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掠機翼 下反機翼的優缺點,對穩定性有如何影響

時間 2022-09-13 12:51:15

1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鴨式布局飛機的方向穩定性就有先天性的缺陷。

殲-10那個非常機靈的大型單垂尾,以及其非常靠後的位置,似乎透露了設計人員對其方向穩定性的擔心。

可能在m2.0以上時,殲-10方向穩定性不足,而如果再增大垂尾面積來提高方向穩定性,其本身造成的機身彈性形變又抵消了增大的方向穩定性,因此限制了殲-10的最大m數只能達到m2.0,而這與飛機阻力和發動機推力無關。

這一點和公尺格-21的情況類似。

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性最大。

d)最無聊的情況,那資料根本就是假的,只是用來掩人耳目。

c.鴨翼

由**可見,殲-10的鴨翼採用的是簡單的大後掠梯形翼。

這種機翼公升力特性較差,必然會增大鴨翼配平均阻力;

但另一方面,這種大後掠機翼的失速性功能較很,失速迎角較大。

為了保證飛機的大迎角控制能力,選擇這種機翼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前些年傳說的鴨翼後緣襟翼並未在實機上出現??在鴨翼後緣加裝襟翼,確實可以大大提高鴨翼的平均公升力,不過,也因此要付出重量增加、結構複雜的代價。

迄今為止,戰鬥機當中也只有「雷」採用了這種設計。

相比之下,ef-2000的鴨翼前緣後掠角要小一些。

筆者以為,這並不意味著它有更好的大迎角控制手段,而很可能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ef-2000機翼太大,位置靠後,公升力中心也靠後,帶來的低頭力矩不小,常見的大後掠鴨翼難以平衡,不得不選擇公升力特性較好而失速性功能稍差的中等後掠鴨翼,同時位置也前移到座艙前下方,先解決了平衡問題再說,至於因此造成的鴨翼干擾效果、大迎角控制能力下降,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了。

即便如此,ef-2000起飛時仍然要靠公升降副翼上偏來輔助平衡。

就這點來說,筆者認為,ef-2000設計並不見得比殲-10高明 。

d.機翼

殲-10的機翼採用小展弦比切尖三角翼。

估算前緣後掠角約53度,後緣略前掠。

估算展弦比2.03,和幻影2000相當,在所有現役、即將投產的戰機中是最低的 小展弦比機翼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誘導阻力大(特別是在亞音速區更明顯),公升力線斜率低(對亞/跨音速區影響較大),不利於巡航、大迎角持續機動和起降。

但同時這種機翼也具有零公升阻力係數小,失速特性好,從亞音速到超音速時焦點移動量小的優點。因此其超音速加速性、平衡阻力均較小,大迎角公升力特性好,陣風抑制能力強(因為公升力係數低的緣故),而固有缺點由於採用鴨式布局和大推力發動機而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從機翼形狀來看,前緣大後掠、後緣前掠設計正是造成殲-10展弦比小的原因。 筆者認為,這是由於:殲-10翼身融合程度較大,雖然降低了翼身干擾阻力,但也造成機翼根部的絕對厚度相當大,若不減小其相對厚度,必然造成超音速阻力大增。

為此必須加大機翼根部弦長,以獲得較低的相對厚度,改善超音速性功能

總的來看,這種機翼最有利於超音速和低空飛行。

殲-10採用如此之小的展弦比,幫助超音速截擊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在其性功能標誌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殲-10的機翼還有乙個很奇怪的特點,就是內翼段具有明顯的下反角,而外翼段下反角大約為0,給人乙個感覺就是二戰前後曾經流行的「倒海鷗」機翼又復活了。

這當然不是當年的「倒海鷗」機翼,但這樣設計目的何在呢 ?

筆者猜測,這種設計可能是乙個不得已的選擇。

鴨翼和機翼之間的垂直距離必須在一定範圍內,其有利干擾效果最好。

從殲-10鴨翼上反、內翼段下反來看,可能就是要獲得最有利的干擾效果,其最佳的垂直距離可能就是鴨翼到外翼段的垂直距離。

但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外翼段已經接近機身腹部,如果將其直接向內延伸構成完整機翼的話,其翼梁恰很佔據主起落架的收藏空間。

為了避開主起落架,只能將內翼段向上延伸,於是成了現在這種「倒海鷗」形 再仔小一點,如果考慮到機翼翼梁貫穿機身,進氣道必然從其上方經過,再為前起落架艙留出空間,不難從**上勾勒出「s」形進氣道的大致外形。

這也就是當初傳說的殲-10採用「s」型進氣道的由來,但由此可見,這種設計主要是出於機身內部布置的需要,而非主要出於隱身要求。

e.垂尾

和常見的單發鴨式布局戰鬥機一樣,殲-10也採用了大面積單垂尾。

只是,這垂尾的面積實在有點大,並且位置也相當靠後,和前些時候出現的l-15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

單垂尾在大迎角時容易被機身氣流遮蔽而失效,適當前移可以使部分垂尾伸出遮蔽氣流之外,維持一定的控制能力。

殲-10的這種設計,顯然是為了保證方向穩定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大迎角控制能力 。

眾所周知,雙垂尾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向穩定性、更很的大迎角控制能力以及更小的rcs值(如果採用外傾設計的話)。

這裡就有乙個問題,殲-10為何不採用雙垂尾設計?

