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這句話使用了哪三種修辭手法

時間 2022-09-19 16:50:45

1樓:舒雅學姐

修辭手法:

1、對偶。五嶺對烏蒙;逶迤對磅礴;騰細浪對走泥丸。

2、比喻。把綿延的五嶺比作細浪,磅礴的烏蒙山比作泥丸。

3、誇張。擴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原樣,但仍感到真實合理,這種「誇而有信」的手法叫誇張。大山(五嶺和烏蒙)說成細浪與泥丸,這是縮小的誇張。

全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樓:時欲沉

1、對偶,五嶺對烏蒙,逶迤對磅礴,騰細浪對走泥丸。2、比喻,把綿延的五嶺比作細浪,磅礴的烏蒙山比作泥丸。3、誇張

3樓:國乒

作者採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這樣寫可以讓人們看出紅軍為了老百姓而拼搏,感覺翻越大山安都在所不辭,特別容易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4樓:暴走少女

採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

文中把逶迤的五嶺比作跳躍的細浪,把磅礴的烏蒙山比作泥丸,比喻中也帶著誇張,這一句用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紅軍面對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出自***的一首七言律詩,選自《***詩詞集》——《七律·長征》。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率領**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

全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5樓:匿名使用者

從全句看,誇張。

誇張:擴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原樣,但仍感到真實合理,這種「誇而有信」的手法叫誇張。

大山(五嶺和烏蒙)說成細浪與泥丸,這是縮小的誇張。

誇張這種辭格往大說也好,往**也好,都是激昂之語,是為了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要懂得作者的用意,理解藝術真實的道理。

從區域性看,有比喻。

把大山(五嶺和烏蒙)比喻成成細浪與泥丸。

從細處看,還有擬人。

「走」字

另外,兩句詩還「對仗」了。

6樓:介個是我的大號

***的長征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如果直譯的話,可以這樣理解: 紅軍豈畏懼遠征的艱辛, 千山萬水化區區小事不足道來。

五座大山蜿蜒盪起細小的波浪, 高峻的烏蒙山也如腳下流動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著溫暖的懸崖, 大渡河上橫跨了寒冷的鐵索橋。 最是歡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軍將士過了此處都笑逐顏開 一開場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在此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等閒之輩,不堪一擊。

連繼出現「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這一連串的地理名詞遞進(毛詩特點,前面論及,此不贅述)不僅是交待了故事的遞進,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層層情緒遞進。藝術造型上也顯得極為工整,從山再到水。是什麼山呢?

「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掛齒也,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不屑於萬般艱難險阻,視之為小事。

7樓:大飛魚老師講語文

《長征》中「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8樓:道友

運用了比喻誇張以及對偶

9樓:石刪胡

***的長征七律詩,採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把逶迤的五嶺比喻跳躍的細浪,把磅礴的烏蒙比作泥丸,比喻中帶著誇張,用一句修辭的手法,來表達紅軍面對困難,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0樓:內八大小姐

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11樓:律覓丹

主要是誇張和對偶其次, 如果還給了空格啊比喻和擬人。比喻和擬人是細節。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2樓:雨說情感

採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

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

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物件。

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物件。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里,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著的細小的波浪。

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後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麼新穎的比喻!把起伏綿延的五嶺山脈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為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把那樣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在腳下滾動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誇張已極。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

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擴充套件資料

原詩:《七律·長征》

現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13樓:gxx郭先生

用到了兩種修辭手法:

(1)對偶。這是***詩《七律•長征》中的要求對仗的兩句。五領對烏蒙,正常有數詞出現,必須以數詞相對,但上下是專有名詞相對,聯律允許的。

(2)誇張。誇張修辭,主要由誇大與誇小兩大分類。誇大:

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誇小:這人心眼比針鼻兒還小。

誇大:膽大如虎,誇小:膽小如鼠。

實際上誇大與誇小的概念,是向反義詞的兩板去誇張,如誇香「香飄萬里」與誇臭「臭氣熏天」就是向兩極去誇張。有時候誇大與誇小是同時出現的,例如:貪心不足蛇(誇小)吞象(誇人)。

例句中的兩句,都是在一句中,向兩極去誇張:先說五嶺與烏豪其大無比,然後,向絕小誇張:五嶺逶迤連綿千里,但在紅軍戰士的腳下,那不過是騰起了乙個小小的細浪;烏蒙脈山氣勢磅礴,但在紅軍的腳下,就像走過了小小的泥丸。

14樓:梁惜天

誇張和對比的修辭手法。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裡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小則愈顯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慨。

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0

15樓:曦曦的媽咪

古詩朗誦:「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長征》

16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採用了對偶和誇張的修辭手法。

這一句用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紅軍面對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7樓:書帥

運用了比喻誇張對偶的修辭手法

18樓:精銳教育顏

這句話用的是誇張的手法

五嶺逶迤騰細浪,下一句,逶組詞五嶺逶迤騰細浪下一句

七律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注釋 七律 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 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

五嶺逶迤騰細浪中的五嶺是指哪五嶺

五嶺逶迤騰細浪中的五嶺是指 越城嶺 都龐嶺和大庾嶺,騎田嶺和萌渚嶺,五嶺 是 大庾嶺 騎田嶺 萌渚嶺 都龐嶺 越城嶺.越城嶺 都龐嶺 萌渚嶺 騎田嶺 大庾嶺。七律 長征中的五嶺指哪五嶺 5 五嶺 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區交界處。大庾嶺,騎田嶺,都龐...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

五嶺逶迤騰細浪 大庾 騎田 萌渚 都龐 越城等五嶺,綿延 逶迤 於江西 湖南 廣東 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紅軍從福建 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 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烏蒙山綿延在貴州 雲南兩省之間,...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句話寫出了什麼

鑑賞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 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物件。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物件。逶迤 磅礴 極言山之高大綿亙,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裡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讚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公尺,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原詩 七律 長征 現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