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月亮的民間風俗,有哪些與月亮有關的民間風俗

時間 2022-03-09 03:04:30

1樓:蘇打

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

有哪些與月亮有關的民間風俗

2樓:神奇領域的創作者

1、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2、祭月賞月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公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擴充套件資料

踩月亮。

在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傳著一種傳統的戀愛方式——踩月亮。這裡的踩月亮與黔東南的「遊方」大同小異。

踩月亮就是每當清風明月時,小夥子們拿著蘆笙或木葉便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來到山坡或高地上,趁著皎潔的月光,吹起動聽的蘆笙、木葉。優美動聽的樂曲呼喚著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頗有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味道。

小夥子的蘆笙或木葉吹 過三遍之後,仍不見姑娘的面,就說明姑娘已有物件或不喜歡這位小夥子,小夥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則被認為不禮貌。 樂曲如呼喚來的姑娘,二人可通過對歌交談。

3樓:一笑而過看回頭

1、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髮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燃燈

元宵節燃燈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猜燈謎

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型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擴充套件資料: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白話翻譯: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靜夜思 》

白話翻譯: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張九齡《望月懷遠》

白話翻譯:茫茫的海上公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4、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白話翻譯: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泊船瓜洲》

白話翻譯: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6、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杜甫《月夜憶舍弟》

白話翻譯: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4樓:蘑菇西餐

賞月、團圓、吃月餅。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5樓:霜寒冰聽殘荷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

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關於月亮的習俗

6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的習俗一般都有:

一,燈謎

燈謎又名文虎,亦稱打虎射,拆等,現在,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型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二,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髮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三,燃燈

元宵節燃燈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三,玩兔兒爺

兔兒爺誕生於明代,清代達到鼎盛。一般認為,兔兒爺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乙個流傳較廣的傳說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

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玉兔變成了乙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

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

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宮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

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7樓:

一,燈謎

燈謎又名文虎,亦稱打虎射,拆等,現在,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型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二,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髮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與月亮有關的民間風俗

8樓:匿名使用者

8月十五祭奠月亮,吃月餅

9樓:呆萌寶寶

中秋團圓吃月餅賞月。

有關月亮的民風民俗

10樓:知識青年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3、拜月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公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4、祭月

中秋當晚,設上大香案,擺上祭品,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在月光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所在的方向,點燃紅燭,一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最後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分發給家人。

5、觀潮

觀潮所看的河流,就是有名的錢塘江。觀潮的風俗最早興起在漢代,唐宋時期,已經到達了頂峰。宋代蘇軾曾寫《八月十五日看潮》詩。

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有哪些?請列舉一二。

月亮故事說的是各地有關月亮的傳說故事。東北地區黑龍江省的赫哲族中,流傳著一則 月亮的故事 古時候,乙個婦女去江邊挑水,抬頭望著天上的月亮,覺得明亮的月亮特別可愛,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在婆家受到的種種虐待 萬念俱灰。後又相傳嫦娥對人間的某人動了情,王母娘娘知道後就把她打發到冷宮,永不得出來。嫦娥帶上...

關於月亮的故事,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有什麼

1 傳說月亮裡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裡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2我國高山族的一則神話是這樣的 天地間本來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人們只能點火把來照明。也不知過了多少年,...

有關月亮的別稱和由來,月亮有哪些別稱

1 玉兔,傳說月中有白兔,因用為月的代稱。傅玄 擬天向 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賈島 贈智朗禪師 詩 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辛棄疾 滿江紅?中秋 詞 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 成語 金烏西墜,玉兔東昇 2 蟾宮即廣寒宮,是神話景觀,是上界神仙為嫦娥在月亮上建造的一座宮殿。因為這座宮殿是乙個具有宇...

與月亮有關的悲傷的詩句,有哪些經典的關於月亮的悲傷詩句?

你好,以下詩句,僅供參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舉頭思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還有好多哦 望採納感謝 有哪些經典的關於月亮的悲傷詩句?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傳說月亮裡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 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