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退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過度放牧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時間 2022-09-29 09:10:48

1樓:夏平生

凍土退化的危害:

多年凍土退化引起森林草原退化,生態脆弱性加劇;部分區域水位下降無法滿足植被生長,凍土退化顯著改變了區域景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由此帶來的問題表現為興安落葉松佔絕對優勢的天然林帶銳減,天然林帶北移。

凍土利:

由其導致地表淺層水分向深層流動,改變了區域的水迴圈和補徑排特徵,加快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迴圈交替,有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

凍土弊:

凍土誘發凍脹和融沉等凍融災害,對區域公路、鐵路、輸油管道和機場執行帶來不利影響,增加其維護成本。

凍土保護主要舉措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仍是重要舉措。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是多年凍土退化的「罪魁禍首」。因此,減緩氣候變化、減輕人類活動影響是保護凍土的必然選擇。

加強多年凍土和凍融災害的調查研究和監測,開展與森林生態、濕地生態、工程穩定性關係等研究;通過凍土和寒區環境的監測,研究其退化機理,並及時採取適應性和整治性措施保護和修復區域環境。

對於多年凍土退化幅度較大且對環境變化較為敏感的區域,應加大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凍土地區的岩層或土層中,存在著大小不等的裂隙和孔隙,它們常被水分充填,隨著冬季和夜晚氣溫的下降,水分逐漸凍結、膨脹,對圍岩起著很大的破壞,使裂隙不斷擴大。至夏季或白晝因溫度上公升,冰體融化,地表水可再度乘隙注入。這種固溫度週期性變化而引起的凍結與融化過程交替出現,造成地面土(巖)層破碎鬆解,這種作用稱為凍融風化。

凍融風化不僅造成地面物質的鬆動崩解,形成了凍土地區大量的碎屑物質,而且在沉積物或岩體中還能產生冰楔、土楔等冰緣現象。

3樓:

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指的是持續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凍結不融的土層)。

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強度遠低於瞬時強度特徵。正由於這些特徵,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隨著氣候變暖,凍土在不斷退化。

4樓:席烴秀

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因此,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強度遠低於瞬時強度特徵。正由於這些特徵,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

凍脹和融沉。凍融作用凍土地區氣溫低,土層凍結,降水少,流水、風力和溶蝕等外力作用都不顯著,凍融作用則成為凍土地貌發育的最活躍因素。隨著凍土區溫度周期性地發生正負變化,凍土層中水分相應地出現相變與遷移,導致岩石的破壞,沉積物受到分選和干擾,凍土層發生變形,產生凍脹、融陷和流變等一系列複雜過程,稱為凍融作用。

它包括融凍風化、融凍擾動和融凍泥流作用。在凍土地區的岩層或土層中,存在著大小不等的裂隙和孔隙,它們常被水分充填,隨著冬季和夜晚氣溫的下降,水分逐漸凍結、膨脹,對圍岩起著很大的破壞,使裂隙不斷擴大。至夏季或白晝因溫度上公升,冰體融化,地表水可再度乘隙注入。

這種固溫度週期性變化而引起的凍結與融化過程交替出現,造成地面土(巖)層破碎鬆解,這種作用稱為凍融風化。凍融風化不僅造成地面物質的鬆動崩解,形成了凍土地區大量的碎屑物質,而且在沉積物或岩體中還能產生冰楔、土楔等冰緣現象。由於地表水周期性地注入到裂隙中再凍結,使裂隙不斷擴大並為冰體填充,形成了上寬下窄的楔形脈冰,稱為冰楔。

冰楔的規模大小不一,小的楔寬只有數十厘公尺,深不足1公尺;大的楔寬可達5~8公尺,最大深度可達40公尺以上。當冰楔內的脈冰融化後,裂隙周圍的沙土充填於楔內,形成沙楔。沙楔也可能是地面凍裂以後,沒有形成脈冰,砂土就直接填充在裂隙中。

融凍擾動一般發生在多年凍土的活動層內。當活動層於每年冬季自地表向下凍結時,由於底部永凍層起阻擋作用,結果使其中間尚未凍結的融土層(含水土層),在上下方凍結層的擠壓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形成各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融凍褶皺,又稱冰卷泥。融凍泥流是凍土地區最重要的物質運移和地貌作用過程之一。

一般發生在數度至十餘度的斜坡上。當凍土層上部解凍時,融水使主要由細粒土組成的表層物質,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從而使上層土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融凍介面向下緩慢移動,形成融凍泥流,年平均流速一般不足1公尺。由於泥流順坡蠕動時,各層流速不一,表層流速大於下層,所以有時可把泥炭、草皮等捲進活動層剖面中,產生褶皺和圓柱體等構造形態。

 凍土分布區氣候嚴寒或乾寒,且有永凍層,土壤自然肥力很低,不經改造不宜於農用,冰沼土上生長有鹿的主要飼料。

凍土退化對森林濕地有什麼影響?

5樓:修賢

凍土退化的話,對生源大有影響。這都是零不好

6樓:枝黛

凍土退化對森林實際有什麼影響?這個沒想開盤就想。

凍土退化

7樓:中地數媒

氣候變暖使黃河源區多年凍土明顯退化,主要表現為凍土下界上公升、季節融化層深度增加、多年凍土層區域性消失、凍土型別改變等。1991 年鑽孔勘探時,青康公路沿線的黑河南灘地、阿湧貢瑪錯(星星海)湖岸、野牛溝山前洪積扇均有多年凍土層揭露,到1998年原位複勘時,凍土層已消融。2001年勘探表明,巴顏喀拉山北坡,凍土下界高程上公升幅度大於50m;南坡,公升幅大於70m。

據瑪多縣氣象站凍土觀測資料表明,自1980年以來,融區內季節性凍土厚度由3.2m漸變為2.8m。

黃河源區多年凍土退化總體趨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由連續多年凍土區逐漸變為不連續凍土分布區;富含冰凍土逐漸退化為乾燥凍土;季節融化深度增加;凍土下界高程上公升等。

在凍結水環境條件下,多年凍土是以「隔水層」的形式,作為水文地質結構中的乙個重要組成。凍土退化必然會引起水文地質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與其相關的地下水儲存、補給、徑流、排洩條件的改變,並使生態環境改變。

黃河源區大面積凍土退化,引起季節融化帶深度增加,凍結層上水水位下降,是區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凍結層上水水位下降,往往會導致與其相關的水文地質條件和生態環境改變,普遍出現沼澤草甸、高寒幹草原植被退化、泉水乾涸或泉水排洩帶上界位置下移等現象。圖10-6表明,冰水洪積扇前因凍土退化,引起季節融化帶深度增加,凍結層上水水位降低,造成泉水排洩帶上界位置下移。

與之相對應,沼澤草甸上部逐漸失水,出現退化,長根系的植物逐漸取代短根系的嵩草類植物。

凍土退化使季節融化帶逐漸乾旱化。全球性氣候變暖,使得凍土上限下移,季節融化帶厚度增加。暖季,季節融化帶發育過程中,水分不斷地向溫度最低的凍土上限附近聚集,即使氣態水也會在水汽壓力梯度作用下,不斷地向凍土上限運移、凝結,造成上部含水量不斷減少,使得季節融化帶上部不斷失去水分,趨向於乾旱,導致植被群落發生逆向演替。

圖10-6 凍土退化引起泉水排洩帶上線下移過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