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東坡肉」,何以傳承千年,東坡肉來源於誰?

時間 2022-11-14 13:50:52

1樓:d**id聊科技

一道」東坡肉「可以傳承千年的原因如下:

第一:」東坡肉「跟古人蘇東坡有關係,有著文化背景所以廣為流傳。

傳說當年宋朝的時候流行養豬,家家戶戶都在家裡養豬,也就造成了豬肉非常低賤的局面,當時很多人嫌棄豬肉太髒了不願意吃,但是蘇東坡就認為是別人不會做而已,自己研發了一種製作豬肉的方法,味道還十分好吃。有一次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他就做了東坡肉招待對方,結果沒有想到這道菜這麼香,讓人完全不覺得這是豬肉。於是這道菜也就在當地傳開了,大家為了感謝蘇東坡就用東坡肉命名了這道菜。

第二:製作東坡肉只需要非常普通的食材。

因為製作東坡肉這道菜的材料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一塊五花肉就可以做了。過程也不複雜,而且味道鮮美,所以使得這道菜很容易學會,傳承的人也越來越多。並且東坡肉後來被改良以後,造型也越來越好看,特別是在一些高階餐廳都很適合作為主菜,於是愛上東坡肉的人越來越多。

如果一道菜製作過程很複雜,那麼能夠學會的人就比較少,傳承下來就很複雜,畢竟在古代的時候滿漢全席有一百零八道菜,但是就是由於製作太複雜很多都已經失傳了,東坡肉能夠流傳下來肯定也是因為製作過程並不複雜。

2樓:業餘歷史迷

原因當然在於它與名人有關,且它自身非常美味。這道菜會取這樣乙個名字,自然是因為它與蘇東坡有著非常深的淵源。關於東坡肉的由來,流傳較廣的說法共有兩種。

關於第乙個說法,據說是因為北宋時期因為君王喜吃豬肉的緣故,導致民間百姓開始大規模養豬。時間一久豬肉就開始多起來,百姓根本來不及吃。這個時候蘇東坡正好被貶到一處名叫黃州的地方任職。

本就喜好美食的他在看到此地盛產豬肉時,就想著如何將豬肉烹飪成一道美食。有一天又友人前往他家拜訪,於是他就想要煮一道豬肉來招待這位友人。結果等待豬肉煮熟的過程中,他們二人因專注於下棋而忘記看火。

待他們反應過來,本以為豬肉已經燒焦,結果卻意外得到了一道佳餚。這道佳餚也就是東坡肉。

第二個說法則是說蘇東坡的杭州任職期間,為當地百姓解決了諸多災情,使得當地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西湖的疏浚工作也是他帶領百姓共同完成的。所以這些百姓為表感激之情,逢年過節的都會給蘇東坡送一些蔬菜瓜果、豬肉等東西。

但是蘇東坡卻覺得這份功勞不應算在他頭上,但是他又無法推辭百姓的贈予。所以他在收下東西之後,又將豬肉好好加工一番,然後再拿去慰勞百姓。當地有一位酒樓老闆在吃過這個豬肉之後,覺得甚是美味,於是就將它加入了自家酒樓的選單中並為它取名「東坡肉」。

不管東坡肉是如何出現的,它的美味是得到眾多人認可的。也正是這樣,這道菜才能夠廣為流傳,經歷這麼長時間而不消失。即便到了現在,這道菜依舊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3樓:音淡聲輕

因為這道菜和著名詩人蘇東坡有關係,並且味道也真的很好,所以被傳承下來了!

4樓:娛樂百事曉

東坡肉的味道很好,人們都愛吃,所以就流傳下來了。

5樓:

我個人覺得他能傳承千年肯定是他好吃這樣才能傳承這麼多年

6樓:

因為這道肉味道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

東坡肉**於誰?

7樓:匿名使用者

東坡肉並不是因為蘇東坡愛吃才命名的!

"東坡肉"的來歷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

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製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製,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製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製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緻,可口好吃。

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製這個菜,**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附帶送你它的做法:

東坡肉配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蔥100克、白糖100克、紹酒250克、薑塊(拍鬆)50克、醬油150克。

製作方法: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乾淨,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取出洗淨。

2、取大砂鍋乙隻,用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薑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後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化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後加蓋密封,用微

火燜酥後,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將肉皮面朝上裝入特製的小陶罐中,加蓋置於蒸籠內,用旺火蒸30分鐘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1、 豬肉選以金華"兩頭烏"烏豬為佳。

2、 100克蔥其中50克打蔥結。

8樓:匿名使用者

眾所周知的典故,說是蘇東坡謫居黃州,發現豬肉在當地不大受待見,不僅富人不吃,窮人也不大會做,弄熟的豬肉都肥膩得很,老蘇就自創新法,把半肥半瘦的五花肉放鍋裡小火慢燉,做出來居然鮮美無比,便把此法推薦給朋友們,於是「東坡肉」的叫法就流傳開了。該典故另一版本是在杭州,說蘇東坡曾帶領杭州人民疏浚西湖,終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盡,紛紛抬豬擔酒送到太守府。東坡面對成堆豬肉犯了難:

