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12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往,然心嚮往之」。

高山是讓人們仰望的,大路是讓人們行走的,即使不能達到那樣高的境界,心裡也是嚮往的. 止 無意義 景行 大路 高山,大路比喻高尚的人或大的道理。

是司馬遷引用來表達對孔子尊重的

13樓:火星鼠

您好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讀音怎麼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行怎麼讀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讀音 g o sh n y ng zh j ng h ng x ng zh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有 喻以崇高的品行 之意。後以 高山景行 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於 詩經 小雅 車轄 後司馬遷 史記 孔子世家 專門引以讚美孔子 詩 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舝 是說乙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意思是 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

《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怎麼念??什麼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識 高山仰止,景行 hang 行 xing 止。這句話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舝 大意是迎親的馬車 仰望著高山,走在寬廣的大道上。表現了迎親的新郎興高采烈的歡快心情。這裡 止 字是表肯定語氣的助詞。後來,司馬遷在 史記 孔子世家 中引用了這句話來 讚美孔子,給它賦予了新的含義。他寫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舝 是說乙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句話一直耳熟能詳,但確切的意思卻說不出乙個所以然來。藉此機會,正好學習一下。下面是學習的成果,與大家...

如何用「高山仰止」來造句?高山仰止的意思和造句

高山仰止造句。1 謁中山陵,高山仰止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2 就像人們常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3 之所,單是這份造化,便叫太白有種高山仰止的感覺。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焉!很久之前就聽說過 趙青不識張院長,識盡才子也枉然!久聞張院長之名,今日一見,方知名不...

其他用戶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