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要採取嫡長子,我國古代是不是一定要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

時間 2022-01-02 19:56:44

1樓:古建家園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

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

因為古代貴族階層妻妾眾多帶來的結果就是子嗣眾多,那麼,在這些兒子中有誰來做繼承人就會個大問題。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這樣會出現內亂,家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倒退,如果是帝王家的話,鬥爭更厲害。

這樣的背景下,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應運而生,嫡庶有別,貴賤不同,將家主正妻的第乙個兒子立為繼承人就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制度,這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渡,並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這無疑對乙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嫡子是家主和正妻所生的兒子,是家族中身份最尊貴的存在,因為正妻是明媒正娶的,而妾只是抬進家中的,實際上還是妾,正妻和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主僕的關係,子以母貴,正妻所生的兒子自然比妾所生的庶子要尊貴。而在嫡子中選擇嫡長子則是為了避免爭權。

這種宗法制是在西周建國之後正式確立的,正是西周人在總結殷人繼承法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度,商朝時期實行的繼承制是比較混亂的,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王族爭權奪勢的現象非常多,所以在商朝有乙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頻繁遷都,這固然和自然環境有關,但和王族的爭權奪勢也脫不了干係,乙個新的王登基後,會非常受掣肘,為了加強王權選擇遷都來穩定自己的勢力就是乙個必要的手段。

商朝的滅亡,其實也和繼承制的混亂有關係,王位待定的繼承人太多,因此很容易形成多股勢力。因此商朝末期實際上已經開始考慮嫡長子繼承制,而到了西周建國後,周武王就將嫡長子繼承製做了明確的規定。

當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的妻妾數都是有規定的,周天子有妻妾大約百人以上,而諸侯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為一妻一妾,之所有妻妾眾多,為的就是保證有子嗣來做繼承人,而且有妻有妾也算是貴族的標配。當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會多,所以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最好的繼承辦法。

這種制度在古代延續了三千年多年,雖然清朝皇室實行秘密立儲制,但在皇室之外,還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一旦這種制度崩潰,動亂必然來臨,因此歷朝歷代對嫡長子繼承制都是萬分維護的。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當時社會的統治秩序。

2樓:

這個是宗法制度的乙個影響非常深遠的一項.據說宗法制度是周公創制的.因為在周朝以前的商朝實行的王位繼承制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幾乎是一朝兒子一朝兄弟.周公認為這樣會引起王位爭奪,所以定下制度---嫡長子制.

宗法制的乙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目的在於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係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

在宗法制度下,從始祖的嫡長子開始傳宗繼統,並且世代均由嫡長子承繼。這個系統稱為大宗,嫡長子稱為宗子,又稱宗主,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權利。

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麼庶子才可代為祭祀。和大宗相對應的是小宗。在一般情況下,周天子以嫡長子繼統,眾庶子封為諸侯,歷代的周天子為大宗,這些諸侯就是小宗。

諸侯亦以嫡長子繼位,眾庶子封為大夫,這些大夫為小宗,而諸侯則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長子繼位,為大宗;眾庶子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統裡,諸侯和大夫實具有大宗與小宗雙重身份。

3樓:去病棄疾

直系嫡系之分?

直系包括嫡系吧。

---------------------------------------------

庶子和嫡子肯定不一樣的啊。那是皇后是內宮之首,地位上是最高的。妃儐的地位和她沒得比。中國又講究傳統,按資排輩很重要。

所以立為太子的皇子老母一般要當皇后。反之皇后的大兒子一般也要當太子。

我國古代是不是一定要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

4樓:霍樽

一般情況下是的。中國古代一直延續和發展的繼承制度按繼承權的先後順序有四種標準:立嫡,立長,立賢,立愛。

嫡就是正妻所生兒子,如果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在人們看來是當之無愧的繼承人。

立嫡:就是立正妻所生兒子為繼承人,例如:秦獻公立次子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的那位)為王,雖然秦孝公不是長子,但他是嫡子。