那麼多豬肉,三天五天吃不完,放壞了怎麼辦呢?後來靈機一動,讓府上廚師把肉切成方塊,用老家眉山燉肘子的方法,結合杭州人的口味特點,加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用文火燜得香嫩酥爛,然後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冊,將肉分送出去。民工們品嚐著蘇太守送來的紅燒肉,頓感味道不同尋常,紛紛稱其為「東坡肉」。

「東坡肉」從此越傳越廣,越做越精,成為風靡全國的一道名菜。顯而易見,倆版本大不一樣。前一版本中「東坡肉」的做法原始得很,不過是水煮慢燉白切肉,兩千年前就流行了,蘇東坡臉皮再厚也不敢說那是他的首創;後一版本固然讓「東坡肉」精緻了一些,也沒什麼稀奇之處,很難讓人相信在老蘇之前前赴後繼的大廚和美食家們竟然發明不了紅燒肉。

而且翻遍東坡文集,從來他就沒提過什麼紅燒肉或者與紅燒肉相似的烹調方法。所以這兩種說法就像大多數傳說一樣,都是別有用心或者信口雌黃的胡編而已。

不過蘇東坡確實把豬肉的地位提高了乙個檔次。老蘇在世時果真親手做過豬肉,其做法挺原始,用他自己的話描述,叫作「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侯足時它自美」(蘇軾《豬肉頌》)。

其整個過程除了「小火慢燉」四個字,毫無秘訣可言,而且「小火慢燉」早就是眾所周知的煮肉要領(大概除了黃州人不知道,或者黃州人早就知道,而老蘇以為人家不知道),也算不得什麼秘訣。

然而蘇東坡這人挺容易自我滿足,而且很愛吹噓,他做熟了這道白水煮肉,一嘗味道還行,就興高采烈地寫下《豬肉頌》,又是給朋友發郵件又是向鄰居炫耀,每見乙個說上話的就拉著人家比劃怎麼怎麼做豬肉。鑑於他名氣太大的緣故,他煮豬肉的要訣也隨著他的自我宣傳和fans們的幫同傳播而名揚天下,「東坡肉」的稱呼就應運而生了。豬肉本身也因為跟蘇東坡攀上親戚而有了風雅之意,從此少了些騷烘烘的豬毛味兒,多了些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曠達氣息。

現在走紅於全國各地酒樓的東坡肉自然不像蘇東坡本人煮的那樣原始而粗糙,在做法上也跟蘇東坡沒有了任何傳承關係。大廚們做起東坡肉來自有主張,或者是湖北派,黃酒燉豬肉;或者是杭州派,做成了紅燒肉。到現在為止,我也嚐過幾家很有名氣的餐飲連鎖企業所做的東坡肉,假如在那道菜端上來之前,您一棍把我打暈,然後再把我弄醒了去吃,您再問我那是什麼肉,我永遠也嘗不出來它就是東坡肉,坦白地講,它與別的紅燒肉或者黃酒燉肉沒有一點兒區別,毫沒體現出東坡肉應有的特色。

事實上除了「東坡肉」這個名字,以及名字背後的那倆傳說,它也不會有什麼特色。當然,不止是東坡肉,別的文化名吃也這樣,除了文化,不會有其他特徵。

蘇東坡本人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他在世的時候,人人都說汧陽(今陝西千陽)豬肉好吃,風味獨特,與別的豬都不同。老蘇便讓下屬去汧陽買兩頭回來,同時遍撒帖子,請同僚和朋友們來嘗汧陽豬肉。

去買豬的那位下屬倒是把正宗汧陽豬買回來了,趕豬回來的路上喝得大醉,又讓豬給逃了,只好在別處隨便買兩頭代替。下屬回來後把實情告訴了東坡,東坡不動聲色,讓廚子把那兩頭豬宰了,照常開辦「汧陽全豬宴」。酒席上那些吃客們邊品嚐邊讚不絕口,說汧陽豬就是汧陽豬,滋味果然不同尋常。

最後老蘇說:「諸位,很遺憾地告訴大家,今兒個咱這豬,還是隔壁肉鋪的。」大夥那個害臊啊,老臉都憋成了豬肝子。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宋代大文學家蘇試,因為寫詩得罪了朝廷而被降職,下派到湖北黃州,到了黃州後,他自稱為「東坡居士」。

「居士」是對那些住在家裡的佛教徒的稱呼。居士信佛,但可以不受佛教一些戒律的限制,所以自稱「東坡居士」的蘇軾雖然看破紅塵進入佛門,但肉還是可以吃的。

當過大官的他,仍愛好美食,卻沒有心情去酒樓飯店,便親自動手來烹調了,由此排遣寂寞與煩悶。

文人出身的蘇東坡是個手不釋卷酷愛書畫的才子,他既要烹調美食,又要寫寫畫畫,為了兼顧,他採取用文火燉肉的辦法,以便一邊照看火候,一邊寫他的文章或者擺弄他的畫筆。

在多次實踐之後,他總結了乙個最佳的烹調方案,使他享受了無窮的樂趣。

在黃州這段時間裡,蘇東坡還提筆寫了一首「食豬肉」的詩歌,說明他當時的體會與心境: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由於「蘇東坡」這篇「食豬肉」詩歌的傳播,他的這套獨特的燉肉方法也被人們看好,老百姓使用他的名字命名,「東坡肉」也就流傳下來,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食客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