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故事兩則盡量簡短,老子的小故事 盡量短一點

時間 2022-04-06 01:26:50

1樓:青雲白淺

關於老子的記載

老子的本人,就極其賦有傳奇的色彩,傳說他生活於前600年左右—— 前470 年左右,時值春秋時期。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宮鎮)人。

《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內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河南鹿邑東)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耳外輪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

2樓:匿名使用者

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

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

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

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

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

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老子的小故事 盡量短一點

3樓: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髮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閒地輕鬆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

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乙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

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老翁指著石頭說:

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

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

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

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老翁頓然大慚。

擴充套件資料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他的傳世經典是《老子》一書,也被稱為《道德經》。

《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其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一共才5162個字,可謂字字珠璣。

老子哲學思想主張「無為」, 「無為」的意義並不是無所作為,它只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規律任意而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也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按照「無為」的學說,乙個人應該把他的作為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以內。

順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惡的區別。老子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老子鄙棄儒家的仁、義,認為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墮落。

因此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由此可見道家與儒家的直接衝突。

老子哲學思想認為,人們喪失了原有的「德」,是因為他們慾望太多、知識太多。人們要滿足慾望,是為了尋求快樂。但是他們力求滿足的慾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結果。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老子試圖建立乙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套自然法則,即有自己的「道」。而且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這就回到了我們一開始說的道家哲學思想精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樓:阿沾

老子的小故事:

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一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於是請任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

「數日之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聖 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開化世人,準備出函谷關。尹喜聞報有位白髮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

」老子說:「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

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聖,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掛齒?誠望聖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

尹喜說:「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度關;紫氣浩蕩,長達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

尹喜感恩不盡。」

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

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問大聖姓字,可得聞乎?

」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

」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

尹喜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西行去開化西域,晝行夜宿,一日來至一處,見此地祥雲繚繞,龍飛鳳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稱讚此處乃天下福地,說道:「道,可道,非常道,……。」

洋洋灑灑五千言,皆是老子關於道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由尹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虔心修行,並弘揚道家學說,後來修成大道,被稱為無上真人,又稱尹真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5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出關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谷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

這裡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裡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了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乙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

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型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乙個原因。

《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

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型乙個字乙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

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老子的故事(簡短),老子的小故事兩則 盡量簡短

關於 紫氣東來 有乙個美麗的傳說 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乙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

兩則數學小故事,20 左右。急需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 諾依曼 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 鑑於馮 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 計算機之父 1911年一1921年,馮 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

寓言兩則還有哪些,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

兩則寓言故事,乙個是 亡羊補牢 乙個是 南轅北轍 這兩則寓言都出自 戰國策 亡羊補牢 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 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 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 乙個人做錯了事,只要...

呂氏春秋兩則直譯,《呂氏春秋》兩則的翻譯

一.引嬰投江 譯文 有乙個準備渡江的人,看到一人正拉著嬰兒想要扔到江裡。渡江的人問那人為什麼,那人回答道 這是因為這個嬰兒的父親擅長游泳。他的父親雖然善於游泳,他的兒子難道就馬上也善於游泳嗎?這樣處理事情,肯定是謬誤的啊 二.刻舟求劍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乙...

《世說新語》兩則的翻譯,《世說新語》兩則 原文和翻譯

世說新語 義慶秉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當時有名的文士如袁淑 陸展 何長瑜 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撰有 世說新語 八卷,今本作三卷,還有36門 世說新語 可能就是他和門下文人雜採眾書編纂潤色而成,是志人 集。這部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的遺聞軼事。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