立長:在正妻無所出的情況下,立長子為繼承人。例如:秦莊襄王立長子嬴政為繼承人,嬴政他媽不是正妻,但嬴政是長子。

立賢: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在皇族內部挑選比較賢良,血緣近,名聲好的為繼承人。例如:宋高宗趙構(殺岳飛的那位)由於自己陽痿沒有兒子,立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為太子。

立愛:就是不管別人怎麼說,不管什麼規矩,就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為繼承人。例如:

袁紹立三子袁尚為繼承人,即非嫡子又非長子,只是袁紹感覺這個兒子最像自己,最喜歡,結果後面鬧成了內部動亂。

繼承制度關係到政權根本的穩定,一般人都會遵守立嫡,立長的制度,而立賢和立愛很容易引發動亂。

5樓:我是豪哥哦

這是由西周時期,周王實行宗法制開始的,之後基本如此。

不過根據當時社會環境也有例外,比如唐朝因為功勞大,實力強李世民是次子和李隆基是三子也登上王位。

明朝因為明武宗朱厚照病死而又沒有兒子,由他的堂弟明世宗朱厚熜繼位。

清朝為什麼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6樓:匿名使用者

滿人 注重能力 不想其他朝 不管 長子多廢 品德多壞 只要他有心計都行 而 那些真真有能力的 子 就只有被陷害

7樓:尨

滿人認為誰強就應該當他們的首領,暴力才能給他們部落帶來物質的滿足,才能服眾

8樓:粒粒皆辛苦

因為那個是很難執行的,是上古商周的規矩。皇帝自己老喜歡選個看得順眼的繼承,自己都打破這個規矩,誰還能受,所以乾脆直接選得了

9樓:

因為。。。滿人沒那規矩。。。就這麼簡單

中國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設史官,中國古代為什麼要設定史官

有的是為了讓後世記住自己的功績,有的是因為沒辦法 記錄歷史 和每個人的言行 事件。中國古代為什麼要設定史官 皇帝為什麼怕史官 在中國古代,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害怕史官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得從我國史官設定的歷史沿革說起。職責 按 說文解字 史,記事者也。說白了,史官就是記錄國家大事和皇帝言行的 它的分類...

中國古代為什麼用「倭」稱呼日本,古代為什麼稱日本人為倭人呢?

倭 在日文中同 大和 一樣都發音為 yamato 大和 一樣為日本國的別名,倭 字並沒有貶義。此名起源於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曾御封當時日本的君主為卑彌呼 即親魏倭王 魏 字去右邊的 鬼 字捨去 魂魄 之意,加上左邊 亻 加上往來的 友人 的意思,於是親魏倭王的所在國家也叫做 倭國 倭國之名得此由來並延用...

在中國古代,為什麼有的太監會娶妻

在古代是有這樣的行為,他們這種做法叫對食,是為了安撫太監的孤寂。在皇宮裡生活,他們總需要有人說話。娶妻雖然不能生孩子,但也是排解苦惱的乙個好方法。一 為了能夠有人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太監娶妻就是為了能夠在自己年老的時候有乙個可以照顧自己的人,避免乙個人孤獨的老去。二 皇帝對他們忠心的賞賜。很多太...

中國古代為什麼有如此燦爛的文化,為什麼中國從古代燦爛輝煌的文化到明清時期出現衰敗

介個嘛歷時時間長,歷史悠久,文明起源早,好比馬拉松比賽提前幾秒跑出去 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勇於探索,敢為人先,付出了遠遠高於其他民族的汗水,鮮血,甚至生命 人多,到清代就4億百姓了,人多了意識就會更加多樣,國土遼闊,氣候多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方特色文化在神州大地各個角落開花 民族多,現在才56個...

如今的社會古代的江湖,中國古代為什麼稱「社會」為「江湖」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都把社會稱之為是江湖,這種叫法主要也是為了和朝廷進行區分,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朝廷都是有一定的界限和範圍,而江湖相對來說就無邊無界,這其實也是乙個相對的叫法,也是為了更好地和朝廷進行區分,這樣子也能夠有一定的劃分界限。同時,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