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時期形成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時間 2022-02-06 04:13:01

1樓:源尋冬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執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從霜降說起 「小寒」要比「大寒」寒

夏至漫話 夏至習俗與氣候 冬至氣候及習俗

2樓:可錦甄伶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曆」,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但中國又是乙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二十四節氣的概念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3樓:易書科技

在我國早期的曆書《月令》中具體地記載著月初及月中所出現的星象和物候。每當什麼星象和物候出現,就知道到了什麼季節,也就知道該種什麼莊稼和幹什麼農活了。大約到了戰國中後期,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識,將1個回歸年日數等分為34個區間,給出了專有的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春秋時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稱,這可能是利用圭表實測冬、夏至影長所用的專有名稱。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記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的名稱。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長短日至外,其餘都與現代一致。

八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日。《淮南子》已記有全部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現代完全一致,這是二十四節氣全部名稱的最早記錄。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4樓:阿維

二十四節氣上古時期就已經產生,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干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干支曆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上古時代以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乙個週期作為乙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

5樓:月似當時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曆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曆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

干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干支曆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

上古時代以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絡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

6樓:唯有

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國干支歷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與國際通用的公曆基乎一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干支曆和公曆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干支曆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

干支紀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它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曆與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

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後者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自古迄今,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7樓:匿名使用者

產生時期: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型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農曆是一種「陰陽曆」,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但中國古代又是乙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二十四節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歷史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       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為便記憶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為什麼會有二十四節氣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曆中...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呀,二十四節氣具體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執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曆的範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乙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獨創,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24節氣的由來 據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

二十四節氣都是什麼,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 中氣 所謂 氣 就是氣象 氣候的意思。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氣,每五日為一候,共計...

二十四節氣各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哪些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節氣,是干支曆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 十二月建 月令 的特定節令。廿四個節氣分別為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是什麼?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 土圭 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 春分 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