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連夜撤離洞朗意味著向中國投降嗎

時間 2022-04-25 10:26:35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和印度打起來,不會有人受益。包括中國也不會從中受益。終會因為戰爭損失一些經濟,看了樓上這些回答真頭疼。

一副彷彿就在現場看到了一切似的。印度撤兵並不意味著投降,只是撤兵意味著印度願意和中國談了。印度本身是乙個複雜的國家,印度的各派之間有些類似台灣,並不統一。

所以無論印度做出啥可笑的舉動,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印度始終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中國現在就是不打不談,給你回頭的餘地。你要實在不知悔改,中國會一步一步的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這個措施一定是以外交手段開始,經濟手段,最後才是戰爭手段。說實話印度撐不到中國發動戰爭那一刻的,中國只需要動一動外匯,印度就的哭三年。

真正讓中國不對印度動手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與鄰為善是中國對外策略的一貫做法,不稱霸不擴張,是中國的長期堅持的政策。至少100年內不會動搖。有人說中國不敢,有人說中國怕經濟下滑,我覺得這都不是理由,因為美國那麼強,中國打不過都不惜與美國打,更何況印度這種醬油選手,中國會怕印度嗎?

中國啥都不強,就是經濟強,經濟下滑只要打贏了,就能補回來。中國真正不願意失去的是那些熱愛中國的印度人,不願意失去的是人心,一旦開戰,中國就會從乙個和平使者變成戰爭屠夫。開弓沒有回頭箭,戰爭關係著生命存亡,不可以不謹慎謹慎再謹慎。

2樓:大叔四

想多了,印度是乙個人口超過10e的大國。中國真要和他打起來最後得利的是俄羅斯和美國。中印雙方的高層肯定都清楚的認識這點,不可能打,也就不存在投降。會有妥協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個月前我到你家來,吃你家的東西,拿你家的東西,順便看到房子**不爽,拆一塊掉,你 在邊上看著叫著,"你再不走,我要反抗了,你再不走,我要動手了,你再不走,我要罵人了」

今天說要走了, 你卻在那裡叫:你個250是不是認輸了。

4樓:

也許是撐不下去或者達到什麼意圖了吧!阿三就那德性

印軍連夜撤離洞朗意味著向中國投降嗎?

5樓:咯噔夫里曼

額,感覺這連夜撤離是假的,這新聞是巴基斯坦的**傳出來的,估計是巴媒自己yy的,上次國防部才說有40多名印軍留守在洞朗,這次又說連夜撤離怎麼還有50人留在洞朗呢,還多了10人是怎麼回事,所以,想想就知道了....

6樓:寂_靜_天_堂

投降?你開玩笑嗎?看新聞,印度確實又撤了點兵,但還有人留在洞郎吧,沒有全撤吧,而且沒有乙個說法。

印度在中印邊界上集結的兵力越來越多,據說有十幾萬吧!而且印度國內一些右翼團體正在宣傳或發起越來越強烈的反華運動,要抵制中國資本和商品。個人認為,將來的趨勢就是,印度越來越把中國作為敵人,根本不會吸取教訓,不會感謝中方所謂的仁慈,在利益面前只有野心、貪婪還有弱肉強食!

7樓:匿名使用者

群眾眼睛雪亮,印度人忽悠您,咱們可別自己忽悠自己。目標每實現,人家留人隨時破壞你施工,這算是哪門子投降和勝利。等你太太平平把邊境的路修好,基礎設施設好,並保證不被阿三隨時破壞,那才是勝利。

8樓:守護迷途

這只能算是退讓,不是投降。

9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連退讓都不算,人家還留守了50人呢

10樓:

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把中國當做菜市場一樣進進出出。什麼叫做投降?到底是誰投降了?

11樓:竹子風

天大的玩笑。說投降的只是自個給自個貼金。再說了洞朗還留有軍隊。不打疼阿三怎麼會向你中國投降。中國還沒有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地步。

12樓:看著就好玩

緩兵之計,不要上當。中國不允許乙個入侵者!

巴媒報印軍向中國投降並連夜撤離部分士兵?

13樓:可愛的趙悅麼

巴基斯坦《國際新聞》**報道截圖

海外網8月7日電巴基斯坦《國際新聞》**7**道稱,據可靠訊息,中國**就印軍非法越界嚴正警告印度後,5日深夜到6日凌晨期間,印軍在洞朗地區連夜撤離,只剩下少數人留守。報道稱,這意味著印度軍隊終於向中國投降。

事實上,國防部的深夜宣告並非3日中方對中印對峙事件的唯一一次回應,新華社、解放軍報、***、國防部、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以及人民**等中國6個國家部委和機構當天先後就印方越界事件發聲,披露印方非法越界的性質,並強調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

2日,***公布印軍非法入侵我國領土事實. 2017 年6 月16 日,中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6 月18 日,印度邊防部隊270 餘人攜帶**,連同2 臺推土機,在多卡拉山口越過錫金段邊界線100 多公尺,進入中國境內阻撓中方的修路活動,引發局勢緊張。

印度邊防部隊越界人數最多時達到400 餘人,連同2 臺推土機和3 頂帳篷,越界縱深達到180 多公尺。截至7 月底,印度邊防部隊仍有40多人和1 臺推土機在中國領土上非法滯留。

14樓:匿名使用者

截止目前,中國***或者軍方官方機構都尚未證實此訊息。但網際網路確實大面積傳播了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