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個詞的由來,「陛下」的由來

時間 2022-01-20 03:06:50

1樓:

陛下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集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乙個「陛下」,右乙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

《說文》:公升高端也。從阜,坒聲。

」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

「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

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

「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

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

「公車徵,陛見,對策第一。」

殿下殿下和陛下是乙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

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謝莊《慶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

」又有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按,梁武帝弟蕭巨集,封臨川郡王。

一說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

」唐代以後,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事物紀原》卷二:「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

」又按,三國時已稱皇太后為殿下,見《三國.魏書.三少帝紀》。

閣下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

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膝下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

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注:

「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訊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

「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

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

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

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在下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

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

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

「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

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

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

韓策二》:「嚴仲子闢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

』」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

『……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

何足下距僕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

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

」那麼,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

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

』『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

「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2樓:呼延又夏滿藏

拍拖原為珠江口一帶航運俗語。珠江口航運發達,通常大船載貨並拖小船一艘,主航道大拖小;近岸時,大船吃水深,難以靠岸,此時小船便卸貨上岸,

來回相依。後以此形象比喻男女戀愛時的互相關心和難捨難分,約定俗成,謂之「拍拖」也!而原意反湮滅,鮮為人知

陛下的由來

3樓:匿名使用者

下臣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獨斷》,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下。

  側近臣與之言,由彼上達。陛下之稱,即由此而來。   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官家」、「至尊」等。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集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乙個「陛下」,右乙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

《說文》:公升高端也。從阜,坒聲。

」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

「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

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

「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

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

「公車徵,陛見,對策第一。」

4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階級問題扯出來的稱呼,封建社會的時候,臣子躬身拜叩,不敢直視龍顏所以只可以看見皇位前的台階,那塊地方稱為臺陛於是就有陛下的稱呼了

「陛下」的由來 20

5樓:知者不言

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陛下」二字,比原來的理解複雜得多。

======

說「陛下」

王彥坤*

蔡邕《獨斷》曰:「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公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于階側,以戒不虞。

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所釋「陛下」,非無道理,卻不全面。其實漢代以「陛下」稱皇帝,不但可用於「群臣與天子言」時指斥對方(即用作第二人稱),也適用於其他情況下稱作為第三者之皇帝(即用作第三人稱),甚至還可用於皇帝自稱(即用作第一人稱)。

下面《漢書》各例即是證明。

① 臣竊觀上世之傳,若高皇帝之建功業,陛下之德厚而得賢佐,皆有司之所覽,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晁錯傳》)

② 君,陛下故相,宜極諫爭。(《循吏傳·龔遂》)

③ 房與宮對食,元延元年中宮語房曰:「陛下幸宮。」(《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

④ 武因問客:「陛下得武書,意何如?」(同上傳)

⑤ 成帝曰:「太子丞正統,當共養陛下,不得復顧私親。」(《外戚傳下·孝元傅昭儀》)

例①為晁錯上書漢文帝語,「陛下」指稱高皇帝劉邦;例②為龔遂與長樂衛尉安樂語,「陛下」指昌邑王(廢帝)劉賀;例③、例④為漢哀帝時司隸解光奏言中語,內中,宮指成帝時中宮史曹宮,房指官婢道房,武指掖庭獄丞籍武,客指中黃門田客,兩「陛下」均指漢成帝:此四例,「陛下」並用作第三人稱。例⑤漢成帝無子,因立定陶王(即哀帝劉欣)為太子,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太子時得與祖母傅太后、生母丁姬相見,成帝未允,因有是語。

所雲「陛下」則是漢成帝自稱。其實,以「陛下」指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史記》已有用例,如:

⑥ 匈奴遮狹絕道,(李)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李將軍列傳》)

⑦ 上聞之,乃使相如責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告巴蜀太守:……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司馬相如列傳》)

例⑥「陛下」即用於第三人稱(指漢武帝)。例⑦檄文雖則相如執筆,而實為武帝代言,故以「陛下」為皇帝自稱,似乎也無不可。

《漢書》中「陛下」除用於尊稱皇帝之外,也用於尊稱行使皇帝權力的其他人。如:漢平帝代立之時,年方九歲而被疾,元後(於平帝為曾祖母)臨朝,《王莽傳上》載莽與群臣上疏即稱元後為「陛下」,如「莽帥群臣奏言:

『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練,減御膳,誠非所以輔精氣,育皇帝,安宗廟也。』」「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禍」等均是。又,王莽居攝為假皇帝,莽稱元後為「陛下」,而張竦為劉嘉作奏書,復稱莽為「陛下」;其例俱見《王莽傳上》,此不贅述。

* 王彥坤先生,暨南大學中文系。

「陛下」一詞是怎麼來的,陛下這個詞的由來?

陛下 的 陛 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 公升高端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 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 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 陛下 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

陛下的由來

下臣對君主的尊稱,秦朝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 獨斷 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下。側近臣與之言,由彼上達。陛下之稱,即由此而來。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稱 朕 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 陛下 聖上 萬歲 等,私下敬稱皇帝為 聖人 官家 至尊 等。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集或...

媽媽這個詞的由來,媽媽這個稱呼的由來?

媽,從造字上看,媽是形聲字,從女,馬聲。本義是稱呼母親,重讀仍為原義。廣雅 釋親 媽,母也。康熙字典 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在歷史長河中,媽媽 這個詞的含義經過變化,但是 必須強調的是 媽媽 不是外來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某些無知之輩竟然說 媽媽 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英文是mother mum ...

想知道探花這個詞的由來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唐人李淖在 秦中歲時記 中寫道 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

知音一詞的由來,知音這個詞的來歷

古時候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 偶然遇到乙個打柴人,他聽的懂伯牙的 並且讚美他的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