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臺的起源是什麼,二人臺的劇種起源

時間 2022-03-26 19:48:32

1樓:老船長智庫

二人臺在我國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它形成並流傳於民間,其題材與民眾息息相關,近百年來一直備受老百姓歡迎。然而在當今的商品經濟發展大潮中,傳統的民間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二人臺也不例外。許多年老的二人臺優秀演員被迫改行另謀生路,年輕一代又少有人學;以致青黃不接,後續無人。

在「外患」和「內憂」的夾攻下,二人臺目前處於很艱難的時期。

我也是個喜歡二人臺的人,小時候爺爺也帶我看過不少的二人臺的戲,至今還記憶猶新。。。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2樓:魂牽夢縈

關於二人臺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於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漢族舞蹈,創造了一丑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

3樓:最強大腦花

二人臺究竟產生於何地,通過縝密的考究,並從**、舞蹈、戲劇、民俗、歷史、地理等多方位的角度探析,得出這樣的結論:二人臺是孕育在晉陝冀,形成在內蒙古,發展在五省區,融民歌、舞蹈、曲藝、牌子曲、戲曲為一體的地方戲,或稱綜合藝術。

於二人臺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於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漢族舞蹈,創造了一丑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之後,由山西逃荒的難民傳到內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進一步成長起來。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內蒙古土默特地區開始出現了職業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劇目逐漸豐富,表演日益提高,開始由表演唱向代言體民間小戲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在內蒙古與河北張家口地區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現了東路二人臺的職業班社,有的班子多達十幾人。

初步有了行當之分,除淨、末角外,又發展了其他行當。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戲」形式,由多人飾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時有少數劇目還加進了武打。

**、唱腔也有所創新。過去多是專曲專用,一曲到底。後來則根據劇情,配以多種曲調。

有的唱腔向板腔體式發展。東路二人臺在建國前沒有女演員,西路二人臺,則早在職業班社出現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藝人榮雙羊和他的兒媳計子玉,嶽石匠的女兒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婦同台演出過。直至1946年,計子玉收女徒班玉蓮,才成為二人臺第一代職業女藝人。

建國後,二人臺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先後在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的河曲、陽高、大同,河北的張北、沽源、尚義、康保以及陝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臺專業演出團體和培養二人臺演員藝術學校。僅內蒙古西部就有專業劇團五個,以演二人臺小戲為主的烏蘭牧騎二十六個,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業餘劇團。

4樓:晨光眠夏

二人臺,又稱「二人班」,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因其劇目大多採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臺」。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二人臺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臺初名「蹦蹦」、「玩藝兒」,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張家口。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早期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舊時二人臺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段子。然後通過問答的方式(稱「叫門對子」)把旦角叫上場接演正戲。

二人臺的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臺的唱腔和牌曲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原始曲調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晉北民歌、陝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變而來;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

二人台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傳地廣大群眾的喜愛。2006年,二人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人臺的起源是什麼?

5樓:最強大腦花

二人臺究竟產生於何地,通過縝密的考究,並從**、舞蹈、戲劇、民俗、歷史、地理等多方位的角度探析,得出這樣的結論:二人臺是孕育在晉陝冀,形成在內蒙古,發展在五省區,融民歌、舞蹈、曲藝、牌子曲、戲曲為一體的地方戲,或稱綜合藝術。

於二人臺的形成時間和地點,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年間(1875-1908)於內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帶,在蒙漢民歌和曲藝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民間社火中的漢族舞蹈,創造了一丑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說它是由清朝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曲藝打坐腔結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動作,發展而成。之後,由山西逃荒的難民傳到內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進一步成長起來。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內蒙古土默特地區開始出現了職業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劇目逐漸豐富,表演日益提高,開始由表演唱向代言體民間小戲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在內蒙古與河北張家口地區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現了東路二人臺的職業班社,有的班子多達十幾人。

初步有了行當之分,除淨、末角外,又發展了其他行當。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戲」形式,由多人飾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時有少數劇目還加進了武打。

**、唱腔也有所創新。過去多是專曲專用,一曲到底。後來則根據劇情,配以多種曲調。

有的唱腔向板腔體式發展。東路二人臺在建國前沒有女演員,西路二人臺,則早在職業班社出現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藝人榮雙羊和他的兒媳計子玉,嶽石匠的女兒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婦同台演出過。直至1946年,計子玉收女徒班玉蓮,才成為二人臺第一代職業女藝人。

建國後,二人臺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先後在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的河曲、陽高、大同,河北的張北、沽源、尚義、康保以及陝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臺專業演出團體和培養二人臺演員藝術學校。僅內蒙古西部就有專業劇團五個,以演二人臺小戲為主的烏蘭牧騎二十六個,此外各地還有許多業餘劇團。

6樓:

二人臺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

因為其劇目大多採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臺。各地的二人臺,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分為東西兩路。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希望採納!謝謝!

