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據學有哪些主要成就,清代考據學的發展及其成就?

時間 2022-03-06 12:05:40

1樓:愛喝可樂的二哈

《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異》《廿二十禮記》

清代考據學的發展及其成就?

2樓:匿名使用者

考據學考據學即清代所謂漢學,又稱樸學。其內容主要是從文字音韻、名物訓詁、校勘輯佚等方面從事於經書古義的考證,並由此推廣到其他書籍。

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主張學術要有關當世之務,反對宋明理學空談心性的弊病,提倡漢學。稍後於顧、黃的閻若璩、胡渭諸家的著作,樹立了考據的範例。胡渭精於經義,尤精輿地之學,他所著的《禹貢錐指》和《易圖明辨》,在辨別古書真偽和提倡疑古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

閻若璩更是一位著名的考據學家,他於經史,亦精於地理。他沉潛三十年,著《尚書古文疏證》一書,用比較嚴謹的考據方法,證明古文尚書是東晉人偽造的。從閻若璩、胡渭開始,逐漸形成一種脫離社會現實、為考據而考據的學風。

這種學風,到乾隆、嘉慶時期更加盛行起來,形成考據學派,稱乾嘉學派。

乾嘉考據學派主要分為吳、皖兩大派。吳派以蘇州元和人惠棟(1697年――1758年)為首。他著有《古文尚書考》、《九經古義》等書。

他們的治學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訓。皖派以戴震為首。他們在治學上比較富有創造性,不拘泥於一家之言。

對中國古典文獻的整理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清代三大考據學專家

3樓:祿寒

錢大昕、王鳴盛、趙翼。

簡述清代乾嘉樸學的學術內涵 5

4樓:匿名使用者

隨著漢學的興起,清代的傳統學術研究從以求實切理為幟志,愈加趨向於以名物訓詁為特色,並崇尚樸實無華的治學風格。明末清初,在顧炎武、黃宗羲等學者的影響下,樸學在與宋明理學的對立和鬥爭中發展起來,注重於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信不徵」,以漢儒經說為宗,從語言文字訓詁入手,主要從事審訂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注疏和詮釋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證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論的闡述及發揮,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稱作「樸學」或「考據學」,成為清代學術思想的主流學派。清代樸學是對窮心於「天理」、「人欲」,不出「心、性、氣、理」範疇,淡忘儒學憂時濟世傳統,空談誤國的明代王學末流的反動,也是儒學自身發展史上否定之否定的結果。

樸學的成熟與鼎盛期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因而又被稱為「乾嘉學派」,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當代,在儲存和傳遞古代文化遺產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與重要的價值。「乾嘉學派」的共同之處是重漢學、識文字、通訓詁、精校勘、善考證,根據各學派治學目的、取向、宗旨、物件等不同細分為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以戴震為代表的「徽派」(有稱「皖派」),以及由清初黃宗羲開創的「浙東學派」,和稍後的與「徽派」、「吳派」關係密切的「揚州學派」等小的學派分支。梁啟超評價「吳派」學術廣博,篤守古訓,「凡古必真,凡漢必好」,因此崇古而泥古不化。

劉師培在《近代漢學變遷論》中指出:「江戴之學,興於徽歙,所學長於比勘,博征其材,約守其例,悉以心得為憑。且觀其治學之次第,莫不先立科條,使綱舉目張,同條共貫,可謂無信不徵矣。

」可見,在學術成就上,「徽派」超越了「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