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豐富多彩,但為什麼直到五代十國後才出現炒菜

時間 2022-08-22 10:06:47

1樓:ever一

因為在五代十國之前油還沒有在全國都用到,那個時候的鼎是主要的食具,也沒有現在的那種鐵鍋,所以炒這種動作無法做出來,比起古代用的煮,炒需要更多的調製和翻炒,所以比較難。

炒菜在現在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每家每戶就算自己不會,有的時候也會出去吃別人炒的菜,但是在我國的歷史上,直到五代十國之後才出現炒菜,準確的來說,才出現炒這個處理食材的辦法,對於美食品類眾多的我國,為何到了五代十國才出現炒菜,其實很簡單,原因大致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器具問題。炒菜的鍋和煮飯用的鍋是不一樣的,況且在很早以前,尊貴一點的大家都使用的是鼎,也就是鼎煮肉,而且用頂吃飯比較尊貴,其他人家就隨便找個陶瓷碗泥碗什麼的煮煮飯,他們的大多數形狀就是非常凹陷不容易翻炒,也就沒有炒這一說,只是煮。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沒有鹽和油,這就非常致命了,古代鹽可是朝廷把控的東西是戰略物品,食用鹽恐怕只有上層階級**和朝廷才會吃到,普通百姓,除非是特別有錢,否則很難吃到鹽,吃到的大多數都是那種代替鹽的亂七八糟的東西。

另外是沒有油,油是炒菜必須要用的東西,沒有油,炒出來的菜就沒有靈魂,談何炒菜?即便是中華美食多種多樣,因為東西的緊缺,所以直到五代十國之後才出現炒菜。

2樓:疏雨梧桐

「炒」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烹飪的主要手法。無論是平民日常佐餐下飯的用菜,還是國宴菜譜上的佳餚,大多是用「炒」或炒的變形的烹飪法烹製而成的。正是1500年前出現的「炒」奠定了往後中國菜餚的基本特色,滿足了無數吃貨的饕餮之慾。

說到炒菜,必然要有兩樣東西就是鍋和油。

一、炒菜必備當然是一口鍋。鍋最常用的材料是鐵製的。鍋在古代是有乙個發展歷程的,最開始就是我們熟悉的鼎,後來沒了三條腿,改名「鑊」,最後在接近現代的時候才改名鍋。

雖然世界上早在西元前1500年就已經出現了製鐵的技術,但是直到戰國時期,我國才出現鐵器。所以在那之前應當沒有人吃到過炒菜

二、炒菜必備,油。沒有油的「炒」叫烤。油是需要從動物或者植物中提取的,雖然現在油都是一桶一桶來賣的,但是在先秦時期,人口遠比禽畜的數量多,肉食洗好,所以只有貴族能夠享用,貧民是吃不到的。

至於植物油,在秦漢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問題在於植物都是用來做糧食或者播種的,**會有多餘的拿出來專門用來榨油。

東漢末年一直到滿北朝時期,植物油逐漸蒲劇,並且研究出哪一種油更適合烹飪,因此,炒開始出現並普及,但也未能發展成為主流製作方式,現如今炒菜已經成為主要的烹飪方式。

3樓:頑童吉安娜

炒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口鐵鍋,而古代的時候鐵是非常稀缺的,大多用於戰爭,所以擁有一口鐵鍋十分的不容易。

4樓:仰望深藍天空

因為之前鍋具還沒有那麼普及,最難的就是植物油或者動物油脂的提取,還是就是鍋具還沒那麼發達。

5樓:梔梔推文

未必是難,只是大家沒有想到,一直以來都是蒸和煮,提出炒菜其實是個很大的創新。

6樓:

鐵器是戰國時期才有的東西,可能五代十國才普及開來吧,還有就是植物油的提取也是個問題。

7樓:斜陽下的寶寶媽

主要原因是在那個時候缺少很多材料,沒有好的炒鍋,缺少各種調味品,只知道菜是可以煮,但是不知道菜是可以炒的。

8樓:海闊天空

要麼就是沒油,要麼就是沒想到,煮蒸都比較省勁,往鍋裡一放,自己煮去吧

9樓:坡具

我覺得可能原因是,鐵器是戰國時期才有的東西,再乙個原因就是沒有食用油。

10樓:明月明三潭

炒菜是中國菜區別於其他菜餚的基本特徵,用碟形薄生鐵鍋,旺火熱油,分熗炒、生炒、小炒、熟炒等。六朝以前,烤和烹仍然是菜餚的主要做法。公元4-5世紀,由於植物油料的使用,滾油快炒的技法發展起來,在《齊民要術》中有明確的反映。

炒菜需要足夠的火力,對於鍋的材質也有要求

香港歷史

11樓:匿名使用者

1842年至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

如何從中華美食風靡世界談民族自豪感

中華美食 以無與倫比的色 香 味 格 形 養 器等,以及精湛獨創的 工匠精神 成為 乙個獨特現象 和 一道亮麗風景 令全世界嘆為觀止,自漢唐以來,便吸引源源不斷的外國人士,前來學習體驗。因此,中國贏得了 美食之國 的稱譽。中華美食蘊含著醇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 總結 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