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

時間 2022-08-13 02:02:06

1樓:御恭是衣

運用了比喻修辭。把月光比喻成積水,把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比喻成了水藻、水草。

這兩句的譯文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

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使語言生動形象,還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

2樓:婁耕順勞未

這裡短短的三句話,是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文中沒有寫一「月」字,卻無處不見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可謂精妙傳神。

以水喻月,本來並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澈的水中交錯著藻和荇,把隱喻又推進了一層,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當讀者恍惚迷惘加以體味時,作者卻輕輕點出:「蓋竹柏影也」,於是恍然大悟。

只消乙個「影」字,不明寫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現。「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做形容,「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這兩句,一正寫,一側寫,收點染並用之妙,從而創造出乙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沉浸在這樣的境界裡,作者定會擺脫沉重的遷謫之意,忘懷個人得失,而進入乙個表裡澄澈的透明世界。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

個人覺得這段分析的很有感覺~

品析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的妙處

3樓:無為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乙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閒適的心境。

這段話出自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如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乙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

十二月作者獲發布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

4樓:匿名使用者

雖說句中沒有出現乙個「月」字,但寫出了月光的柔和、皎潔.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如水、柔和、皎潔,夜的寧靜、淡雅,以及作者賞月的欣喜之情.

5樓:安潯

將月光比作水,將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竹柏倒立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乙個空靈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達了作者賞月色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