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于成龍任兩江總督時是正一品官銜嗎

時間 2022-02-19 01:16:15

1樓:匿名使用者

于成龍的兩江總督是正二品,如加兵部尚書銜或太子太保銜是從一品。

2樓:大合興村

是正一品。當時于成龍還是大學士。大學士領銜的總督為正一品

3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從一品,但是當過兵部尚書的是小于成龍,你說的是大于成龍

4樓:雙魚張偉

于成龍兩江總督兼兵部尚書屬於從一品。

5樓:聃鞅

一品是京官

像封疆大吏一般是2品的

朝廷歷來是奉行 官大權小 ,權小官大。

6樓:魏晉文人

兩江總督

低於從一品,高於從二品!

如果是尚書,那就是一品了!

7樓:熱愛家鄉

總督正二品 兼兵部尚書從一品

8樓:在大鄣山寫郵件的林鵰

是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值得深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于成龍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晉公升為兩江總督,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病故,總督在任還不到三年。死後才被追贈太子太保。

至於兵部尚書、大學士等頭銜,查閱《清史稿》、《清聖祖實錄》,沒有于成龍被加兵部尚書或大學士的記載,想必是別人以訛傳訛罷了。

于成龍生前最高任職是江南江西(兩江)總督,這在康熙時代只是正二品,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右都御使銜(從一品)是在雍正元年以後的事。不過于成龍死後被加封的太子太保銜倒是從一品。

所以于成龍生前只是正二品,死後被追封從一品,絕不是正一品。

清代時期,哪些官職是「正一品」?

10樓:降維世界

清朝時期,**的等級制度沿用了漢魏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一至九品,每一品都有正、從之分,數字越小,等級越高。此外還有在此等級之外的「超品」的存在,像王室宗室、八旗蒙古親王、非宗室的公、侯、伯,像伯爵位曾國藩、李鴻章、公爵位的和珅都屬於這一等級。那哪些又屬於「正一品『』?

說到這先大概介紹下清朝的**分類,一種是分為文官和武官,另一種是分為京官和地方官,文武官都有正一品,但是正一品只在京官中產生,地方官沒有正一品,除非是京官領地方官銜。

因此正一品的官職並不多,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大學士兼直省總督;武職京官:

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武職外官:伊犁將軍、綏遠將軍(這些都是領兵的將領,並不是地方官)。

太師、太傅、太保,在周朝合稱「三公」,權力是很大的,但是到清朝時,這已經成為乙個享有榮譽稱呼的虛銜,並沒有實權,可以充當國家顧問,因此通常是兼其他職位的。

殿閣大學士相當於皇帝的機要秘書,分為「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俗稱的「三殿三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的。我們熟悉的和珅、紀曉嵐都是殿閣大學士銜。

大學士兼直省總督,一般的地方總督只有正二品,如果總督領兵部尚書則可以是從一品,只有大學士兼直省總督,才是正一品。

清朝**的「九品十八級」,有很多等級,但只有少數的正一品,清朝的主要政權也就掌握在他們手裡。

11樓:口碑電影電視劇集

正一品的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官分九品十八級。這些官職可謂是位及人臣,到達了人生的巔峰。

12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清代的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大學士等官職都是正一品,是官品級別最高的等級。

13樓:安小玄

首先是隸屬**的正一品,然後是隸屬地方的正一品大學士監管總督,最後是隸屬軍隊的正一品。

14樓:枝若靈

正一品,中國古代歷史上官品等級的最高端別。 據我所知在清朝時期,只有五大類的官職是正一品,1、太傅、太保、太師(三公) 2、大學士 3、領侍衛內大臣 4、鑾儀衛掌衛事大臣 5、伊犁將軍

兩江總督是多大的官?

15樓:學長講數學

兩江總督是清代獨有的乙個官職,兩江總督這個職務經常出現在各類書籍或影視作品中,所以大家對其常有耳聞。許多人對兩江總督的印象只停留在它是乙個很大的地方官,但至於具體大到什麼程度卻並不了解,本文將從品級和實權兩方面分析下兩江總督的一些情況。

