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有什麼特點,黃梅戲的特點

時間 2022-04-28 01:21:58

1樓:北京創典文化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

平詞是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較高聲譽。黃梅戲

黃梅戲的特點

2樓:來自溫泉醒目的暖月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黃梅戲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其曲調健康、樸實、明快、優美,表演形式活潑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

彩腔,也稱打彩調,是黃梅戲班社職業化後,因常被演員用來向觀眾「討彩」而得名。其曲調歡快、流暢,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主調,又稱正腔,系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裡常用的唱腔。

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

在**伴奏上,黃梅戲早期演出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擊樂並參加幫腔。樂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節和鈸,坐草台正中;小鑼一人,坐上場門外內側;大鑼(又名」篩金」)一人,站在上場門外外側。

到20世紀30年代,伴奏除打擊樂器外,又嘗試用京胡託腔,後來還有人試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高胡作為主奏樂器的形式才被逐漸固定下來。

3樓:六新蘭褒璧

從黃梅戲藝術的整體來看,它「化合」了文學、表演、導演、**各個方面,聲腔如水,可以載舟也可覆舟。處於黃梅戲藝術核心的演員們,一方面要苦練唱功,盡力擴充套件自身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要聯絡劇作家、導演、作曲、舞美等「各路神仙」,把**戲劇的綜合性發揮到盡可能完美的境界。

黃梅戲聲腔藝術的主導作用還在於它的相對獨立性1、質樸性:人們一般認為黃梅戲是從採茶、花鼓等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民間小戲,也有人認為除此之外還有青陽腔的直接淵源。民間歌舞也好,青陽腔也好,都是以質樸為特徵的藝術品種,黃梅戲繼承並發揚了它們的質樸性,形成自已的審美情趣。

我認為,質樸性不僅僅是指表演方式接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於質樸性中含有「本真」的意味,這使黃梅戲的表演有了現實的基礎和當代的品格,也與浮華、外在、「灑狗血」劃清了界限。

2、大眾性:黃梅戲的大眾性體現在追求觀眾群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間找尋更多的共同點。作為演員,讓很多的觀眾說「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黃梅戲的表演,以生活化為基礎,吸納戲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眾面比較寬。

大眾化是乙個順應時代的、在變化著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眾」與今天的「大眾」,欣賞藝術的口味是有差異的,所以,黃梅戲表演藝術追求的大眾化,一定是發展的、進步的。

4樓:黑夜哥哥

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是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其中一支東移到以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用當地語音歌唱,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初從歌舞發展成「兩小戲」和「三小戲」,後又吸收當地流行的一種叫「羅漢樁」的說唱藝術,並受青陽腔和彈腔(指徽調)的影響,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這一階段,積累的劇目,號稱「大戲三十六本。

小戲七十二折」。大戲多表現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斷,如《打豬草》、《賣鬥籮》等。演唱時,只用打擊樂器伴奏,人聲幫腔,以載歌載舞為特點,表演著重對自然生活的細緻模擬,而無固定程式。

這個時期的黃梅戲,基本上還是農村勞動者一種自唱自樂的文藝形式。

第二階段,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黃梅戲逐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 和曹增祥(生)、丁和壽(醜)等進入安慶市區,先是分散清唱,影響日漸擴大,後進入固定場所,作營業性演出。

到1931年,安慶市區已有兩家演出黃梅戲的劇場,即新舞台和愛仁戲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別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帶黃梅戲班到上海,在九畝地一帶演出,直到抗日戰爭開始,才返回安徽。

第三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迅速發展,從流行安慶一隅的民間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1953年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後,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後整理、改編了《打豬草》、《夫妻觀燈》、《推車趕會》、《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三搜國舅府》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神話劇《牛郎織女》和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等。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店春早》已攝製成影片。這一時期,出現了對黃梅戲表演藝術做出較大貢獻的嚴鳳英、王少舫、潘景俐等有成就的演員。現在黃梅戲專業劇團共有50個,馬蘭、吳瓊、黃新德、楊俊、韓再芬、蔣建國、周源源等新一代演員逐步成長起來,使黃梅戲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細膩動人,現已成為頗受全國廣大觀眾歡迎的劇種之一。

黃梅戲的特點

5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黃梅戲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其曲調健康、樸實、明快、優美,表演形式活潑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

彩腔,也稱打彩調,是黃梅戲班社職業化後,因常被演員用來向觀眾「討彩」而得名。其曲調歡快、流暢,在花腔小戲中曾廣泛使用。主調,又稱正腔,系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裡常用的唱腔。

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

黃梅戲的特點有哪些?

6樓: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

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

在**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擴充套件資料

黃梅戲的起源: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餘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

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

」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黃梅戲有什麼特點?

7樓:蘭恬欣

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藝術。表演質樸細膩,真實活潑;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它的曲調優美流暢,明快抒情。加以通白多用安慶官話,地方生活氣息濃郁,更顯黃梅戲特色。

8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一、黃梅戲的風格特點:

1、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二、黃梅戲簡介:

1、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2、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乙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9樓:

麒乙乙旺逸滴蔡濤存廠人一有一否哦嗓事掌廠尚少

黃梅戲的風格特點有什麼

10樓:小芳老師談教育

一、黃梅戲的風格特點:

1、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二、黃梅戲簡介:

1、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2、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乙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的特點有哪些?

11樓:banji的老巢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花腔的藝術特點體現在調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達意的質樸化、節奏律動的舞蹈化、旋律線條的口語化、唱詞結構的襯字(詞)化等方面。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乙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黃梅戲的基本特點,黃梅戲的基本特點?

原名黃梅調 採茶戲,是在皖 鄂 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其中一支東移到以安徽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用當地語音歌唱,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約從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初從歌舞發展成 兩小戲 和 三小戲 後...

黃梅戲有哪些,黃梅戲有哪些經典曲目

天仙配 牛郎織女 槐蔭記 女駙馬 孟麗君 夫妻觀燈 打豬草 柳樹井 藍橋會 王小六打豆腐 小辭店 玉堂春 等等,這是比較經典的。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 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 大戲有 蕎麥記 告糧官 天仙配 等。小戲如 點大麥 紡棉紗 賣鬥籮 解放以後,有 天仙配 女駙馬 羅帕記 趙桂英 慈母淚...

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對唱,黃梅戲有哪些經典曲目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 天仙配 牛郎織女 槐蔭記 女駙馬 孟麗君 夫妻觀燈 打豬草 柳樹井 藍橋會 路遇 王小六打豆腐 小辭店 玉堂春 等等。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 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 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 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 蕎麥記 告糧官 天仙配 等。...

黃梅戲的起源,黃梅戲起源於什麼地方?

黃梅戲源於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縣本身就在湖北,不過,是在湖北 安徽 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裡流行 黃梅調 也叫 採茶戲 這種小戲中的乙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後來的黃梅戲。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

黃梅戲的代表作簡介,黃梅戲的代表作

1 天仙配 又名 七仙女下凡 董永賣身 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 三十六大本 之 一 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講述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2 女駙馬 講述了馮素珍與李兆廷自幼相愛,婚後由於家境敗落,繼母逼退婚。素貞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