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三國演義》中的「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時間 2022-01-28 20:47:16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卻說曹操部下諸將中,自張遼而外,只有徐晃與雲長交厚,其餘亦皆敬服;獨蔡陽不服

關公,故今日聞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

之。」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程昱曰:「丞相待關某甚厚,今彼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

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之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了,以絕後患。」操曰:

「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因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

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

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張遼領命,單騎先

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後而來。

卻說雲長所騎赤兔馬,日行千里,本是趕不上;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按轡徐行。

忽聽背後有人大叫:「雲長且慢行!」回頭視之,見張遼拍馬而至。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

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問曰:「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遼曰:「非

也。丞相知兄遠行,欲來相送,特先使我請住台駕,別無他意。」關公曰:「便是丞相鐵騎

來,吾願決一死戰!」遂立馬於橋上望之。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後乃是許褚、徐

晃、于禁、李典之輩。操見關公橫刀立馬於橋上,令諸將勒住馬匹,左右排開。關公見眾人

手中皆無軍器,方始放心。操曰:「雲長行何太速?」關公於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

過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

還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於天下,安肯有負前言。恐將軍途中乏

用,特具路資相送。」一將便從馬上托過**一盤。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餘資。留此

**以賞將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於萬一,何必推辭?」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

掛齒。」操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令一將

下馬,雙手捧袍過來。雲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勒馬回頭稱

謝曰:「蒙丞相賜袍,異日更得相會。」遂下橋望北而去。許褚曰:「此人無禮太甚,何不

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

眾將回城,於路嘆想雲長不已。

不說曹操自回。且說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里,卻只不見。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

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

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

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

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

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

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曰:「二夫人何在?」化

曰:「現在山中。」關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餘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

於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關公問

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

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

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

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雲長將曹操贈袍事,告知二嫂,催促車仗前行。至

天晚,投一村莊安歇。莊主出迎,鬚髮皆白,問曰:「將軍姓甚名誰?」關公施禮曰:「吾

乃劉玄德之弟關某也。」老人曰:「莫非斬顏良、文醜的關公否?」公曰:「便是。」老人

大喜,便請入庄。關公曰:「車上還有二位夫人。」老人便喚妻女出迎。二夫人至草堂上,

關公叉手立於二夫人之側。老人請公坐,公曰「尊嫂在上,安敢就坐!」老人乃令妻女請二

夫人入內室款待,自于草堂款待關公。關公問老人姓名。老人曰:「吾姓胡,名華。桓帝時

曾為議郎,致仕歸鄉。今有小兒胡班,在榮陽太守王植部下為從事。將軍若從此處經過,某

有一書寄與小兒。」關公允諾。次日早膳畢,請二嫂上車,取了胡華書信,相別而行,取路

投洛陽來。前至一關,名東嶺關。把關將姓孔,名秀,引五百軍兵在嶺上把守。當日關公押

車仗上嶺,軍士報知孔秀,秀出關來迎。關公下馬,與孔秀施禮。秀曰:「將軍何往?」公

曰:「某辭丞相,特往河北尋兄。」秀曰:「河北袁紹,正是丞相對頭。將軍此去,必有丞

相文憑?」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討得。」秀曰:「既無文憑,待我差人稟過丞相,方

可放行。」關公曰:「待去稟時,須誤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關

公曰:「汝不容我過關乎?」秀曰:「汝要過去,留下老小為質。」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

秀。秀退入關去,鳴鼓聚軍,披掛上馬,殺下關來,大喝曰:「汝敢過去麼!」關公約退車

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

橫馬下。眾軍便走。關公曰:「軍士休走。吾殺孔秀,不得已也,與汝等無干。借汝眾軍之

口,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殺之。」眾軍俱拜於馬前。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早有軍士報知洛陽太守韓福。韓福急聚眾將商

議。牙將孟坦曰:「既無丞相文憑,即係私行;若不阻擋,必有罪責。」韓福曰:「關公勇

猛,顏良、文醜俱為所殺。今不可力敵,只須設計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計:先將鹿角

攔定關口,待他到時,小將引兵和他交鋒,佯敗誘他來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關某墜馬,

