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白露,霜降,春分,小雪,清明把下面的節氣按時間先後順序

時間 2022-05-06 05:25:18

1樓:廢材小小怪

春分、清明、夏至、白露、霜降、小雪。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曆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乙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2樓: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樓:匿名使用者

春分清明

夏至白露

霜降小雪,

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這些節氣又是怎麼按照順序排列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已有千年歷史的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5樓:匿名使用者

24節氣分別為,順序排列如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詞語釋義:

節氣可作兩個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節氣中的一類。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15°為另乙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節氣。稱十二節氣。

二、二十四節氣的泛稱。節氣一般是按農曆算出來的。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麵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

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節氣都是指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

歷史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小滿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乙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1]

6樓:匿名使用者

春季 立春 2月3~5日 正月

雨水 2月18~20日 正月

驚蟄 3月5~7日 二月

春分 3月20~22日 二月

清明 4月4~6日 三月

穀雨 4月19~21日 三月

夏季 立夏 5月5~7日 四月

小滿 5月20~22日 四月

芒種 6月5~7日 五月

夏至 6月21~22日 五月

小暑 7月6~8日 六月

大暑 7月22~24日 六月

秋季 立秋 8月7~9日 七月

處暑 8月22~24日 七月

白露 9月7~9日 八月

秋分 9月22~24日 八月

寒露 10月8~9日 九月

霜降 10月23~24日 九月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 十月

小雪 11月22~23日 十月

大雪 12月6~8日 十一月

冬至 12月21~23日 十一月

小寒 1月5~7日 十二月

大寒 1月20~21日 十二月

7樓:速算速讀

普及基本生活常識,介紹二十四節氣是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乙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乙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

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將下列幾組詞語按一定順序排列秋分 白露 霜降 立秋 寒露 處暑

9樓:前俠騫空唱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下面是二十四節氣排列順序: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四季當中二十四節氣的排列有順序嗎?每隔多少天為乙個節氣?

10樓:來日方長

二十四節氣的排列順序: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隔15天為乙個節氣。

古人根據天地執行規律來確定四季迴圈的起點與終點並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乙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乙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對應節氣中最重要的「八節」。

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冬至時太陽到達最南方,而夏至剛好相反,太陽到達最北方。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 清谷天,夏滿芒夏 暑相連,

秋處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

擴充套件資料:

一、春季六節氣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公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公升,天氣逐漸轉暖。

6、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二、夏季六節氣

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2、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3、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4、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5、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6、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三、秋季六節氣

1、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2、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3、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4、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5、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6、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四、冬季六節氣

1、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2、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3、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4、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5、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6、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