7樓:老船長智庫

二人臺在我國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它形成並流傳於民間,其題材與民眾息息相關,近百年來一直備受老百姓歡迎。然而在當今的商品經濟發展大潮中,傳統的民間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二人臺也不例外。許多年老的二人臺優秀演員被迫改行另謀生路,年輕一代又少有人學;以致青黃不接,後續無人。

在「外患」和「內憂」的夾攻下,二人臺目前處於很艱難的時期。

我也是個喜歡二人臺的人,小時候爺爺也帶我看過不少的二人臺的戲,至今還記憶猶新。。。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8樓:繼潤

二人臺是在內蒙古產生的

二人臺的劇種起源

9樓:繼潤

二人臺,又稱「二人班」,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 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因其劇目大多採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臺」。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二人臺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臺初名「蹦蹦」、「玩藝兒」,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張家口。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早期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舊時二人臺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段子。然後通過問答的方式(稱「叫門對子」)把旦角叫上場接演正戲。

二人臺的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臺的唱腔和牌曲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原始曲調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晉北民歌、陝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變而來;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

二人台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傳地廣大群眾的喜愛。2006年,二人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河曲二人臺藝術團在太原演出。

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臺人才培養基地」在河曲二人臺藝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河曲縣多年來努力發展文化藝術的結果,標誌著河曲民歌二人臺這一藝術瑰寶將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二人臺俗稱雙玩意兒,二人班。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

10樓:孫小墨

二人臺,又稱「二人班」,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陝西、

各地二人臺形式 (12張)

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因其劇目大多採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而得名「二人臺」。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為界,二人臺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二人臺初名「蹦蹦」、「玩藝兒」,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山西省大同、朔州和河北省張家口。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二人臺最初只是農民在勞動餘暇自我娛樂的一種化裝表演形式。早期二人臺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所唱的多是小曲。

舊時二人臺演出有一套習慣,一般先由丑角上場說「呱嘴」,「呱嘴」都是第三人稱的現成段子。然後通過問答的方式(稱「叫門對子」)把旦角叫上場接演正戲。

二人臺的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產、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臺的唱腔和牌曲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原始曲調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晉北民歌、陝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變而來;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

二人台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一直深受流傳地廣大群眾的喜愛。2006年,二人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河曲二人臺藝術團在太原演出

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臺人才培養基地」在河曲二人臺藝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河曲縣多年來努力發展文化藝術的結果,標誌著河曲民歌二人臺這一藝術瑰寶將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第二人格喚醒方法怎麼喚醒,喚醒第二人格的方法

心理喚醒與生理喚醒是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的。生理喚醒是心理喚醒的基礎和重要喚醒源。但心理喚醒並非是生理喚醒在心理上的簡單反映。試著回憶 ta 出現時自己的心理波動 喚醒第二人格的方法 我有一次在網上無意間做了乙個關於人格的測試,每乙個測試做完後都有乙個大概的答案,我有乙個答案記不得了,我只記得有乙個答...

二人轉靠山調詞?東北二人轉靠山調的老曲目都有哪些啊

靠山調 是天津時調的主要唱腔曲調之一,原係修鞋匠人休息時,背靠山牆自娛自樂時清唱的小調。漸漸形成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 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具有詞語通俗,腔調高亢,韻味醇厚 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小調。靠山調源於明 清以來的時調小曲,清末民初以來在天津碼頭一帶的船伕 搬運工人 手工業...

小學生相聲台詞短點的,小學生二人簡短相聲台詞

有趣的倒順詞 甲 有些詞倒過來念,就成了另乙個詞,意思也不一樣了。你知道嗎?乙 這有什麼新鮮的!你能正著念,我就能把它給倒過來。甲 你能行?乙 不信咱們試試 甲 你聽著,媽媽經常給我講故事。乙 這容易,市區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甲 非常正確。故事 倒過來變 事故 意思不一樣了。乙 還別說,挺好玩兒。再...

閃靈二人組的結局誰知道,閃靈二人組結局是什麼?

看到最後,我終於知道 閃靈二人組 結局了 看到最後,我終於知道 閃靈二人組 結局了 這幾天來我連續看完了 閃靈二人組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閃靈二人組 的世界觀還真的有趣 一切謎底都在最後一捲中大公開 原來閃靈這個世界其實是乙個虛擬的電腦世界 而開發這個虛擬世界的團隊叫做 托拉斯智囊團 也就是閃靈世界裡...

二人軍旗規則,求助兩人軍棋暗棋的規則

其實兩人的規則和4人的規則是一樣的。還有,我搞不清楚,你到底是想問1v1的正規軍旗,還是玩那種娛樂性質的翻翻棋,就是半副象棋的那種。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和4人軍旗一樣的規則了。後者的話,其實並沒有固定的規則,因為連發明者都不知道是誰,都是玩家自己摸索出來的,所以這規則確實不好說 規則是扛旗之前是不用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