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和關於清明節的詩句,關於清明節 時間 習俗 詩句 來歷

時間 2022-02-06 11:34:56

1樓:

一、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文公因逼介子推出亡而焚山,正是在清明節前兩天,於是,就規定每年的這時候,全國要禁火而寒食,這也是清明節又被稱為寒食節的**,其本意是為了「以老吾(晉文公)過,以旌(表揚)善人。」

二、清明節的古詩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乙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2樓:情感解憂站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肉,為他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1、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____晏殊《破陣子·春景》

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____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5、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____高翥《清明日對酒》

6、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7、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____黃庭堅《清明》

3樓:武旎

1、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____晏殊《破陣子·春景》

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____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南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乙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乙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古代,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晉代陸機有詩寫到:

「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到了宋代,上巳節逐漸銷聲匿跡,不見於文獻記載。

4樓:肥貓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歷史悠久,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

關於清明節的詩: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

宋·王禹

俏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5樓:

清明節的來歷和關於清明節的詩句如下:

一、清明節的來歷是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二:清明節的詩句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自於:溫庭筠《清明日》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出自於:孟浩然《清明即事》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出自於:楊萬里《寒食上冢》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出自於:孟浩然《清明即事》

6樓:

清明節: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冬至後的第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後來,清明節逐漸演變成為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關於清明節(時間.習俗.詩句.來歷)

7樓:卡卡傑西

每年的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有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鬥雞、蠶花會、吃青團等習俗。

1、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2、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而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並相傳至今。如今,清明節到來之際,每家每戶便開始祭奠先祖。

8樓:du知道君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②。 借問③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關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有關清明節的詩詞?

9樓:都都

一、清明節來歷:

清明節起源於寒食節。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寒食節講究禁火、冷食。是流傳於北方的乙個較早的節日,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增加了踏青、祭掃、蹴鞠等習俗。

在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銷聲匿跡,直到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也融進了寒食節的習俗。

二、清明節習俗:

1、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這個習俗由來已久。祭祖也是清明節的中心,來表達對先人的追思。清明節本屬「祭祖節」,是表達孝道的重要節日。

而以祭祀場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最普遍的祭祀方式,清明節掃墓就是墓祭。拜。

2、踏青

清明節期間,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清明節也叫「踏青節」,所以人們會在掃墓祭祖之餘,一家人在外賞春景,郊遊一番。

3、放風箏

人們在清明節也會選擇放風箏,這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據說,有的人會在風箏飛到很高的地方時,剪斷風箏線。任憑它飛走。認為這樣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

三、清明節詩詞:

1、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 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2、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鵲踏枝·六曲闌干偎碧樹

[唐] 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談到清明節,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 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 簡短 科普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版然節氣點,也是傳統權節日。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 踏青郊...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50字

清明節bai的起源,據 du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zhi墓祭 之 dao禮,後來民間亦相仿內效,於此日容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 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節是什麼時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 赫哲族 壯族 鄂倫春族 侗族 土家族 苗族 瑤族 黎族 水族 京族 羌族等24個少數...

清明節來歷和習俗,清明節 的習俗和來歷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 踏青 插柳 遊樂 牽鉤 放風箏 盪鞦韆 射柳 蹴鞠 鬥雞 蠶花會等。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 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 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