即擒解許都,必得重賞。」商議停當,人報關公車仗已到。韓福彎弓插箭,引一千人馬,排

列關口,問:「來者何人?」關公馬上欠身言曰:「吾漢壽亭侯關某,敢借過路。」韓福

曰:「有曹丞相文憑否?」關公曰:「事冗不曾討得。」韓福曰:「吾奉承相鈞命,鎮守此

地,專一盤詰往來奸細。若無文憑,即係逃竄。」關公怒曰:「東嶺孔秀,已被吾殺。汝亦

欲尋死耶?」韓福曰:「誰人與我擒之?」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關公約退車仗,拍

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

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

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飛馬徑奔韓福,沖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

帶頭連肩,斬於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於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連夜投汜水關來。把關將乃幷州人氏,

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錘;原是黃巾餘黨,後投曹操,撥來守關。當下聞知關公將到,尋思

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餘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安

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曰:「將軍名震天下,誰不敬仰!

今歸皇叔,足見忠義!」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卞喜曰:「將軍殺之是也。某見丞

相,代稟衷曲。」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眾僧鳴鐘出迎。原來那

鎮國寺乃漢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餘人。內有一僧,卻是關公同鄉人,法名普淨。

當下普淨已知其意,向前與關公問訊,曰:「將軍離蒲東幾年矣?」關公曰:「將及二十年

矣。」普淨曰:「還認得貧僧否?」公曰:「離鄉多年,不能相識。」普淨曰:「貧僧家與

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卞喜見普淨敘出鄉里之情,恐有走洩,乃叱之曰:「吾欲請將軍赴

宴,汝僧人何得多言!」關公曰:「不然。鄉人相遇,安得不敘舊情耶?」普淨請關公方丈

待茶。關公曰:「二位夫人在車上,可先獻茶。」普淨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後請關公入方

丈。普淨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

卞喜請關公於法堂筵席。關公曰:「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卞喜未及回

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

洩,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

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隨即回身來看二嫂,早有軍人圍住,見關公來,四下奔走。關公趕散,謝普淨曰:「若非吾

師,已被此賊害矣。」普淨曰:「貧僧此處難容,收拾衣缽,亦往他處雲遊也。後會有期,

將軍保重。」關公稱謝,護送車仗,往滎陽進發。滎陽太守王植,卻與韓福是兩親家;聞得

關公殺了韓福,商議欲暗害關公,乃使人守住關口。待關公到時,王植出關,喜笑相迎。關

公訴說尋兄之事。植曰:「將軍於路驅馳,夫人車上勞困,且請入城,館驛中暫歇一宵,來

日登途未遲。」關公見王植意甚殷勤,遂請二嫂入城。館驛中皆鋪陳了當。王植請公赴宴,

公辭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館驛。關公因於路辛苦,請二嫂晚膳畢,就正房歇定;令從者各

自安歇,飽喂馬匹。關公亦解甲憩息。卻說王植密喚從事胡班聽令曰:「關某背丞相而逃,

又於路殺太守並守關將校,死罪不輕!此人武勇難敵。汝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乙個

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吾亦自引軍接應。」胡班領命,便點

起軍士,密將乾柴引火之物,搬於館驛門首,約時舉事。

胡班尋思:「我久聞關雲長之名,不識如何模樣,試往窺之。」乃至驛中,問驛吏曰:

「關將軍在何處?」答曰:「正廳上觀書者是也。」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

下憑幾看書。班見了,失聲嘆曰:「真天人也!」公問何人,胡班入拜曰:「滎陽太守部下

從事胡班。」關公曰:「莫非許都城外胡華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喚從者於行李中

取書付班。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懷不仁,欲害將軍,暗

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於三更放火。今某當先去開了城門,將軍急收拾出城。」

關公大驚,忙披掛提刀上馬,請二嫂上車,盡出館驛,果見軍士各執火把聽候。關公急

來到城邊,只見城門已開。關公催車仗急急出城。胡班還去放火。關公行不到數里,背後火

把照耀,人馬趕來。當先王植大叫:「關某休走!」關公勒馬,大罵:「匹夫!我與你無

仇,如何令人放火燒我?」王植拍馬挺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人馬都

趕散。關公催車仗速行,於路感胡班不已。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報與劉延。延引數十騎,出郭而迎。關公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

別來無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辭了丞相,去尋家兄。」延曰:「玄德在袁

紹處,紹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來。」延曰:「今黃河渡口關

隘,夏侯□部將秦琪據守,恐不容將軍過渡。」公曰:「太守應付船隻,若何?」延曰:

「船隻雖有,不敢應付。」公曰:「我前者誅顏良、文醜,亦曾與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

而不與,何也?」延曰:「只恐夏侯□知之,必然罪我。」關公知劉延無用之人,遂自催車

仗前進。到黃河渡口,秦琪引軍出問:「來者何人?」關公曰:「漢壽亭侯關某也。」琪

曰:「今欲何往?」關公曰:「欲投河北去尋兄長劉玄德,敬來借渡。」琪曰:「丞相公文

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節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將軍將令,守把關隘,

你便插翅,也飛不過去!」關公大怒曰:「你知我於路斬戮攔截者乎?」琪曰:「你只殺得

無名下將,敢殺我麼?」關公怒曰:「汝比顏良、文醜若何?」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

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關公曰:「當吾者已死,餘人不必驚走。

速備船隻,送我渡河。」軍士急撐舟傍岸。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

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後人有詩嘆曰:「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

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忠義慨然衝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敵,

今古留題翰墨間。」

關公於馬上自嘆曰:「吾非欲沿途殺人,奈事不得已也。曹公知之,必以我為負恩之人

矣。」正行間,忽見一騎自北而來,大叫:「雲長少住!」關公勒馬視之,乃孫乾也。關公

曰:「自汝南相別,一向訊息若何?」幹曰:「劉辟、龔都自將軍回兵之後,復奪了汝南;

遣某往河北結好袁紹,請玄德同謀破曹之計。不想河北將士,各相妒忌。田豐尚囚獄中;沮

授黜退不用;審配、郭圖各自爭權;袁紹多疑,主持不定。某與劉皇叔商議,先求脫身之

計。今皇叔已往汝南會合劉辟去了。恐將軍不知,反到袁紹處,或為所害,特遣某於路迎接

將來。幸於此得見。將軍可速往汝南與皇叔相會。」關公教孫幹拜見夫人。夫人問其動靜。

孫乾備說袁紹二次欲斬皇叔,今幸脫身往汝南去了。夫人可與雲長到此相會。二夫人皆掩面

垂淚。關公依言,不投河北去,徑取汝南來。正行之間,背後塵埃起處,一彪人馬趕來,當

先夏侯□大叫:「關某休走!」正是:六將阻關徒受死,一軍攔路復爭鋒。畢竟關公怎生脫

身,且聽下文分解。--

誰知道三國演義75 80回中的小故事

第六十回 益州牧劉璋派使節張松前去結連曹操,但張松卻反被曹操趕出許都。劉備派部將迎接經過荊州的張松,張松感激劉備之恩,臨走之前將西川四十一州地理圖本獻給劉備。劉備率領龐統 黃忠 魏延等人,一同入川。第六十一回 孫權派周善前往荊州取孫夫人和阿斗往東吳,意在令劉備拿荊州換阿斗。趙雲追趕周善的船隊,奪回阿...

三國中趙雲是怎麼死的,誰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是怎麼死的?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裡提到的,在公元20...

誰知道三國演義讀後感的結尾怎麼寫呀

三國時期既是乙個人才倍出的時代,又是乙個戰亂的時代,多少傑出的英雄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這是乙個多麼偉大的精神啊!所謂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這些青少年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讓我們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使中國成為永遠的東方之珠!你說的結尾啊!我就寫結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誰知道三國演義裡公孫瓚是何等人物,介紹下

且說北平太守公孫瓚,統領精兵一萬五千,路經德州平原縣。正行之間,遙見桑樹叢中,一面黃旗,數騎來迎。瓚視之,乃劉玄德也。具體形象沒有什麼描述。三國演義裡公孫瓚是怎麼死的?自殺。鬥不過袁紹,被自己造的圍城困死了自己。公元199年 漢獻帝建安四年 三月,蒙特內哥羅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

三國演義中哪些人物擔任過吳國的都督?

程普 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諸葛恪 朱然 陸抗。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為三國時期東吳四大都督。周瑜。繼程普之後為東吳都督。早期招募鄉勇,追隨其連襟孫策,為東吳開國元勳之一。周瑜貌俊而量雅,善戰而多謀,可惜心胸狹窄,被孔明氣死,時年36歲。瑜一生無大功,可是畢其功於赤壁,護民保吳,天下三分,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