兩江總督品級很高兩江總督這個職務正式出現的時間是清代康熙年間,是清代頂級的封疆大吏之一,其品級至少是正二品,最高是從一品,通常就是從一品。

清初規定總督的品級為正二品,兩江總督也不例外,直到雍正時期開始規定總督可以加尚書銜或都察院御史銜。

所以從雍正時期起,清代的總督加銜是一種慣例,也就是說雍正時期起總督的品級一般都高配為從一品。

清朝後期出現的諸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以大學士兼管兩江總督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他們雖然官至正一品,但是這個正一品來自於大學士的品級而不是兩江總督的品級。也就是說此時的兩江總督仍然是從一品的職務,這點需要注意。

兩江總督實權很大清代實權最大的地方官就是直隸、兩江、兩廣等9位總督,這其中又以直隸總督為最,因為直隸是京師所在地,所以地位很特殊。兩江總督則是直隸總督以外最重要的地方官了,因為兩江地區人文翡翠、經濟發達,歷來都是清朝非常重視的地區,所以兩江總督實際上是天下第二地方官,其實權不言而喻。清代許多名臣都曾擔任過兩江總督這個職務,這其中包括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

另一方面,按照清代官制,雖然有一些一品京官的品級不在總督之下,但是這些京官裡頭有不少是太師少師、太傅少傅或者殿閣大學士這類虛銜或榮譽頭銜,如果這些人沒有兼任其他的實權職務,那麼他們其實是沒有多少實權的。

當然清朝的一品京官也不都是虛職,像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這樣的職務還是很有實權的。但是因為清朝每個部院的實權並不一樣,而兩江總督又是數一數二的封疆大吏,所以這幾位一品京官也不見的都比兩江總督有實權。

在六部裡面實權能比擬兩江總督的可能只有吏部尚書,畢竟吏部掌管天下的**任命,實權不可謂不大。本來兵部尚書應該是很有實權的,但是清朝的兵部尚書情況特殊,權力不是很大。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權力不可小覷。都察院是行使監督職權的機構,是天子的耳目,擁有糾彈百官、重案會審等大權,左都御史作為都察院的掌門人,其權力可想而知。

兩江是現在的哪些地區?清朝初期的兩江地區是指江南省和江西省這兩個省,兩江總督因為掌管兩江地區政務而得名。

後來江南省在康熙六年時被拆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所以清代康熙六年後的「兩江地區」實際上是指江西、江蘇、安徽三省,不過兩江總督這個職務名稱仍然被沿用下來。

放在現在來講,兩江地區對應的就是江西、江蘇、安徽以及上海市這四個地方。

從上文的分析可見,清代兩江總督這個官職無論是品級還是實權幾乎都是最頂級的。

16樓:佼志

清朝時,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轄區內的軍民要政。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

鴉片戰爭前,清朝全國有8總督16巡撫。8總督為:直隸、陝西、甘肅、浙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江西。

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督撫一直到公元1906年才設定。直隸、四川兩省只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1754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開始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公元1885年,台灣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駐台北,福建巡撫由閩浙總督兼任。其餘各省則督撫並置。

總督的官品高於巡撫。

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端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現在沒有與其相當的職位,總督主管軍事,兩江總督相當於八大軍區司令員,但權利更大些。

兩江總督是幾品官職?治所在那裡?

17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兩江總督是加銜總督所以是從一品,當時全國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這就不難看出浙江事實上是歸閩浙總督管的。新華通字典中說兩江總督管轄的是:

江蘇、安徽、江西三省。 如果不是加銜總督的話就是正二品,其它總督管轄的地方應該很容易就能看出來。

18樓:匿名使用者

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端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

兩江,指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區。兩江總督是地方最高長官,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多由滿人擔任,之後漢人漸多。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有影響的計80餘人,98任,歷247年。

兩江總督署位於南京城正中,明漢王府舊址。展覽共分"總督花廳"、"督署大堂"、"督署尋蹤"、"近代名督"4個部分,以史料和實物展示、場景復原的手法,敘述了清代官衙的演變,介紹了一代名督如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劉坤

一、沈葆楨等人的史蹟。將歷史的筆觸聚焦清**的封疆大吏,在國內的展覽中尚屬首次。清史泰斗戴逸為展覽題寫匾額。 [編輯本段]歷任兩江總督  任/署時間 名字 籍貫 備註

