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寬,信,敏,惠 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2-11-20 20:15:41

1樓: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

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評析】「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這些確實都是人類的美德,作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能夠具備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認為具備了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樣的好處,那就不很妥當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乙個人莊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莊重的人侮辱,但卻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莊重的人的侮辱.

乙個人誠信,自然會比不誠信的人優先受到任用,但是誠信只是乙個人的基本素質之一,僅僅做到誠信還是遠遠不能滿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還是要有才能.至於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為了方便使喚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2樓:

「孔子說 『恭則不侮』,

就是說你想自己的生命不招來一些無端的羞辱,不招來一些摩擦衝突,你就先要畢恭畢敬地去對待別人,發自內心地對人恭敬,你自己當然就會活得有尊嚴。」于丹把賈伯斯視作「恭」的反面典型,「賈伯斯去世才56歲,為什麼地位和財富都不足以挽救他?那是因為他心中有太多的焦慮和糾結,對待家人和同事都沒有恭敬的態度,所以他就很難獲得快樂和幸福,也就很難長壽。

」於丹認為,「寬」是乙個人看別人的態度,誰對別人寬容,誰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寬容應該是先寬而後乃容,我理解這是兩個階段,沒事的時候先把自己養寬,等有事來的時候就自然能容得下。乙個平時活得鼠目寸光、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的人,突然來個事說你現在容下,他怎麼可能容呢?所以我覺得平時養寬是乙個過程,遇事能容是乙個結果。

」「『信』字則對當下的人來說特別重要, 從地溝油事件、紅十字會的信用危機,到動車追尾、小悅悅事件,2011年我們遇到了真正的誠信危機。孔子說 『信則人任焉』,只有守信譽,別人才不斷地任用你,你的職業生涯才有指望。」于丹說。

于丹對「敏」的理解就是一種大智慧型,絕對不是小聰明,「孔子說:『敏則有功』,誰敏銳誰才能真正建功立業,

不是說順風順水的時候我們用點小技巧就叫敏銳。敏銳是一種眼光,更是一種判斷,敏銳是一種拓展,更是一種發現。大家以後都是要去找工作的,我們都知道工作太難找了,社會上就業的機會太少了。

但是什麼人能找到最好的崗位呢?用一點敏銳。」

對於「惠」字,于丹則認為, 每個人看別人只看他的優點,這就是恩惠之心,「你能鼓勵別人、讚美別人,能跟別人交心,你還犯愁用不起別人嗎?『惠則足以使人』,這就是孔子的處世之道。」

望採納!

《論語》中,「恭、寬、信、敏、惠」各是什麼意思?如題 謝謝了

3樓:溥喆

恭則不侮:不打笑臉人 「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說:

恭則不侮。乙個人對他人恭敬的時候,你是不會招致羞辱的,沒有人來侮辱你。 中國老百姓的一句話叫「不打笑臉人」,對吧?

人就算一腔火氣,你一笑,其實中國的太極是什麼?你把對方的力量給卸了,你不一定要硬碰硬。為什麼予人不恭敬呢?

我們從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教對人有禮貌,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發自內心的恭敬,其實是越來越少了,因為人們火氣越來越大了。 要想仁愛,首先是有內心的恭敬,從個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於人,從整個國家,孔子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政治就完成了;也是敬事而信,內心有恭敬。所以小到一己人心,大到國家形態,我們由恭敬出發,對這個世界,我們會有眼中的美好。

寬:包容他人天寬地寬 恭敬以後就好了,人就寬容了。其實寬容很難做到。

學生問老師,提了乙個非常僥倖的問題,說:老師你給我乙個字,讓我終身行之乎。我覺得這個字要去問我們當今的老師,誰都很難回答。

誰都會說我給你講了這麼多課,你為什麼非要我乙個字呢?但是孔子真能回答。他就跟學生講:

「其恕乎。」如果這個世界上如果真有乙個字讓你一輩子受用,你就記住乙個寬恕的「恕」字,也就是說,以忠恕之心去看他人。 對他人包容了,其實自己也天寬地寬了。

所以恭敬而達到寬容。這是一種內心自然的成長。孔子說,寬就能夠得眾,你就可以有眾人對你的一種信賴,你就可以擁有最廣闊的朋友。

信:唯守信方贏得認知 第三步就要做到信。乙個人不是說寬容隨和就夠了,你要做事。

這個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 乙個有信譽的人在今天的公民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品德。這並不一定是古代的君子之德。

也就是說,有信譽的人在這個社會上,能夠使人認知。孔子說人認知,就是誰在挑選下屬的時候,都願意選擇有信譽的人來做這個職業的擔當。 敏:

活在當下 做到信之後,還要敏。過去我們總說,乙個人敬業就夠了。但是有很多人把我們的職業做成了勞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認為我只要賣苦力氣就夠了,做得沒有效力。

乙個人要敏是什麼?要發揮你的才智、敏捷行動,用孔子的話說,敏則有功。乙個人只有敏捷才能建立功業。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乙個君子,「欲敏於行而納於言。」你不必說得太多,而真正趕緊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再當想。

我們想想生命的流光,我們所謂的一生,無非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所有的未來你都可以從容地憧憬。所有的過往,你都可以從容地緬懷。但所有的當下,都充滿了惶惑、迷失、遺憾,匆匆地就過去了。

敏於行是什麼?就是告訴人一種態度:活在當下,就在今天,就在此刻,把事情做好了,不要去等了,這就是敏於行。

所以孔子說,乙個人敏,就可以有功。 惠:以恩惠之心寬厚他人 最後一點要「惠」:

懷有這樣一種恩惠之心,然後去寬厚他人。惠則足以使人。乙個能夠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夠領導他人,因為他使喚得動所有人。

這就是所謂的「利益均霑」-它可以讓所有人從中獲得自己應有的名分和利益。 即是孔子說:什麼是仁?

「恭寬信敏惠」,這5點你都做到的話,你就完成了行為層面上「仁」的建立。 仁:從當下出發以己之心寸度他人 所以,其實做到「仁」,就是從當下出發,以自己的心去寸度他人。

4樓:雙子北漂人

爺爺輩的名字是誰起的,有如此深遠的文化

怎樣理解孔子所說的恭,寬,信,敏,惠

5樓:匿名使用者

1、「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說:恭則不侮。乙個人對他人恭敬的時候,你是不會招致羞辱的,沒有人來侮辱自己。

所以說要想仁愛,首先是有內心的恭敬,從個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於人,從整個國家,孔子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政治就完成了;也是敬事而信,內心有恭敬。所以小到一己人心,大到國家形態,由恭敬出發,對這個世界,會有眼中的美好。

2、寬:包容他人 天寬地寬

那麼恭敬以後就好了,人就寬容了。其實寬容很難做到。

對他人包容了,其實自己也天寬地寬了。所以恭敬而達到寬容。這是一種內心自然的成長。孔子說,寬就能夠得眾,就可以有眾人對自己的一種信賴,就可以擁有最廣闊的朋友。

3、信:唯守信方贏得認知

那麼第三一步就要做到信。乙個人不是說寬容隨和就夠了,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

乙個有信譽的人在今天的公民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品德。這並不一定是古代的君子之德。也就是說,有信譽的人在這個社會上,能夠使人認知。

孔子說人認知,就是誰在挑選下屬的時候,都願意選擇有信譽的人來做這個職業的擔當。

4、敏:活在當下

那麼做到信之後,還要敏。過去我們總說,乙個人敬業就夠了。但是有很多人把我們的職業做成了勞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認為我只要賣苦力氣就夠了,做得沒有效力。

就是告訴人一種態度:活在當下,就在今天,就在此刻,把事情做好了,不要去等了,這就是敏於行。所以孔子說,乙個人敏,就可以有功。

5、惠:以恩惠之心 寬厚他人

懷有這樣一種恩惠之心,然後去寬厚他人。惠則足以使人。乙個能夠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夠領導他人,因為他使喚得動所有人。

