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和晉文公被稱為「公」,而楚莊王被稱為「王」

時間 2022-03-16 22:51:09

1樓:輕舞飛揚

這正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現,秦王嬴政稱皇帝以前,春秋戰國時期最高的稱謂就是王了,向下分為公,侯,伯,子,男等幾個爵位,楚國當初只是子爵,後來慢慢的發展強大,直接稱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齊桓公時,曾率幾國聯軍試探攻楚,楚國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和他同乘戰車檢閱部隊,說這樣的軍隊誰能抵抗。屈完說楚國以方城作城牆,漢水作壕溝,就是再多軍隊也未必能打進來,那時楚國已經私自稱王有幾代了。

2樓:張宣子

周平王東遷後。天子的權利越來愈弱。禮樂征伐至天子出。

變成了禮樂征伐至諸侯出。當時江淮的楚國已經很強大了。楚君熊通征服了周邊的許多姬姓國(黃 隨 等國)但當時楚國君主的爵位只是,周朝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子爵,爵位太低,就逼迫隨侯向周天子索要爵位,周天子不予,楚君熊通大怒。

自封為楚武王。從此楚國國君世代稱王,直道秦始皇滅六國為止,楚國也是在眾多諸侯中第乙個稱王的國家。就說這麼多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那倆公是祖上封的,響噹噹的牌子。

楚莊王的王是自己僭越的,鄉鎮企業。

4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周禮的規定,天子稱王,以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楚國當初只是被封在南方不毛之地的子爵。隨著楚國的逐漸壯大,成為南方第一大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於是僭越稱王。

隨著東周王室的不斷衰落,尤其是東周滅亡後。其它的大諸侯國也相繼稱王。如秦莊襄王、齊緡王、燕昭王、魏安釐王、趙武靈王等等。

因此說,楚國僭越稱王不過是乙個開端,周代的禮崩樂壞的乙個表現而已。

春秋五霸四個都是「.....公」,(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而「楚莊王」後面為什麼是「王」??

5樓:顛紅

這正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現,秦王嬴政稱皇帝以前,春秋戰國時期最高的稱謂就是王了,向下分為公,侯,伯,子,男等幾個爵位,楚國當初只是子爵,後來慢慢的發展強大,直接稱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齊桓公時,曾率幾國聯軍試探攻楚,楚國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和他同乘戰車檢閱部隊,說這樣的軍隊誰能抵抗。屈完說楚國以方城作城牆,漢水作壕溝,就是再多軍隊也未必能打進來,那時楚國已經私自稱王有幾代了。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在多是稱公,如秦穆公,但楚王為什麼都稱王,如楚莊王、楚懷王?

6樓:9點說史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爵位多為周王分封世襲而來,爵為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實力最強,所以公爵們才有能力相互吞併壯大,出現了五霸七雄。

戰國時期隨著王室的沒落,諸侯勢力的壯大,實力雄厚的公爵們開始自我膨脹,公爵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野心與虛榮心,公爵的權利已經滿足不了屬下們的名利心,所以公爵們開始「相王」,也就是稱王。

稱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賜胙肉為祝賀,也是無奈之舉,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開始陸續稱王。秦孝公以商鞅變法強秦,成為了秦國最後乙個「公」,其子,繼承大業,使秦國進一步強大,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

王是統治者稱號的下等,進一步表彰自己豐功偉績、虛榮心與膨脹心的話,還有「帝」、「皇」。並不是秦始皇憑空編造出來的。齊緡王的王號是繼承他祖輩,馬陵之戰後齊國君稱王,號齊威王。

緡王與秦昭襄王曾經互稱「帝」。其實是秦昭王的驕兵之計,使齊緡王膨脹,導致五國滅齊。

擴充套件資料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依據《孟子.萬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徹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有些可世襲。

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準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7樓:征鴻視野

春秋戰國大部分時期也屬於東周的大部分時期,在東周沒有被秦昭襄王所滅之前,各諸侯國都是以周王為聖主。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爵位多為周王分封世襲而來,爵為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實力最強,所以公爵們才有能力相互吞併壯大,出現了五霸七雄。戰國時期隨著王室的沒落,諸侯勢力的壯大,實力雄厚的公爵們開始自我膨脹,公爵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野心與虛榮心,公爵的權利已經滿足不了屬下們的名利心,所以公爵們開始「相王」,也就是稱王。

稱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賜胙肉為祝賀,也是無奈之舉,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開始陸續稱王。秦孝公以商鞅變法強秦,成為了秦國最後乙個「公」,其子,繼承大業,使秦國進一步強大,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王是統治者稱號的下等,進一步表彰自己豐功偉績、虛榮心與膨脹心的話,還有「帝」、「皇」。

並不是秦始皇憑空編造出來的。齊緡王的王號是繼承他祖輩,馬陵之戰後齊國君稱王,號齊威王。緡王與秦昭襄王曾經互稱「帝」。

其實是秦昭王的驕兵之計,使齊緡王膨脹,導致五國滅齊。

8樓:匿名使用者

周代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到了秦始皇才有皇帝的稱呼,最高統治者是周王,下屬的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列,領地稱為「國」。如魯地,最早封給周公,其子孫世襲為公爵,稱號就是「魯x公」,封地是「公國」。而蔡叔度的其子孫世襲為侯爵,稱號就是「蔡x侯」,封地為侯國。

姜子牙的封地是齊,因此姜姓、姬姓便是當時的國姓。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統治力下降,有實力的諸侯都自稱或是被稱作「公」,周王也無可奈何。到了戰國時代,周王基本已名存實亡,各個諸侯也先後稱王,儼然與周王平起平坐了。