1665-1668 郎廷佐 漢軍鑲黃旗人

1668-1673 麻勒吉 滿洲正黃旗人

1673-1681 阿席熙 滿洲鑲紅旗人

1681-1684 于成龍 山西永寧州人

1684-1687 王新命

1687-1688 董訥 山東平原人

1688-1694 傅拉塔 滿洲鑲黃旗人

1694-1698 範承勳 漢軍鑲黃旗人

1698-1700 張鵬翮 四川遂寧蓬溪金橋鄉人

1700-1706 阿山 滿洲鑲藍旗人

1706-1709 邵穆布 滿族

1709-1712 噶禮 滿洲正紅旗人

1712 郎廷極 漢軍鑲黃旗人 郎廷佐之子

1712-1717 赫壽 滿族

1717-1722 長鼎 滿族

1722-1726 查弼納 滿洲正黃旗人

1726-1730 范時繹 漢軍鑲黃旗人 範承勳之子

1730 史貽直 江蘇溧陽人

1730-1732 尹繼善 滿洲鑲黃旗人

1732-1733 魏廷珍 直隸景州人

1733 高其倬

1733-1737 趙巨集恩

1737 慶復 滿洲鑲黃旗人

1737-1739 那蘇圖 滿洲鑲黃旗人

1739-1740 郝玉麟 漢軍鑲黃旗人

1740-1741 楊超曾 湖南武陵人

1741-1742 那蘇圖 滿洲鑲黃旗人

1742-1743 德沛(宗室)

1743-1748 尹繼善 滿洲鑲黃旗人

1748 策楞 滿族

1748-1751 黃廷桂

1751-1753 尹繼善 滿洲鑲黃旗人

1753-1754 鄂容安 滿洲鑲藍旗人

1754-1765 尹繼善 滿洲鑲黃旗人

1765-1779 高晉 滿洲鑲黃旗人

1779-1786 薩載 滿洲正黃旗人

1786-1787 李世傑

1787-1790 書麟 滿洲鑲黃旗人 高晉之子

1790-1791 孫士毅 浙江仁和人

1791-1794 書麟 滿洲鑲黃旗人 高晉之子

1794-1795 富綱 滿族

1795-1796 福寧 貝子永固包衣

1796-1797 蘇陵阿 滿族

1797-1799 李奉翰 漢軍正藍旗人

1799-1803 費淳 浙江錢塘人

1803-1805 陳大文 河南杞縣人

1805-1809 鐵保 滿洲正黃旗人

1809 阿林保 滿族

1809-1811 松筠 蒙古正藍旗人

1811 勒保 滿族鑲紅旗人

1811-1816 百齡 漢軍正黃旗人

1816-1824 孫玉庭 山東濟寧人

1824-1825 魏元煜

1825-1827 琦善 滿洲正黃旗人

1827-1830 蔣攸銛 漢軍鑲紅旗人

1830-1839 陶澍 湖南安化人

1836/1839 林則徐 福建侯官人

1839 陳鑾 湖北江夏人

(鄧廷楨)江蘇江寧人

1839-1840 伊里布 滿洲鑲黃旗人

1840-1841 裕謙 蒙古鑲黃旗人

1841-1842 牛鑑 甘肅武威人

1842-1844 耆英 滿洲正藍旗人

1844-1847 璧昌 蒙古鑲黃旗人

1847-1849 李星沅 湖南湘陰人

1849-1853 陸建瀛 湖北沔陽人

1853-1857 怡良 滿洲正紅旗人

1857-1860 何桂清 雲南昆明人

1860-1865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

1865-1866 李鴻章 安徽合肥人

1866-1868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

1868-1870 馬新貽 山東菏澤人

1870-1872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

1872 何璟 廣東香山人

1872-1873 張樹聲 清合肥(今屬肥西縣)人

1873-1874 李宗羲 四川開縣人

1874-1875 劉坤一 湖南新寧人

1875-1879 沈葆楨 福建省閩侯縣人

1879-1881 劉坤一 湖南新寧人

1881 彭玉麟 湖南衡陽人

1881-1884 左宗棠 湖南湘陰人

1884 裕祿 滿洲正白旗人

1884-1887 曾國荃 湖南湘鄉人

1887 裕祿 滿洲正白旗人

1888-1890 曾國荃 湖南湘鄉人

1890-1894 劉坤一 湖南新寧人

1894-1895 張之洞 直隸南皮人

1895-1902 劉坤一 湖南新寧人

1902-1903 張之洞 直隸南皮人

魏光燾 隆回金潭人

1904 魏光燾 隆回金潭人

李興銳 長沙瀏陽人

1904-1906 周馥 安徽建德人

1906-1909 端方 滿洲正白旗人

1909-1911 張人駿 直隸豐潤人