這就是所謂的「利益均霑」-它可以讓所有人從中獲得自己應有的名分和利益。

擴充套件資料

1、原文

《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自敬自重;「寬」,與人寬厚;「信」,守信於令、於事;「敏」,治事敏疾;「惠」即「養民也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

能行此五者於天下就能「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

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6樓:糖糖又笑了

恭則不侮:不打笑臉人  「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說:

恭則不侮。乙個人對他人恭敬的時候,你是不會招致羞辱的,沒有人來侮辱你。  中國老百姓的一句話叫「不打笑臉人」,對吧?

人就算一腔火氣,你一笑,其實中國的太極是什麼?你把對方的力量給卸了,你不一定要硬碰硬。為什麼予人不恭敬呢?

我們從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教對人有禮貌,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發自內心的恭敬,其實是越來越少了,因為人們火氣越來越大了。  要想仁愛,首先是有內心的恭敬,從個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於人,從整個國家,孔子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政治就完成了;也是敬事而信,內心有恭敬。所以小到一己人心,大到國家形態,我們由恭敬出發,對這個世界,我們會有眼中的美好。

  寬:包容他人天寬地寬  恭敬以後就好了,人就寬容了。其實寬容很難做到。

  學生問老師,提了乙個非常僥倖的問題,說:老師你給我乙個字,讓我終身行之乎。我覺得這個字要去問我們當今的老師,誰都很難回答。

誰都會說我給你講了這麼多課,你為什麼非要我乙個字呢?但是孔子真能回答。他就跟學生講:

「其恕乎。」如果這個世界上如果真有乙個字讓你一輩子受用,你就記住乙個寬恕的「恕」字,也就是說,以忠恕之心去看他人。  對他人包容了,其實自己也天寬地寬了。

所以恭敬而達到寬容。這是一種內心自然的成長。孔子說,寬就能夠得眾,你就可以有眾人對你的一種信賴,你就可以擁有最廣闊的朋友。

  信:唯守信方贏得認知  第三步就要做到信。乙個人不是說寬容隨和就夠了,你要做事。

這個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  乙個有信譽的人在今天的公民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品德。這並不一定是古代的君子之德。

也就是說,有信譽的人在這個社會上,能夠使人認知。孔子說人認知,就是誰在挑選下屬的時候,都願意選擇有信譽的人來做這個職業的擔當。  敏:

活在當下  做到信之後,還要敏。過去我們總說,乙個人敬業就夠了。但是有很多人把我們的職業做成了勞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認為我只要賣苦力氣就夠了,做得沒有效力。

  乙個人要敏是什麼?要發揮你的才智、敏捷行動,用孔子的話說,敏則有功。乙個人只有敏捷才能建立功業。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乙個君子,「欲敏於行而納於言。」你不必說得太多,而真正趕緊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再當想。

  我們想想生命的流光,我們所謂的一生,無非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中,所有的未來你都可以從容地憧憬。所有的過往,你都可以從容地緬懷。但所有的當下,都充滿了惶惑、迷失、遺憾,匆匆地就過去了。

  敏於行是什麼?就是告訴人一種態度:活在當下,就在今天,就在此刻,把事情做好了,不要去等了,這就是敏於行。

所以孔子說,乙個人敏,就可以有功。  惠:以恩惠之心寬厚他人  最後一點要「惠」:

懷有這樣一種恩惠之心,然後去寬厚他人。惠則足以使人。乙個能夠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夠領導他人,因為他使喚得動所有人。

這就是所謂的「利益均霑」-它可以讓所有人從中獲得自己應有的名分和利益。  即是孔子說:什麼是仁?

「恭寬信敏惠」,這5點你都做到的話,你就完成了行為層面上「仁」的建立。  仁:從當下出發以己之心寸度他人  所以,其實做到「仁」,就是從當下出發,以自己的心去寸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