無論「公」還是「王」,都是對一國之君的稱謂,區別在於「齊桓公、晉文公」這些是春秋時期的君主,而「燕王」則為戰國了。

惟一乙個例外是楚國,由於當時楚國處於南方偏遠之地,周王朝勢力鞭長莫及,早在西周的時候便開始稱王。

9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時,天下只乙個王——周天子。其他的按地位,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五爵。

西周完了,都城東遷後,為東周(春秋+戰國)。此時周的勢力名存實亡,他下面的諸侯國有的實力強的開始自己封自己為「王」,老大周天子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國力已經不行了,也就睜乙隻眼閉乙隻眼了。

秦國一開始國力並不強,而且地處偏西,穆公可能也就比較低調,不稱自己為王,實際與王無異。

而乙個諸侯國一旦有乙個叫王了,他的子孫,即使國力後來變弱了,也叫「王」,門面嘛~比如楚莊王到楚懷王。

齊桓公實力也強,春秋五霸之一,他沒好意思叫王,但到後來比他若的諸侯都稱王了,他的子孫自然也稱王了,比如齊宣王齊緡王~

10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前期,周王室雖然勢力不如從前,但大家都還認同周天子,天子在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雖然實力可能還不如下面的諸侯)。等到下面的諸侯國勢力超過了周王室,野心就開始膨脹起來。最囂張的就是那個楚莊王,居然問周使王孫滿週廟裡鼎的重量,周王室的地位和威望已經跌至谷底。

到最後誰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的諸侯國都比他強,憑什麼還認他當王。於是,大小諸侯國紛紛稱王。

孔子斥為「禮壞樂崩」。到了公元256年,秦國索性把周王室也給滅了,至此周朝滅亡。

後來大家都稱王,整天你攻我伐,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自稱為皇帝,王的級別才降低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公是天子賜的爵位,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還有一些威信,各諸侯還顧忌個名義,都不敢稱王,稱王就是造反,所以只能接受低於天子一級的爵位公,進入戰國以後,周天子的威信幾乎沒有了,各個諸侯就開始稱自己為王了,比如齊威王,燕昭王,魏惠王等等,楚國比較囂張,春秋時就率先稱王,所以春秋時中原強國都打壓它,因為它名不正言不順。當然還有吳越,都稱自己吳王越王,一開始也是沒得到中原各國承認的。

12樓:仗貳和尚

楚是自封為王,其他的都是周王封的

公是公爵,就是公侯伯子男

13樓:匿名使用者

公,諸侯大國!僅次於天子,當時雖說諸侯實力大增,成為當時或一方之強!但仍尊天子。王,實際上是霸王之意!實力超群,傲視其它諸侯,問鼎天子!為一方或當世之霸!

為什麼春秋戰國各諸侯稱公,只有楚國稱王?

14樓:

因為七個諸侯都是受封於周王室的公侯,共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例如齊桓公、趙驤子等)在春秋時期,周王室尚有號召力,各個諸侯以「尊王攘夷」為旗號,結為聯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因此,「周德雖衰,其命未改」。

但在春秋後期,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所以楚在春秋時期就一直稱王。西元前344年,齊魏「會徐州相王」,已開始諸侯稱王。西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

諸侯稱王事實上已不承認週為宗主國或者共主了。

戰國時期也屬東周時期,東周時期(自西元前770——西元前249年),西元前249年被秦國攻滅,周朝滅亡。

擴充套件資料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西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西元前770年-西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乙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註的《戰國策》。

15樓:天蠶

楚爵位很低,為子爵;可國力強大,不鳥周天子就自稱王了,其他各國爵位高、公爵就覺自己正統就稱公

16樓:匿名使用者

公侯伯子男,是當時周朝給各個諸侯國的封爵。天下除了周天子是王爵,其他最高的就是公爵。楚國本來只被封為了子爵。但後來周昭王伐楚,楚國國君一怒之下自封王爵,表示與周王朝分庭抗禮。

戰國時期 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六國,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為啥能統一六國?

秦國的強大,原因有四點 1 政治優勢。秦國由於在烽火戲諸侯中,傻傻的仍然派兵救援周國,得到了周朝的信任,被授予了討伐西戎的權利。而秦國就真的認認真真的幹起了這件不靠譜的事情。經過多年努力,秦國最終打敗了西戎。這兩件事,使得秦國當時的政治形象極佳。還有乙個關鍵因素,就是春秋時期,諸侯國的軍隊數量是受到...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要互換人質

除了聯姻,春秋戰國還有另外一種結盟方式,就是交換人質。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國家或互求信任,或罷兵議和,或乞求援兵的一種交換公子的外交活動。春秋時期比較少,戰國時期就很頻繁了,這也能客觀地說明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已經很脆弱了,只能以交換質子來保證同盟關係。那麼這樣就有用嗎?答案是否定的。左傳 中這樣...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的稱公有的稱王

春秋時代,諸侯國並起,相傳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最強大的就是眾人皆知的 春秋五霸 五霸 是指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細看這 五霸 只有楚國稱王,其他的都是 公 既然諸侯國都已經這麼強大了,為何不稱 王 稱 公 呢?春秋戰國時代名義上還是屬於周朝的,在周朝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才...

春秋戰國時期的的盛況,為什麼在後世沒能再出現?

根據我國歷史的記載,你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乙個十分著名的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局面。這種局面,從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在中國歷史上再無出現過。為什麼這種盛況再沒有出現呢?這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原因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政局是十分動盪的,國家是十分混亂的,各種勢力之間的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的。這...

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思想流派發展最為鼎盛的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也在不斷變化,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我國古代後來的文化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思想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思想甚至影響到了後世幾千年,比如孔孟思想。後來的科舉考試內容多半也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發源的,四書五經中有不少學術思想都是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