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金 鉬 銅 鉛鋅礦床地球化學特徵對比

時間 2023-04-30 09:00:12

1樓:中地數媒

膠東地區有色金屬礦床具有「一源、二巖、三帶、四化」的規律:「一源」是指成礦物質**與白堊紀偉德山花崗岩體有關;「二巖」是指賦礦圍岩主要為前寒武紀變質岩(大理岩、片麻岩)和白堊紀岩漿巖(以花崗岩類為主,也有中基性火山岩和潛火山岩);「三帶」是指控礦構造為侵入接觸帶、斷裂構造帶、層間滑動帶;「四化」是指圍岩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矽化、鉀化、絹雲母化。本書討論的八處典型礦床的主要特徵見表7-1。

通過對典型礦床地質特徵的分析對比,發現鉬礦與銅鉛鋅多金屬礦圍岩蝕變型別相似,均以熱液蝕變為主,礦化特徵表現出與圍岩蝕變一致,礦石結構和構造也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說明其成礦是在同一構造體制下進行的。主要受區域總體北東向斷裂構造制約和偉德山花崗岩侵位機制影響。

金—鉬—銅—鉛鋅礦床成礦系列

2樓:中地數媒

成礦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質發展歷史階段、一定的構造單元內、與一定的地質作用有關、在不同的地質構造部位形成的有成因聯絡的礦床組合。結合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認為膠東地區金、鉬、銅、鉛鋅多金屬礦符合成礦系列的定義,構成與偉德山花崗岩有關的金-鉬-銅-鉛鋅多金屬礦成礦系列。在形成時代上,金礦、鉬礦、銅鉛鋅多金屬礦成礦時代與偉德山花崗岩成岩時代一致;在物質**上,成礦、成岩均具殼、幔混合源特點,成礦物質明顯與偉德山花崗岩同源;在空間分布上,由偉德山花崗岩內部至遠離花崗岩依次出現鉬(鎢)礦、鉛鋅礦、銅礦,顯示出由相對較高溫礦床至較低溫礦床的展布規律。

膠東地區金、鉬、銅、鉛鋅多金屬礦床形成於早白堊世,位於華北板塊東南邊緣和蘇魯造山帶東緣的接觸部位,與岩石圈減薄和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有關,賦存於花崗岩體內及外圍不同的地質構造部位,是一組與偉德山花崗岩有成因聯絡的礦床組合,膠東典型有色金屬礦成礦系列的主要特徵見表7-1。

膠東鉬礦大多賦存於偉德山花崗岩小岩體內,屬斑巖型鉬礦。銅礦主要在粉子山群中順層產出,為層控型或受層間構造控制的銅礦。鉛鋅礦有兩種型別,大部分為產於中生代及以前地質體中的脈狀鉛鋅礦,棲霞香夼鉛鋅礦為產於偉德山花崗岩小岩體與蓬萊群碳酸鹽岩接觸帶的矽卡巖型鉛鋅礦。

可見,斑巖型、矽卡巖型、熱液脈型、層控型多金屬礦床共存於膠東地區,各種礦床型別構成多位一體、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同一成礦系列。

對斑巖型礦床的研究表明(張文釗等,2009),斑巖型礦床的含礦斑巖體是廣泛熱液蝕變的中心,其周圍可以形成其他的礦化型別,包括高硫型或低硫型淺成低溫金礦床、矽卡巖型和產在碳酸鹽岩或非碳酸鹽岩中的交代型礦床,這些礦床在一定程度上受控於斑巖體周圍的圍岩巖相環境。過去人們常將其分別作為獨立的礦床型別,實際上它們與斑巖型礦構成乙個成礦系統,國外學者將其統稱為斑巖型礦床(侯增謙,2004)。通常,與斑巖型礦床套合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為高硫化物型,而低硫化物型淺成低溫金礦床則發育於距斑巖體較遠處(張文釗等,2009)。

按照這種認識,膠東有色金屬礦成礦系列具有斑巖型礦床的組合特徵,很有可能屬斑巖型礦床成礦系統。

內生銅多金屬礦勘查地球化學分類及其特徵

3樓:中地數媒

如上所述,不同成因型別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具有明顯差異,它們的成礦作用不同,地質特徵也不同。根據對中國大約30個不同型別銅多金屬礦區域地球化學異常分布特徵的研究發現,前述七種成因型別礦床均具有明顯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但並不是每種型別礦床都具有區別於其他型別礦床的典型地球化學異常特徵。例如,斑巖型、夕卡巖型和熱液型礦床,雖然它們的礦床地質特徵有很大差異,但由於其成礦的基本地質條件相近,即均與中酸性岩漿熱液活動有關,所以它們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組合和分布基本相似,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完全基於礦床的成因型別總結和建立的不同型別礦床的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特徵與模式,不適合於利用區域地球化學資料進行區域找礦**。

任何找礦勘探工作都是以地質條件和地質特徵為基礎進行的,尤其是在利用物化探資料進行成礦**時,更應該以一定的成礦地質特徵為基礎。以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特徵為基礎,結合礦床的成礦作用和地質特徵,將內生銅礦床分為四種勘查地球化學型別(史長義等,1998),即與火山岩有關的銅礦、與基性-超基性巖有關的銅礦、與中酸性岩漿巖有關的銅礦和層控熱液型銅礦(表1-2-3)。這種分類便於利用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的地球化學資料進行區域找礦**。

各種型別銅礦床的典型地質特徵見表1-2-4。

表1-2-3 內生銅礦床勘查地球化學分類與成因分類對比表。

表1-2-4 各種型別銅礦床典型特徵。

據劉蘭笙(1986)資料補充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