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怎麼來的,颱風是怎麼來的?

時間 2022-08-22 06:36:44

1樓:

經過太陽照射,海面上形成很強的積雨雲,這些積雨雲裡的熱空氣上公升,周圍較冷空氣源源不段地補充進來,再次遇熱上公升,使得上方空氣熱、下方空氣冷。上方熱空氣裡的水汽蒸發擴大了雲帶範圍,而雲帶擴大使得這種運動更加劇烈。不斷擴大的雲團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逆時針旋轉起來,形成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中心的空氣逐漸稀薄,空氣壓力不斷變小,周圍空氣便全部湧向熱帶低壓,然後遇熱上公升。

此時,熱帶低壓裡空氣旋轉更厲害,中心最大風力公升高,氣壓進一步降低。等到一定級別時,熱帶低壓會提公升到熱帶風暴,然後形成強颱風甚至超強颱風。

2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英語:typhoon),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

我國把南海與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風速)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其中風力達12級或以上的,統稱為颱風。

颱風是怎麼來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呀?

4樓:靠名真tm難起

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委員國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由所提供國家的英文國名順序使用。

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迴圈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首個重新開始)。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發放熱帶氣旋訊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5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的名字不是有了颱風才取的,是事先確定了的。颱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這張新的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1個成員國和3個地區提供,按順序分別是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美國以及越南。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迴圈重複使用。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英文縮寫: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風暴強度以上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

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確立一張新的命名表,旨在幫助人們防颱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颱風名稱中,每個國家或地區提出10個名稱 。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

例如,0704,即2007年第4號熱帶風暴。

6樓:笑笑科普

縱觀整個夏季 從颱風「溫比亞」到「山竹」 讓人們不禁產生好奇 颱風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呢?

7樓:在玉賴夏之

颱風的名字是由颱風的形成地點命名而成的

8樓:禽國實鵬雲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乙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

7公尺至41.4公尺)稱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

颱風是怎麼來的?

9樓:僕菱華橋清

颱風大多產生在對流性雲團中,因而初生颱風附近有塊狀雲團,隨著颱風的不斷加深發展,形成了圍繞颱風眼區的特有的近於團環形的濃厚雲區。依據颱風的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發展成熟的颱風雲系由外向內有:(1)外螺旋雲帶:

由層積雲或濃積雲組成,以較小的角度旋向颱風內部;(2)內螺旋雲帶:一般由數條積雨雲或濃積雲組成的雲帶直接捲入颱風內部;(3)雲牆:是由高聳的積雨雲組成的圍繞颱風中心的同心圓狀雲帶,雲頂高度可達12公里以上。

好似一堵高聳的雲牆;

(4)颱風眼區:因氣流下沉,晴空無雲。如果低層水汽充沛,逆溫層以下也可能產生一些層積雲和積雲,但垂直發展不盛,雲隙較多,颱風區內水汽充沛,氣流上公升強烈,往往能造成大量降水(200一300公釐,甚至更多),降水屬陣性,強度很大,主要發生在垂直雲牆區以及內螺旋雲帶區,眼區一般無降水。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10樓:u愛浪的浪子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1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颱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

颱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颱風的形成: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1.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公尺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2.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公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3.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4.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12樓:某丞

颱風形成的必要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公尺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公尺**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公尺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

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公尺左右的厚度。

2、在颱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乙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

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乙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裡,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公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濕的熱帶洋面**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公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

所以,空氣的上公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乙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乙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乙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

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乙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13樓:易書科技

颱風是一種

熱帶風暴。熱帶風暴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是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公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的。颱風產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第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聚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第三,垂直方向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的相對運動須很小;第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旋渦的生成。

颱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颱風的動力由於副熱帶高氣壓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颱風的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是變得多種多樣。颱風一般伴隨著強風、暴雨,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對於民生、農業、經濟等部門會造成極大的衝擊,是一大嚴重的天然災害。

我國規定颱風中心附近地面的最大風力達6~7級為熱帶低壓;8~11級為颱風;12級以上為強颱風。襲擊我國的颱風以7~9月最為頻繁。

14樓:英鈞月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是乙個強大而具破壞力的氣旋性漩渦,發展成熟的颱風,其底層按輻合氣流速度大小分為三個區域:①外圈,又稱為大風區。自颱風邊緣到渦旋區外緣,半徑約200-300km,其主要特點是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可達6級以上;②中圈,又稱渦旋區。

颱風是怎樣來的啊,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 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 二是充沛的水汽。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裡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公升,使地面氣壓降低,這時上公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公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公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成水滴時,...

颱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颱風的名稱有哪些 是怎麼來的?

據專家介紹,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颱風 熱帶風暴 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 六 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颱風往往有幾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台的...

颱風的名字怎麼形成的,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的名字是誰給起的?

好像是每個國家想幾個名字存著,到時就直接用。忘記是在 聽說的了。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的名字是誰給起的?國際統一的颱風命名方法是由颱風周邊國家和地區事先共同制定的命名表,然後年復一年地依次重複使用,簡介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颱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有多達六七次登陸中國,在國際統一命名規則...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怎麼形成的?

颱風 英語 typhoon 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乙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 即64節或以上 每秒32.7公尺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稱為颶風 hurricane 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

颱風怎麼引起的,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是一種強烈的低氣壓,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是逆時針旋轉,低氣壓伴隨上公升運動。颱風最初形成應該是若的低氣壓,產生的原因是海水上空區域性受熱過多,產生了上公升運動的熱空氣,形成低壓系統,然後不斷加強,形成強大的低壓系統 颱風 颱風的形成 颱風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 廣闊的高溫洋面。颱風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