這並不是一句「別人也是單垂尾設計」就可以解釋的,更是象某人說的那樣只是「為了降低成本」 。

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鴨翼渦流的作用造成的。

如果鴨翼渦流正面衝擊垂尾前緣,可能對垂尾和控制造成不良影響??f/a-18正是由於邊條渦衝擊垂尾,造成垂尾抖振和前緣裂紋。因此垂尾的安裝位置應該避免鴨翼渦流的正面衝擊。

對鴨式雙垂尾飛機而言,鴨翼和垂尾的相對位置無非兩種:垂尾處於鴨翼翼根內側,垂尾出於鴨翼翼尖外側。

而雙垂尾必須有一定的間距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換句話說,安裝雙垂尾需要一定空間。

2樓:匿名使用者

內翼上反、外翼下反、分段後掠。仿生飛翼布局增公升是由於結構重

量輕,翼載荷小,等重量條件下機翼面積大,能提供大公升力;減阻從零公升阻力和誘導阻力兩方

面著手。由於採用了無尾式布局,會不可避免地喪失部分操穩能力,因此設計後掠下反的外

翼,提供垂直安定面和尾力臂,且外翼舵面兼有公升降副翼和方向舵作用,與內翼公升降副翼高

效配合,達到良好的操縱性。仿生飛翼布局還有利於飛機的隱身能力,因為散射源少,且內

外翼的傾角消除了角反射器,均有利於減小雷達散射面積。同時,由於飛行姿態的仿生效

果,在視覺隱身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基本原則,提供了乙個全新的思路。

3樓:匿名使用者

後掠翼可以增加穩定性,減小阻力。下反機翼在m數高了以後會扭曲,而這種扭曲會加劇機翼扭曲,損壞機翼並降低穩定性。順便問一下,你血什麼的?考這個?

後掠機翼 機翼下反的優缺點 對穩定性的影響如何

4樓:匿名使用者

後掠機翼的優缺點不用吧,提高跨超音速效能的。

機翼下反的作用是放寬靜穩定度,一般來說是用來使過於穩定的飛行特性變得靈活一些。

5樓:匿名使用者

後掠機翼的低空低速效能很不好。公尺格-15就是例子不過它不能超音速。

後掠機翼相對矩行翼飛機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6樓:一可丁

矩形機翼二戰時最為普遍,因為矩形平直機翼易於大批量製造,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平直機翼在服役,如c-130「大力神」咱們的運-8 後掠翼優勢在於更符合空氣動力學,更易於突破音速,速度上普遍比平直機翼高很多,因此如今的平直翼只用於運輸機,

最近在網上看到過機翼不對稱的飛機,這種飛機優缺點是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7樓:幻為夢之境

你說的是斜翼機麼

對於常規氣動布局的飛行器來說,一般都只是能保證在某一方面擁有較強的效能,比如高速飛行能力、優異的起降效能、長時間巡航能力或者良好的機動性能。但是從氣動力特性上分析,以上的這些效能卻很難同時在一架飛行器上體現。比如當機翼處於小後掠角狀態時,由於相對厚度較大,展弦比大,有很大的公升力線斜率,使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時能獲得較高的公升力係數,提高飛機的起降效能;但當飛機需要超音速飛行能力時,則需要大後掠角來減弱激波強度,降低機翼波阻,提高氣動效率。

所以通常採取變後掠機翼使飛機在執行任務的每乙個飛行階段都達到滿意的效能,但是變後掠機翼需要在機身內左右對稱各安裝乙個轉軸,由此會給飛機的結構設計帶來複雜性,而且在變後掠角時,機翼的氣動中心會發生很大移動,對飛機的穩定和操縱性產生嚴重的問題。

所以綜上所述,如採用斜置機翼技術,上述問題將會得到乙個較為滿意的解決。斜置機翼與變後掠機翼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對稱的改變後掠角,而是左右機翼作為乙個整體繞軸線相對機身轉動,一邊機翼向後掠的同時另一邊機翼向前掠。同變後掠機翼一樣,斜置機翼在大斜角狀態時可獲得大m 數和跨音速飛行的較高公升阻比;當機翼轉為平直機翼狀態時則有良好的起降效能;而中間斜角狀態可以獲得較好的巡航效能或機動性。

戰機的前掠機翼和後掠機翼的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前掠翼比後掠翼好 前掠翼飛機不僅具有後掠翼提高臨界m數、降低波阻的優點(與後掠機翼一樣,它的垂直前緣的有效分速也較低),還從根本上克服了翼尖失速的缺點。此外,採用前掠機翼的飛機還有一些其他優點,例如,配平阻力小,超聲速航程大,具有抗螺旋特性,飛機內部空間大,飛機布局靈活性強等。 總之,採用前掠機翼的飛機效能大大優於後掠機翼飛機。

例如,在任務一定的情況下,前掠機翼飛機比後掠機翼飛機阻力低10%~20%,公升力可增加30%~40%,轉彎速度可提高14%,活動半徑可提高34%,起降距離可縮短35%,重量輕5%~25%,成本可降低40%~60%。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分別很大 根據作戰的需要

請問一下,我的PSP公升級後「X」和「O」建是反的,整麼改回來啊!恩,還有說是光碟機有問題,可以修不

上海的話可以去徐家匯大平洋一期樓上有家專業維修psp的 還不錯 反的 可以經過 開機時按住r鍵進入那黑屏模式裡調回!具體方法去多玩 玩家的專區去找那些技術貼 或者到那去問psp的問題 到時說不定你還有不少的成就咧.至於光碟機 真的只能去js那裡修去 沒有影響,反是因為鍵位恢復預設了,你可以按下面的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